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与中国道路

2019-09-10 07:22严书翰夏敬芝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道路历史

严书翰 夏敬芝

[访谈嘉宾简介] 严书翰,中共中央党校(國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理·科社”学科评审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北京战略与管理研究会会长。

[访谈人简介] 夏敬芝,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新中国的70年,是筚路蓝缕、砥砺奋进、硕果累累的70年。筚路蓝缕是指新中国70年创业道路的艰难,砥砺奋进是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努力奋斗,硕果累累是指我们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伟大成就。围绕“新中国70年与中国道路”这个主题,我们采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严书翰教授,请他和我们谈谈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访谈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拓并形成了中国道路,在当今世界备受瞩目,请严教授谈谈中国道路开拓和形成的重要意义。

严书翰教授: 首先要界定一下,我们这里讲的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简称。确实,在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原先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用70年时间就开辟出一条通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伟大目标的中国道路,这当然是举世瞩目的大事件。我注意到最近研究中国问题的著名专家郑永年是这么评价新中国70年发展的:“中国实现了快速和可持续的崛起,在剧烈变化的国际事务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历史不仅没有被西方的‘自由民主’所终结;相反,中国的崛起开启了新的世界历史。”[1]我认为中国道路的开拓和形成的重要意义怎么说都不为过,我们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和道路自信。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认识开拓和形成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角度看,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历经沧海桑田、地覆天翻。社会主义虽然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是它的发展绝非一帆风顺。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的苏东剧变,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过

程中的重大挫折。想想那时候是一种什么情景呢?攻击马克思主义、鼓吹社会主义历史终结、唱衰中国的舆论在国际上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真可谓“万花纷谢一时稀”呀。但是,马克思主义从未被打倒,社会主义历史并未终结,中国不但没有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景象,而这一切都与我们成功开辟了中国道路密切相关。

虽然现在我们还不能笼统地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经走出低潮,但是,一个人口约占世界1/5的国家在70年时间里通过开辟和形成中国道路,使原先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成就当然举世瞩目。中国道路的成功表明,社会主义没有灭亡,也不会灭亡,而且还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正如党的十九大所指出的,中国道路的成功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从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角度看,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和趋势。当今世界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少数发达国家外,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多数国家选择了走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但是,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这些国家关于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和实践大多并不成功,其中有些国家要么长期坠入“中等收入陷阱”不能自拔,要么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唯西方马首是瞻,要么出现严重的贫富对立、社会矛盾重重,甚至发生社会动荡,等等。因此,如何既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又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成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中国道路的成功也就是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成功,它雄辩地告诉世人:现代化模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没有必要对西方的现代化模式顶礼膜拜或过度依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2]

总之,中国道路的成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的角度看,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华民族积弱积贫、任人宰割的时代,不甘沉沦的中国先进分子就开始寻求救国救亡的真理,他们首先把目光投向西方。这一时期各种各样的主义和思潮纷纷登台亮相。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他们在对各种主义和思潮的比较中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潮流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这就使得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打下的基础上,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人民生活状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正因为我们沿着中国道路阔步前进,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综上所述,中国道路的开拓和形成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生动实践和重大成果,具有长远的世界历史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3]

访谈人: 在阐述或研究中国道路的成果中,常出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提法,怎么理解这些提法,或者说怎么把它们统一起来?

严书翰教授: 这些概念是我国理论界在阐述和研究70年来中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中提出来的。它们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需要把这些概念有机结合起来研究中国道路。首先,这涉及对新中国70年发展历史以及中国道路开拓和形成的分期。当前理论界的基本共识是新中国70年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二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中国道路的开拓和形成看,它可以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或称两个阶段)。

其次,中国道路是在改革开放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作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并明确提出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正因为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重大课题作出了开创性的回答,才有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才有中国道路的开辟和形成。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十个方面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确立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作了初步概括;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发出号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号召从此就成了我们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题。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阐述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丰富思想。中国道路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道路全面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十八大以来各方面成就和深层次变革的基础上,对深化和拓展中国道路作出了独创性贡献。这些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的报告和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主要亮点有三。一是对中国道路的阐述中增加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把“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扩展为“五位一体”。二是增加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极为重要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语体系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人的联合体与共产主义社会是同义语。虽然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我们必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道路的重要内容,这是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三是掲示了中国道路的深刻内涵。党的十九大全面论述了“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这“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中每一条都与中国道路有密切联系。

再次,形成中国道路的若干阶段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中国道路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没有必要论及中国道路与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关联。这个看法是不对的。概括地讲,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成功(胜利)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就没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道路,也就谈不上中国道路的开拓和形成。

具体而言,要把形成中国道路的若干阶段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和研究,这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前几年理论界流行一种观点叫作“路径依赖”,虽然这个理论观点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但是对此可以做具体分析,不必全部肯定或全盘否定。我认为可以对“路径依赖”作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任何一条道路的开辟和形成必然是有历史联系的,也就是说是有历史继承性的,是多种因素起作用的结果,绝不是一座从天而降的“飞来峰”。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因此,我们阐述和研究中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应该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會主义建设探索道路等有机结合起来。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个重要结论: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如果道路错误,我们不仅达不到目标,甚至可能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就此而言,开拓和形成中国道路的重要意义怎么说都不为过。

访谈人: 您在刚才的回答中讲了新中国70年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讲了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中国道路开拓和形成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那么应该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的相互关系?为什么总有人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来相互否定?

严书翰教授: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不仅是历史研究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就是其源流,就是其命脉。如果历史被否定、被抹杀、被歪曲,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即失去了合法性,更谈不上党领导改革发展和长期执政。

你问为什么总有人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来相互否定,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是认识问题。有的人由于不能辩证认识这两个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的差别而产生了困惑或错误认识,这可以通过学习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相关问题的重要论述来纠正。二是历史虚无主义作祟。多年来,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大搞历史虚无主义,他们打着“反思历史”“还原历史”等旗号,对中华民族史、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极尽攻击、歪曲之能事,他们“乱史”的目的在于“改道”。古人说得好,“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历史虚无主义者的真面目。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要坚持三条原则。一是“两个如果没有”: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遇到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亡党亡国危机;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

二是“两者不可割裂”: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正确主张,当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真正贯彻,将来还要继续坚持和发展。

三是“两个不能否定”: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深刻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什么这么重视这个问题。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恩格斯说过:“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其他任何一个先前的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5]毛泽东指出:“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的。”[6]马克思主义政党重视的原因在于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7]。

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都非常重视用正确的历史观来教育党员干部。邓小平指出:“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所以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8]206他还指出:“历史上成功的經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8]234-235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江泽民和胡锦涛在这个问题上也有很多重要论述。江泽民在论述干部教育时指出:“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就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责。”[9]胡锦涛指出:“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国革命史,进一步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加深对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识。”[10]

其次,这是由当前党员干部队伍的状况决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决贯彻党的组织路线过程中,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实现了干部队伍新一轮新老交替。当前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队伍有一个特点:年龄结构越来越年轻,知识化、专业化越来越高。我这里有一组数据应该说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从党的十八大到2016年上半年,在履新的181名中央、地方省部级领导中,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共有56人,约占31%;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有88人,约占49%;拥有本科学历的有37人,约占20%。[11]我认为现在的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不缺乏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缺的主要是理论和历史知识。这里讲的理论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里讲的历史包括党史和新中国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用历史尤其是社会主义发展史来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就是要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前景。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邃的历史眼光和长远的战略考量。这里我要特别提到两个“1·5”重要讲话:第一个“1·5” 重要讲话是指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第二个“1·5” 重要讲话是指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

在第一个“1·5”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的六个时间段中加以考察,这对于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具有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在第二个“1·5”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中外历史的阐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他从中国的夏商周朝代讲到了1949年,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讲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讲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剧变,从世界社会主义曲折发展讲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最后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规律性结论:“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要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3]

访谈人: 从上述您的回答中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中国道路的开拓和形成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巨大成功。当然,中国道路还要完善和拓展,还要继续向前推进,在此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艰难险阻。请您谈谈这个问题。

严书翰教授: 这又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史论结合来作出回答。先从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任务说起。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末有之大变局,我国面对的是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可以说是处在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据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党提出“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这一事关全局的重大任务。

我们当前遇到的风险有来自国外的和国内的风险,有传统的和非传统的风险,有一般的和重大的风险,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但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这是我一直强调底线思维的根本含义。”[12]那什么是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呢?我认为是“第二大经济体陷阱”风险。这个重要观点是我国学者首先提出的,并且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关于这个问题,需要从世界现代化历史讲起。回顾近一百多年世界现代化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后发国家在崛起过程中会遭到守成国家的打压,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国际现象。

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船队探险,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给西班牙率先崛起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西班牙迅速成为“海上霸主”。英国晚于西班牙走上现代化道路,英国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受到西班牙的打压。两国之间曾多次发生战争,英国凭借其国内制度优势和海军作战经验等有利因素,最后战胜了西班牙。与此同期,另一个“海上霸主”荷兰也与英国发生矛盾、爆发战争,截至16世纪末的一百多年间,英西、英荷之间多次爆发战争。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之后,在打压挑战它的后起国家如法国等国时也毫不手软。英国意图非常明确,就是要维护它的“日不落帝国”和“海上霸主”地位。英国主导的反法联盟七次组织反法联军围攻法国,终于在1815年彻底打败了法国。美国在崛起过程中也受到先于美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英国的全力排挤。

美国成为世界强国后,转而打压挑战美国的其他国家。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二战后的30年间快速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时日本的产品充斥世界各国市场,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一度大幅上升,引起美国强烈不满。美国对日本和英、法、联邦德国等贸易伙伴的打压也是毫不手软,标志性事件是“广场协议”的签署。所谓“广场协议”是指1985年9月,美、日、英、法、联邦德国五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酒店签署的协议,意图解决当时美元对其他四国货币币值高估而导致美国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的问题。

如何评价“广场协议”?我国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个协议的签署表明:在20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已经出现了“第二大经济体陷阱”这个国际现象。在“广场协议”中,日、英、法、联邦德国都对美国作出了让步,日本是美国打压的重点,因而作出的让步最大,其内容包括对外国商品和服务开放市场、刺激内需包括刺激私人消费和投资、松绑监管以充分发挥私营部门活力、缩减财政赤字与产业补贴、日元汇率要执行灵活的货币政策、实施金融市场和日元汇率自由化。其中最后两条是实现日元对美元升值的最核心内容。“广场协议”签署后,很快解決了美元对其他货币的高估问题,美国贸易逆差状况明显好转,到1991年就恢复到了顺差状态。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打压第二大经济体的情况分为两种:一种是打压与美国制度和意识形态基本相同的国家,如日本。另一种是打压与美国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如苏联。对于日本,美国主要是在经济方面施压,辅之以外交手段(如1974年日本发生的田中角荣下台事件)。而美国对苏联的打压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其中包括向苏联大量输出西方价值观,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实行金融货币战,限制苏联油气出口,挑起苏联民族之间和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矛盾等。最为致命的是,美国把苏联拖入了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军备竞赛。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是因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是因为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关于我国如何跨越“第二大经济体陷阱”这个重大命题,要强调两点。首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已经遇到了“第二大经济体陷阱”,这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和战略定力。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最近一两年出现的中美经贸摩擦和“华为事件”等都是打压中国的典型事件,这两个事件对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实施新发展战略已经产生了很负面的影响。对此,我们要理性认识、充分准备、坚决斗争。

其次,应该看到我国完全可以最终跨越“第二大经济体陷阱”。因为我们具备了各方面条件,在这个重大问题上要有坚定的信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就应该有雄心壮志。”[13]40下面着重从我国综合国力和未来发展战略安排这两个方面阐述和分析我国能够跨越“第二大经济体陷阱”的原因。

从综合国力上看,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打下的基础上,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空前提高。我简要列举的这组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1)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了175倍,年均增长8.1%;(2)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增长9.5%;(3)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15.2%;(4)多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5)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超过4万亿美元,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9万亿美元;(6)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主要农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7)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从未来发展战略上看,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战略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即通过“两步走”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既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瞻远瞩,又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十九大制定的“两步走”战略,尤其是第一步即从2020年到2035年的战略安排,已明确指出了到2035年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要达到的目标,其中每一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内含,这些目标是经过反复论证、有科学依据的,因而是可以实现的。

党的十九大指出,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这么说:实现党的十九大制定的第一步发展战略目标之日,就是中国跨越“第二大经济体陷阱”之时。

当然,我着重阐述综合国力和发展战略对于我国跨越“第二大经济体陷阱”的重要性,并不是说其他方面不重要。我认为精神状态也是极其重要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必须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勇立潮头、奋勇搏击。”[13]42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再来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论断,就会有更深的体会。

访谈人: 非常感谢严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而且讲得这么丰富、精彩。最后请您简要概括一下您所讲的主要观点。

严书翰教授: 其实你们提的这四个问题是比较到位的,而且具有逻辑关联。我回答的内容是从宏观到中观。首先阐述了新中国70年发展开拓并形成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实际上是在中国道路的层面解释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接着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叙述了中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是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概念有机地串连起来,实际上解释了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發展中国。之后分析了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的相互关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关系到我们党安身立命和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最后讲中国道路还要完善和拓展,还要继续向前推进,一定会遇到艰难险阻。围绕“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这个问题虽然属于中观层面的内容,但是它是事关全局的重大任务。最后阐述了我国跨越“第二大经济体陷阱”的条件和时间表,这对于增强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信心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郑永年.中国崛起开启新的世界历史[N].参  考消息,2019-09-11(11).

[2]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

[3]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1).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20.

[6]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6.

[7] 习近平致信祝贺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幕[N].人民日报,2015-08-24(1).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0.

[10]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国革命史 发扬光大党的光荣革命传统[N].人民日报,2006-7-26(1).

[11] 徐豪.上半年230名省部级官员履新 6省份调整“一把手”[J]. 中国经济周刊,2016(28):32.

[1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246.

[13]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编辑:王然)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道路历史
道听途说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城市的道路为什么叫马路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