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起步作文突破的缺口

2019-09-12 01:19赵亚琴
考试周刊 2019年60期
关键词:习作对策

摘 要:三年级是孩子作文的起步阶段,虽然在二年级已经有了“写话”的基础,但是对于三年级孩子而言,还是要面临各种起步之难。本文根据实践,从“构段成文”“规范表达”“自主描写”的方面入手,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为起步作文的突破找找方向。

关键词:习作;起步之难;对策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主要以“写话”为主,即写要说的话。到了三年级,就有了习作的要求。从“段”到“篇”,这是一个局部到整体的变化。同时,从“话”到“文”,这是口语到书面语言的转换。可是,在现实中,很多孩子对于起步作文举步维艰。

一、 探寻起步作文之难

十岁之前,孩子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十岁以后,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这个过程有点漫长。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作文这样的语文活动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上的难度。

(一) 文章框架构建之难

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注重课外阅读,让学生能把几句话写完整,表达清楚就可以了。三年级,我们转变为完整的文章。在孩子的头脑中,已经阅读积累下的,往往是词语和故事的情节,缺少的是“篇”的概念。对于完整的作文,其实孩子反而是没有积累的。因此,在教学中,孩子能找到“篇”和“话”之间的差别。但是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就比较难了。我们常常在三年级一开始,看到一篇文章就一段的“豆腐干”文章,或者没有开头的突兀性文章,没有结尾的“烂尾楼”文章。“文”不成“文”,这是三年级孩子习作的第一个难题。

(二) 范文依赖挣脱之难

因为没有“篇”的概念,所以三年级的起步作文需要老师去“扶”。三年级的孩子处于模仿阶段,老师常用策略是出示范文或者下水文来教学,这就导致了“千人一面”的现象。而且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养成了依赖性,没有范文的出示,不能自己尝试去写。甚至有的学生将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没有查询过的资料,没有观察过的事物,都凭老师范文中的印象,依葫芦画瓢“默写”出来,嫁接成了“死文章”。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模仿中带入自己的写作意识,也是老师教学指导面临的一个难题。

(三) 口头表达转换之难

三年级孩子处于过渡期,作文从“写话”过渡而来,很多孩子很难一边构思一边用书面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在表达的时候,习惯于口语化的表达,直接将口语翻译成文字。将口语中的“不规范”过渡到了书面表达上,在学生的作文中,常见病句、常见通篇的逗号、常见错别字一个接一个,“满目疮痍”的不规范,让人不能读下去。孩子还沉浸于口头表达的阶段,很难将其转化为书面的规范表达。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高级神经活动有点难度,如果老师再强调篇幅,就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很难在规定时间完成这样的高级思维活动。

二、 打开起步之难的缺口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做了一些对策性尝试。

(一) 搭建“篇”的扶手

“篇”的搭建要从零起点开始。首先,孩子没有“篇”的概念,我们就准确地在孩子的头脑中构建。苏教版的习作例文都是一段一段的,每一次我们就在例文教授完毕后,给它们加上开头和结尾,让孩子对比感受“段”在加上了开头和结尾后的完整性,让孩子也尝试着写“有头有尾”的文章。第二,阅读和习作的课内外衔接。三年级上册的阅读教材中,有很多总分结构的文章,这也为孩子的“篇”的概念起到加固作用,同时,我们也借助文章来找到作者构建的框架。然后尝试让学生来同主题构建。比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通过让学生找文章的结构:开头——天空——小河——原野——赞美——结尾。接着我们就巩固小作文《秋天的校园》《秋天的公园》,让学生去替换这个框架结构里的内容,让学生从课文到校园,再走出校园,从而巩固这样的框架构建。第三,提纲教学。在进行了一阶段的框架构建后,我们就尝试让学生来做提纲作业。一方面,我们在课内阅读中让学生去努力找到文章的层次分段。另一方面,我们努力出作文题目,让学生现场构思,列出提纲,比如:动物、水果、人物等的介绍。让学生能快速构思,形成作文思路。

(二) 规范“文”的表达

在三年级起步阶段,老师和学生都会在篇幅上“贪长”,“口语化”表达就成了词不达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三年级起步作文之时,我们更要规范孩子的文字表达。第一,构段中语句的规范。一个完整的句子是基础,但是三年級的孩子会去尝试一些生动有趣的词语,这样的语句复合成分多,就容易成为病句。规范完整语句的表达,应该与文章的完整结构同样重要。哪怕孩子的语句不是那么生动、规范,在起步阶段必须是时时刻刻要关注的标准。第二,文段中标点符号的规范。我们常常看到相当一部分的孩子,在书写的文字中,逗号使用代替了句号的使用,更有一段文字只有一个句号的情况。如果二年级写话我们忽略了这个问题,到三年级必须培养孩子的修改习惯,让孩子在修改中改正自己的问题。第三,语句中词汇的规范。习作是建立在说话之上的,我们常常在课文中涉及一些说话训练,这些说话训练是否规范呢?尤其是一些书面表达的关注。比如,有孩子说:“妈妈做的菜好好吃哦。”“好好吃”就是口语的表现。我们在引导孩子说话时,可以说“很美味”“真好吃”等,不能任其用口语来表达,养成不规范的习惯,语言转化成文字的时候会更加不规范。

(三) 感受“作”的情趣

新课标中不断强调“愿意”“独特”“喜闻乐见”等词语,都让我们要去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我手写我心。首先,我们尝试“情”的先行。每节作文课之前,老师总要“无意”地炫耀一下:今天写人了,我就将早上同学哭的情景写出来:“你看他,小眼睛里挤出两滴眼泪,偷偷瞄了老师两眼。发现老师没有被眼泪收服,伴随着‘哇的一声,两行眼泪哗啦啦地奔流而出,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明天写水果,我就写了今天吃的橘子:“剥开外皮,一瓣瓣橘子像一艘艘小船,围成了一个小灯笼。拿下一个塞到嘴里,轻轻一咬,甜滋滋的汁水充满我的口腔,简直甜到心里去了。”在这样的真事引领下,学生就有意识地去调动自己的记忆库,将自己曾经的感受转化成文字表达。第二,迁移“情”的表达。教师的情的表达不能替代孩子的感受,在调动了孩子的“情”后,要让他们准确适切地表达。我们尝试将积累本用活。每周语文老师都会让孩子们做积累。我们用一节课外阅读课时间,让学生来“张冠李戴”,让孩子们将积累的词、句用到我们认识的人、熟悉的事情上,然后让小朋友来“找茬”,点评用得是否准确,然后全班来展示交流,用得好的或者反面教材都可以,孩子们在比较中有了词语敏感的提升,句子准确使用的把握,在文字表达的时候就会有准确表达心中之情的意识。

三年级孩子的习作如同孩子蹒跚学步,反复、起伏都是正常的。下学期,我们要在“放手”和“再扶”上面下功夫,希望让孩子早日插上自由习作的翅膀,快乐徜徉于文字表达的海洋。

作者简介:

赵亚琴,江苏省太仓市,江苏省太仓市新区第二小学。

猜你喜欢
习作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习作展示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