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2019-09-10 08:21郭瑞芳
学习与科普 2019年3期
关键词:集体活动社会交往体验

郭瑞芳

摘 要: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培养方面展开探讨,以期助于幼儿今后更好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大集体。

关键词:幼儿;集体活动;社会交往;引导;体验

一、转变父母教养观念,提高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家长们常常抱怨:教育孩子特别累。最让人头疼的,是孩子与人交往的问题。见到一位熟人,总要家长提醒才会打个招呼,分别时也要家长提醒才会说声再见,根本没有以前的孩子那么懂事、合群。还有些孩子,他们入园、入学后,难以适应群体生活。别的小朋友都结交了许多新朋友,呼朋引伴地玩儿。可他们却孤零零地一个人,不知怎么才能进入这个群体。这样的孩子,适应能力普遍发展较缓慢。如果不及时辅导,会逐渐养成孤僻、内向、软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

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家庭是儿童生活发展的最初场所,而幼儿园是儿童离开家庭独自参与的第一个小社会,在这个转折点不免会暴露出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及早发现问题,科学分析,家园积极配合,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发展提高。

众所周知,在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方面,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影响表现在:父母关心儿童的社会交往,有意识地训练他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让他们参与家庭中某些事情的决策,为他们提供交往的机会等都会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间接影响表现在:儿童早期的亲子依恋及亲子间日常的互动是儿童发展同伴关系的实验地。另外,父母的社會交往能力较强,亲子关系较好,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其实,孩子之所以不擅长与人交往,原因并非是由于孩子内向,溯本求原,其原因恰恰是因为家长。初为人父母,家长们缺少教子经验,往往有种不知所措之感,会表现得过于严肃,力求让孩子尽快进步。在这种压力下,孩子的表现,已是种畸形的表现。孩子每天惊恐于自己如何做才能达到家长的要求,性格自然会趋于内向,不擅言谈。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关心过度,事事代为安排,也是孩子不擅交往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孩子,无论是社交教育还是其它教育形式,都需要家长,找到一种与孩子相匹配的方式。家长在教育孩子与人交往或其它方面时,需态度温和,在精神上与孩子相通,在形式上,也需与孩子的性格、爱好等相配合。

二、幼儿园生活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幼儿老师应常常灵活运用表扬和批评的艺术,抓住教育的时机,因势利导地帮助孩子树立行为准则,通过批评教育和监督,能够有效帮助孩子改正;通过大力表扬,将其树为楷模号召小朋友们学习,无形中也巩固了孩子的闪光点。

老师要善于钻研孩子的心理,让孩子的各种情绪和需求以正确的方式表达出来。老师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留心到每一个孩子,所以鼓励孩子有任何需求或情绪时,都可以向老师诉说,老师平时也要善于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在孩子遇到问题或受到挫折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在幼儿园内,教师对孩子态度要和蔼可亲,以伙伴的身份与孩子相处,使孩子在园如在家一样,敢说、敢想、敢做、敢玩。幼儿园开设有各个游戏活动区如小医院、绘画角等,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体会怎样与同伴交往。幼儿园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应注意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的机会,课堂中注意自由交流时间,游戏中为幼儿提供自由游戏时间,打破班级界限,开展大带小活动。这样以来,使孩子的交往机会增多了,交往范围扩大了,在交往中使孩子学会怎样与人相处,懂得一些做人的行为准则。

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论未来教育》中指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是未来教育的四大基础支柱。”从四个学会的要求来看:做事、做人、共处三者都离不开为人处世、社会交往、也就是说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是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培养下一代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这是我们目前一项艰巨的任务。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要求幼儿做到在校能主动向班内及其它教师问好,在家中能主动向父母和同龄小伙伴左邻右舍问好。教师坚持以身作则,处处给孩子作示范,随机教育幼儿,懂得互尊互爱的道理。

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还要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同理心”是让自己能感受、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在人们生活各个方面都很重要,可以说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就是让幼儿在交往中,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体谅别人的心情,理解他人的心境。

此外,游戏是一各适应幼儿特点的一各活动,也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是能够促进幼儿交往的最好方式。它不仅使幼儿在玩中学,也使幼儿在玩中与同伴接触、与同伴交往。幼儿教师可以利用游戏这个平台,带带幼儿在学校或户外进行多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给幼儿提出适应的问题或参与要求,多设置一些与社会交往有关的游戏,使幼儿体验社会交往,大胆与别人交谈,积极参加讨论,对别人的话题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也使幼儿产生社会交往的欲望和兴趣。例如,玩玩具时,要求幼儿互相谦让,不争不抢,组织幼儿去模拟购物,学会用礼貌的语言,创设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是进行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关键,又是培养幼儿口语交际能力的又一途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不能搞特殊化,防止幼儿滋生“独享”意识,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体现着关心和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感到温暖和快乐。

三、家园合作,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家园同步”可以为幼儿创设交往环境、提供交往机会、扩大交往范围。有位教育家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之间需要有一个一致的目标,共同的合作和努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幼儿最基本的交往范围是家庭和幼儿园,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因而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也必须由家庭和幼儿园双方来承担,双方缺一不可。幼儿园的教育要靠家长的一致配合,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强化,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家园同步,才能更好的为幼儿提供交往机会,更好的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四、结语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觉得幼儿园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帮助和配合,幼儿园也应指导家长做好幼儿的强化教育,重视家园的同步教育。 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在实施集体教育的同时,还要对个别幼儿采取个案追踪,制定适应个别幼儿发展水平的教育对策,才能使幼儿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在实施集体教育的同时,还要对个别幼儿采取个案追踪,制定适应个别幼儿发展水平的教育对策,才能使幼儿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出版社,2002(4):58-112.

[2]苏婷.让自制玩教具成为“常青树”[N].中国教育报,2004(6).

[3]谢宁.基于游戏共同体的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9).

[4]沈晓燕.幼儿园活动区自制玩学具及其效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5)

[5]王晓芬.从幼儿教师自制玩具的演变看其教育观的变化[D].学前教育,2005(12).

[6]肖岚.规范提升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J].江苏政协.2011(06).

[7]丁祖萌.幼儿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8]崔爱林.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策略[J].幼儿教育,2002(5):70—72.

[9]张芬. 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原则与途径[J]. 学前教育研究, 2001(4):46-47.

猜你喜欢
集体活动社会交往体验
网络化时代的技术赋权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谈幼儿园集体活动中师幼互动操作材料的体验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幼儿集体活动中的教师言语应用分析
幼儿园集体活动间游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