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晋安区农村社区治理的经验、问题和对策

2019-09-10 07:22何宛蓉林萍萍于炜杰陈凌子刘飞翔
台湾农业探索 2019年4期
关键词:农村社区城乡融合治理

何宛蓉 林萍萍 于炜杰 陈凌子 刘飞翔

摘 要:【目的/意义】在过去长期城乡分治的社会管理体制下,各种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平等,使农村发展陷入了瓶颈。因此,在城乡融合背景下,根据晋安区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积极探索城乡社区治理之路,以期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方法/过程】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等方法探讨晋安区关于农村社区治理转型的经验举措及目前仍需改进的问题。【结果/结论】结果显示,晋安区在交通设施、公共服务、数字社区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人才短缺、土地流转困难、社区文化建设滞后、产业品牌知名度低等问题。基于此,提出新时代农村社区治理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及硬化设施等方面着手,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整洁、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关键词:农村社区;晋安区;治理;城乡融合

中图分类号:D66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37-5617(2019)04-0037-04

Abstract: 【Objective/Meaning】Under the longterm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of administrating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separately in the past, the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resour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made the rural development into a bottleneck. Theref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ccording to the local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Jinan District, the road for the governance of urban and rural communities was actively explored, 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munities. 【Methods/Procedures】The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case analysis were used 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 measures of the transition of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Jinan District and the problems that still needed to be improved. 【Results/Conclusio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Jinan District has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public servic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ommunity, but there were also some problems such as shortage of talents, difficulties in land transfer, lagging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culture and low popularity of industrial brands. Based on this, it was put forward that the governance of rural communities in the new era could start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hard infrastructures, and strive to build the civilized and peaceful rural communities with orderly management, perfect services, good public security and clean environment, thus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Key words: rural community; Jinan District; governanc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城鄉融合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理念,城乡社区作为现代化社会治理最基本的单位,尤其是农村社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课题,既彰显了城市的鳞栉次比,又呈现了乡间的村酒野蔬,具有产业结构多样化、基础设施城镇化、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等新的特征与功能[1]。农村社区转型的初衷便是要改变传统农村社区“脏乱差”的刻板印象,使农村逐步社区化,农民逐步市民化,享受与现代城市社区相同完备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和优美的环境卫生等条件[2],不再受国家遗忘、受大众藐视,真正成为现代化国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既存在外在原因,如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和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也包括内在缘由,如农村社区内部存在居民素质不高和管理体制不畅等问题。为此,应当以“农民幸福安康”“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和谐文明”为建设目标,推进实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社会延伸,推进乡村治理机制改革,实现城乡融合发展[3],呈现出政治上使农民主体地位得以提高;经济上使农民口袋得以充盈;精神上使农民身心得以丰满的新时代农村社区局面。

本文总结了福州市晋安区的农村社区的实际地理区位、历史人文、亮点优势等情况,以完善农村社区机制为目标,以发展农村社会经济为目的,分析了晋安区农村社区的现状及亟待改进的问题,以此探讨优化农村社区有效治理的对策建议,进而强化农村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活化安居乐业的农村社区氛围,提升农村社区的品牌延伸动力。

1 福州市晋安区农村社区治理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地处福州市东北部的晋安区,致力于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大力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合力将村庄建设、文物保护、道路整修、旅游开发等项目统筹结合。2018年,晋安区被列入省级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提升县(区),是名副其实的福州省会“后花园”。

如表1所示,作为典型的山区、平原结合区域,晋安区风光旖旎秀美,文化积淀深厚,资源丰富度为福州各辖区之首。但是晋安区农村曾因城乡结合、基础薄弱而遭诟病。1995年10月27日福州市行政区划将原福州市郊区调整为晋安区,晋安区也借此走上升级转型之路。目前通过落实“提升人居环境,改善软硬件环境,盘活农村产业经济,引导村民产业转型”的举措,生态宜居的农村社区形象渐成雏形。作为福州市乡村振兴排头兵,晋安区近年新(改)建山区农村三格化粪池1500个,集中式生活污水治理PPP项目实现全覆盖,新(改)建山区道路20条,行政村通双车道率位居全市前列,农村公路建管养运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区)。2017年晋安区寿山乡前洋村等4个社区上榜第二批“省级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单位”。2018年,福州市晋安区入选全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除此之外,通过推动1个乡、11个村乡村振兴发展试点建设,2018年10月晋安区成功入选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781元,增长9.6%,居福州市第一。

2 晋安区农村社区治理的主要经验与做法

晋安区山区约占整体面积的3/4,众多村庄地处山区,且较为分散,根据实际情况晋安区政府规划建设11个农村社区、3个美丽乡村,以及实施建设9个村“幸福家园工程”,通过村道硬化改建,把周围相邻诸村都联系了起来,打造出“最后一公里服务圈”。晋安区农村社区的主要做法如下。

2.1 交通设施方面

2007年之前,晋安区受制于农村道路蜿蜒曲折、村不互通的情况,导致晋安区经济贫困,产业受限,“空心村”现象严重。近5年来,晋安区在农村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中共投入了8.6亿多元,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98 km,形成“外联互通、入村畅乡、安全便捷、美丽整洁”的农村路网体系,将农村公路建设与农业升级、旅游开发、生态修复、民生需求有机结合。

2.2 公共服务方面

2017年起,晋安区先后投入约2亿元,新(改)建村级综合服务场所28个,建设了30个农村“幸福家园工程”,晋安区前洋村的“一门式”便民综合服务场所设施完备,包括农家书屋、村民说事点、微型消防站、司法工作室、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健身室、幸福院、儿童之家等一系列便民惠民场所。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造就了农村居民主体,强化了居民的幸福感。

2.3 数字社区方面

2017年晋安区已建成智慧养老云平台等体系,通过互联网实现了政府、养老服务组织、养老服务人员的“一体化”,打通了“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最后一公里”;2018年晋安区通过“互联网+”,以“智慧社区”和城乡社区生活馆建设为抓手,线上线下联动,为探索社区服务平台和自治组织体系发展提供了安全感、参与感、体验感。

3 晋安区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3.1 人才不丰,前景待兴

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更多的是需要农业人才的引领,晋安区虽然是科技创新百强区,但回归乡村、从事农业科技服务的这一部分人才仍然十分有限,人才的短缺很难更好地推进晋安区社区建设。同时,现阶段在农村生活的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接收新事物意识不强、自觉培训意愿匮乏、对农村未来发展规划短缺,这也极大地减缓了农村建设发展的步伐。

3.2 素质欠缺,流转不畅

晋安区作为福州市土地面积最大的区域,其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比其他地区更为突出。如今,福州市以晋安区为首,虽已构建了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数字信息服务系统,方便农户对于土地流转及其他信息的输出与输入,但是就福建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看,普遍存留农民文化素质较低、“信访不信法”等问题。根据相关学者的调查统计,晋安区农村区域的农户获取到的土地流转信息几乎是由村中亲朋好友口口相传的,甚至占到了农村居民获得流转信息来源的45%,而从中介平台获取的信息所占比仅为16.5%[4]。除此之外,农户个体的土地流转形式以口头协议为主。农民文化素质的缺乏不仅严重阻碍了农地流转的进程,更是制约了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

3.3 投入不均,断层明显

社区文化建设是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关乎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关系到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农村资源凝聚力的继承、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现阶段政府对于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的关注多于精神建设,而且精神建设中的文化娱乐建设的受众也多集中于城区,进而忽略了农村的传统文化建设。加之随着现代化、全球化的推进,农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处于晋安区农村的青壮年大多流向城区发展,导致晋安区农村传统人文中年龄断层、生活方式断节、文化资源断档的情况渐露端倪。

3.4 品牌不响,产业薄弱

晋安区作为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城区,虽然拥有以“寿山石文化”为代表的多種文化、以寿山石雕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数量却很少,品牌影响力弱,拉动力不强,不利于加大晋安区的知名度及其农村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特色产业总体规模不大,农业大项目、好项目不多,2017年全年全区农业总产值仅为70.075亿元。

4 晋安区农村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农村人才建设,实现农村社区共建共管

目前,普遍存在农村干部队伍资源不足、总体能力不佳、乡贤流失严重等情况,改善社区生活条件要做的便是完善“引”“留”机制。因此要建设稳固的农村人才队伍,首先,应该重整乡村干部的管理制度,对于村干部的管理,不能只写在文件上,喊在口头上,更要落到行动上,一方面要加强干部对于新形势的更新能力、解决矛盾纠纷的应变能力、服务村民的奉献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强化农民现代农业知识的普及和培训、鼓励龙头企业带领发展和培养农民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使之成为振兴农村的“领头雁”。其次,要注重乡贤参与农村建设的过程,加强对乡贤文化的宣传,积极构建利于乡贤发挥价值的平台与环境,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经验与力量反哺家乡,报效桑梓。最后,要落实农村人才引进的计划和政策的支持,在薪酬上给予合理提升,在工作上委以实权。同时,应加强农林院校学科整合,培养具备农业专业化、系统化的大学毕业生和“三农”工作者,并积极为大学生下乡创新、创业创建“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环境[5],实现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4.2 优化农村制度保障,推进农村社区长足发展

从宏观角度而言,现代农业社区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平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制度是实现现代农业社区正义和平等的保障。土地制度方面,必须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立法,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合法可靠的中介服务平台引导与培训农戶,推动地区产业发展。政治制度方面,相关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乡镇治理机制。在进行农村社区建设时应该注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行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推进现代农业社区建设,为推进农村社区治理的长足发展扫清障碍。

4.3 巩固社区人文建设,继承农村优良民风民俗

“人不光是生物的人,也是文化的人。”城乡的差别实质上是主体素质的差别,为此,要增加科教投入,既要保证良好的教学基础设施,也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6],在进行农村社区治理中还应积极向高校、科研单位延伸手臂,通过建立科普基地、举办培训班等形式留住乡愁的情怀,激励乡愁的凝聚。此外,每个地区都有符合自身特色的民风民俗,优良的民风民俗是同地区社会群体形成的共同文化。某种意义上地区文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发挥着对社区居民的规范约束作用,但长期以来现代农业社区建设忽视了本土文化资源,“房屋可以建设,但是自然景观和传统生活建不出来”[7],因此在日后的现代农业社区治理中应该要避免其与城市社区“原子化”的同化,将继承与发扬优良民风民俗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深入挖掘其内涵、底蕴,充分利用其优势。如为农村社区建设打造山水田林园和谐共生的农村特色景观格局,突出乡村人文之美,成立专门的文化服务机构,为居民提供便利的文化服务等。

4.4 提升地方品牌知名度,推进产业更上一层楼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粗放居多、质量不高、个性不足、品牌意识淡漠,因此深入农业的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10],是当前农村提升站位最亟待解决的难题。一方面,要找准当地的角色定位,以福州“茉莉花茶”为例,设计宣传口号,如“好一朵茉莉花,好一壶闽榕茶”,依托茉莉花原型创造宣传形象,以“茉莉号”飞机、“茉莉号”银行卡等为宣传载体,形成“榕城育茉莉,茉莉香榕城”的全国形象站位。另一方面,以“乡愁”元素打造农产品特色的人文品牌,乡愁经济中农产品所体现出来的正是目前城市需要弥补的精神情感的需求。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特征,根据地方特色,在农产品品牌创建中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愁”品牌也不失为一个新颖而有效的品牌策略[8]。

参考文献:

[1]陈一鸣. 基于城乡统筹的福建省农村土地流转研究[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8.

[2]丁可. 基于旅游地产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D]. 郑州:郑州大学,2015.

[3]刘长民. 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4]尹洁,佘欢欢. 试析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队伍建设问题[J]. 唐都学刊,2018,34(3):107-112.

[5]林建. 福州城乡结合部发展如何定位——兼谈福州市新店镇新世纪发展思路[J]. 福州党校学报,2003(1):75-78.

[6]李荣欣,于和平. “符合实际,突出特色”典型丘区小城镇规划设计——绵阳市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镇乡总体规划思考[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沈阳市人民政府.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小城镇规划),2016.

[7]二○一八年中央一号文件[J]. 党史文苑,2018(3):58.

[8]王岱. “乡村振兴”背景下浙江农产品品牌战略思考[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5):61-67.

猜你喜欢
农村社区城乡融合治理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从分工理论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及其现代应用
城乡融合视野下的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诸城市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建设研究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城乡分割会走向城乡融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