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2019-09-10 07:22刘仓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特色制度文化

[内容提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重视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探索和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包括思想理论层面的文化制度、《宪法》和法律层面的文化制度、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制度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管理制度、与“四大体系”相适应的文化制度以及方针政策层面的文化制度等五个层次。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继续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文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作者简介] 刘仓,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报告科学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强调这一制度体系包含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1]10。这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加强文化领域制度建设。”[2]这为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需要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整体性内涵,把握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道路,制定科学有效的文化发展政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理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含文化制度,文化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延伸。

1. 文化制度是社会制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一定社会的整体结构。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反映社会性质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构成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作为整个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经济基础和政治方面的上层建筑,也是反映社会性质的一种上层建筑。毛泽东指出:“制度不单是所有制,而且有上层建筑,主要是政权机关、意识形态。各种意识形态都是要反映阶级关系的。”[3]社会主义制度也应该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客观上要求建立具有稳定性、长期性、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制度。这种文化制度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

2. 文化制度是社会形态在观念上的话语表达

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都会通过一定的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表述出来。一定的社会建立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建构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最终朝什么方向发展,是由一定的意识形态来解释和说明的。毛泽东说:“社会意识形态是理论上再造出现实社会。”[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社会的基本结构,决定和反映着该社会的国家性质,意识形态也是国家性质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价值观念、思想体系,反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它们发生质的变化,也会对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造成影响。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5]习近平指出:“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6]反映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属于社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3. 文化制度是经济和政治制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伸

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高度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精神文明建设,“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7]124。很难说存在着不包含文化属性的独立的经济单位、行政单位或者社会单位。如在公有制占主导的文化企业中,既包含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劳动者等要素,也包含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既包含所有权、分配权、收益权等要素,也包含科学技术、管理模式、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既生产物质商品,也生产精神产品。这样的所有制形式下的企业,其运转过程突出反映了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的交汇,反映了文化领域的经济制度或者说是经济制度在文化领域的延伸。

4. 文化制度是执政党及其阶级的意识形态的本质规定

政党是阶级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政党形成的基本条件,是该阶级能形成共同的利益诉求、价值观念、思想理论和政治目标。意识形态承载着政党的本质、宗旨、使命,是政党的思想武器;政党是意识形态所指引的道路、社会、制度的主体,是本阶级运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一定的阶级和政党总是按照自己的思想理论和价值标准进行实践活动。“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8]对于执政党来说,其意识形态的指导原则对应着国家制度的实际属性。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执政党奉行什么样的执政理念,就会创造和发展与之相应的思想文化。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同时,也会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二、 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主要历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也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主要经历了奠基、開创、发展和完善四个发展阶段。

1.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奠基时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奠基时期。主要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根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文简称《宪法》)等法律,确立国家文化建设的基本规范,建立《宪法》和法律层面的文化制度。二是根据《共同纲领》和《宪法》等,建立各级人民政府,并在各级政府设置文化行政单位,确立了国家领导管理文化事业的制度。三是承继革命时期党领导革命文化建设的制度和体制,确立党领导文化事业的制度。其中典型的制度设计是1949年11月9日中共中央作出在中央人民政府内设立党委会和党组的决定,保证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权,同时健全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政府的文教机关。四是通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把私营文化单位改造成为国家所有制或者集体所有制的文化单位,使文化企事业真正成为人民创造文化的载体。五是通过学习思想理论以及制定方针、政策等,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些措施共同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基础。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开创时期(1978—2002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过程中,也对相应的文化制度进行了开创性探索。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是确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战略地位,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把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等专项文件,把文化建设上升为党和国家战略。三是围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探索文化经营体制、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等多种所有制格局,探索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和文化经济政策。四是建立和健全文化事业的法律制度,制定1982年《宪法》,颁布《文物法》等法律,制定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革命纪念馆等文化单位的工作条例,推动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和制度化。这些举措为搭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框架准备了条件。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时期(2002—2012年)

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这一时期,党和政府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特点、规律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了文化制度基本框架。一是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设计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制度的基本框架。二是确立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要求“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健全政策法规、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推动改革全面展开”[9]。三是根据文化体制改革基本思路,推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和文化产业制度及其相应的体制机制;根据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建立相应的对外文化交流体制机制。这些举措为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逐步完善时期(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健全文化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并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容。[1]14,26一是强化文化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布局,强调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2014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10],为构建文化体制机制指明了改革方向。二是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文化行政单位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三是围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法律,把“文化产业振兴法”列为规划。四是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制度框架。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基本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可以划分为思想理论层面的文化制度、《宪法》和法律层面的文化制度、党的领导和国家管理体制方面的文化制度、与“四大体系”相应的文化制度、方针政策层面的文化制度等五个层次。

1. 思想理论层面的文化制度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在思想理论层面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1]7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内在规定性。

2. 《宪法》和法律层面的文化制度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中国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根本规定。《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由此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这是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文化制度。《宪法》规定文化领导体制、管理体制,从事文化创作的权利、体制等制度化的内容。如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宪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12]这些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内容。此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文化法律法规,国务院制定的有关法规、条例,各省市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文化法规和决定等,逐步构成文化法律体系。这属于法律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3. 党的领导和國家管理体制层面的文化制度

就宏观层面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对文化领导和管理体制改革作出部署。关于党领导文化建设,该《改革方案》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电影管理职责划入中央宣传部。关于全国人大机构改革,该《改革方案》提出组建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统筹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相关职责。关于国务院组织机构,该《改革方案》提出,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13]这些属于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方面的文化制度。在中观层面,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摆正政府、市场、文化单位的关系。2017年5月,《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体制机制。”[14]在微观单位运行机制层面,我国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

4. 与“四大体系”相应的文化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逐渐形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对外文化交流体系等四大体系及它们各自的体制机制。比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再如,文化产业领域逐渐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格局。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达297.65万家,注册资本14.29万亿元。[15]国有文化企业是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截至2017年底,中央文化企业共计3878户,资产总额11585.7亿元,全年实现利润总额579.6亿元。同期,地方国有文化企业共计12136户,资产总额34076.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901.6亿元。[16]文化产业领域的多种所有制结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相结合的典型。

5. 方针政策层面的文化制度

除了基本文化制度、文化体制机制之外,还有在性质、方向、路径、方针、政策等方面对于文化的制度设计,这是思想理论层面文化制度的延伸。没有这些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会迷失方向。比如“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古今中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政策,都具备制度属性,只是没有被载入制度化的规定。彭真在谈到《宪法》文化建设条文中没有写“双百”方针时说,作为公民的权利,《宪法》修改草案已经写了言论、出版、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等自由,就是说,已经用法律的语言表达了这个方针的内容。除了这项方针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基本方针,不必要也不可能一一写入宪法。[7]127思想理论层面的文化制度,是中国社会形态和国家性质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宪法》和法律层面的文化制度,是对思想理论内容的制度化规定,主要回答“社会主义文化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党的领导制度和政府管理文化的制度,主要回答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问题。与“四大体系”相关的文化制度,主要回答“如何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问题。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制度化规定,主要回答“依据什么政策来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这五个层次的制度内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统一,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基本结构,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基本路径

从文化发展规律和要求来看,将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科学理论、法律法规、大政方针政策等积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1. 坚持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文化制度是社会形态的表现,社会形态对文化制度具有本质规定作用,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有助于增强“四个自信”,发展先进文化,支持进步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诸多负面因素对文化制度构成挑战。比如旧社会制度的残余沉渣泛起,资本绑架文化商品,过度娱乐化、戏谑化、庸俗化的文化消费倾向等问题,都会对文化制度构成挑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做到:“四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一个围绕”(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两个巩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一个中心环节”(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三个方面工作”(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10]这是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路径,也是文化制度所应体现的内在规定性。

2. 科学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这决定了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内涵,把反映社会性质的文化制度同具体的体制机制区分开来,弄清哪些可以改革,哪些不能改革。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2]这个根本原则也适用于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为了建构更加合理、科学的文化制度,而不是改变文化性质、方向和制度。

3. 推进文化建设与其他各领域的协调联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文化领域的延伸,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一样,共同规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整体内涵。如果文化制度发生质的变化,那么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也会改变。毛泽东指出:“根本的问题是制度问题,制度决定一个国家走什么方向。……社会制度变了,这个国家走的方向就要随着改变。”[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进步发展的制度保障,表现在文化领域,文化制度也是当代中国进步发展的制度保障之一。新时代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整体性内涵,实现文化领域改革和文化事业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协调联动,把文化建设和文化制度的发展融合在整个社会制度发展完善过程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从而为構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2).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88.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210.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39.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8]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26.

[10] 徐京跃,隋笑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展望——访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N].光明日报,2014-03-12(3).

[1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93.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N].人民日报,2018-03-22(1).

[13] 中共中央印發《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N].人民日报,2018-03-22(1).

[14] 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7-05-08(1).

[15] 周科.千帆竞发浪潮涌 百舸争流正逢时——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成就综述[N].中国文化报,2017-05-14(1).

[16] 《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报告(2018)》正式发布[EB/OL].(2018-12-29)[2019-10-11].http: //whs.mof.gov.cn/pdlb/zcfb/201812/t20181229_3111191.html.

[1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21.

(编辑:肖贵清)

猜你喜欢
特色制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某些单位的制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