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2019-09-16 06:14左红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15期
关键词:息肉多普勒良性

左红艳, 刘 梅

(陕西省神木市医院 功能科, 陕西 神木, 719399)

胆囊息肉样病变也被称为胆囊息肉,主要是指胆囊壁向囊腔内息肉样局限性隆起现象[1]。胆囊息肉样病变类型较多,包括息肉型早期胆囊癌、胆固醇性息肉、良性非胆固醇息肉等,其中胆固醇性息肉所占比例较高[2]。当前,临床多采用手术方法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而术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病情评估,对于指导手术方案制定具有重要临床意义[3]。目前认为,以超声为首的影像学检查在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4]。但既往常规腹部超声检查多采用3.5 MHz低频探头检测,而多数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胆囊前壁、底部与腹壁间距离较近,低频探头诊断时极易因超声近场效应,导致图像模糊不清,导致误诊、漏诊。而高频超声能克服这一弊端,可最大限度消除近场效应,对胆囊底部(包括前壁)进行完整显示,弥补低频超声不足[5]。而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对病灶部位血流信号进行清晰显示,便于诊断、鉴别。本研究在10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术前诊断中应用高频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判断高频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效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10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 ① 符合《胆囊良性疾病治疗决策的专家共识(2011版)》[6]中诊断标准; ② 行胆囊切除手术,术后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③ 术前行高频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④ 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 ① 合并严重心、肝、肾脏器功能障碍; ② 合并严重精神障碍; ③ 合并其他肿瘤疾病; ④ 合并凝血障碍疾病。本组患者中,男53例,女47例; 年龄32~73岁,平均年龄(48.24±3.88)岁。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 15例存在不同程度右上腹痛或剑突下痛, 4例存在反复性上腹疼痛发作。100例患者术前均分别行高频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2 方法

叮嘱所有受检者检查前1 d避免服用影响胆囊收缩类药物,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高脂肪食物。常规禁食8 h, 次日清晨空腹状态下进行检查。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器为德国西门子SONOLINE Premier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5 MHz; 高频超声检查仪器为飞利浦HD11型、IU22型超声诊断仪,高频超声探头频率7~10 MHz。检查时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左侧卧位,必要时采用坐位和(或)站立位,甚至胸膝位(高频超声检查)。探头置于右肋间、剑突下、肋缘下等部位,实施多切面扫描,对胆囊及周围情况进行探查,一旦发现可疑部位,行放大、重点观察。详细观察胆囊病变位置、大小、形态、回声、边界、血流信号等,规范记录。样本容积规格1 mm×1 mm×1 mm, 血流和声速夹角<60 °, 并检测、记录阻力指数。由2名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采用双盲法共同阅片,做出诊断。

1.3 观察指标

① 统计分析本组患者手术病理学诊断结果。② 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高频超声、多普勒超声对良性和恶性病变检出情况,并计算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检出率=检出阳性例数/总例数×100%。敏感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总人数×100%。③ 观察高频超声结合多普勒超声对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图像特征、血流特征。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超声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

本组100例患者经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良性95例,恶性5例。良性患者中, 57例为胆固醇息肉, 31例为炎性息肉, 5例为腺瘤, 2例为腺肌症。恶性患者中, 5例均为腺癌。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检出良性91例,阴性9例,检出率为91.00%。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诊断敏感度为93.68%(89/95), 特异度为60.00%(3/5), 准确度为92.00%(92/100)。见表1。

表1 本组患者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

2.2 超声对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图像特征

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确诊89例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中,病灶形态上,团状、乳头状或桑葚状占比高于基底较宽、带蒂或基底狭窄息肉患者(P<0.05); 高回声占比高于稍高回声、等回声、强回声患者(P<0.05); 单发息肉数占比高于多发(P<0.05)。见表2。

表2 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超声诊断图像特征[n(%)]

2.3 超声对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血流特征

高频超声、多普勒超声确诊89例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中, 23例病灶内存在血流信号,占比25.84%。其中,点状血流信号10例,未检测到频谱; 条状血流信号8例,阻力指数0.46~0.75, 平均阻力指数(0.56±0.08); 胆囊腔内伴多发结石5例,影响到频谱检测。见图1、2。

A: 胆囊体后壁高回声团块,边界清晰,无血流信号; B: 高回声病灶,胆囊后壁桑葚状附着,血流信号不明显,病理诊断为胆固醇息肉。图1 超声诊断胆固醇息肉的血流特征

A: 胆囊体前壁高回声团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晰; B: 高频超声显示高回声,胆囊前壁处团状附着,病灶基底宽,血流信号明显,阻力指数0.62, 病理证实为腺瘤。图2 超声诊断腺瘤的血流特征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及饮食结构、规律的改变,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数明显增多[6-8]。胆囊息肉样病变是胆囊壁腔内出现的息肉状病变,可逐渐向腔内生长,包括真性息肉、假性息肉,其中假性息肉相对更为常见,包括胆固醇假性息肉、炎性假性息肉、局灶性腺肌症,这些病症本身无恶变潜能[9]。而真性息肉既可以为良性,也可以为恶性,良性多为腺瘤,恶性多为腺癌。而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主要病理学改变包括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瘤,尤其是胆固醇息肉,直径较小,一般为10 mm以内,诊断难度较大。多数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只表现为慢性右上腹疼痛或上腹饱胀等,部分患者甚至无明显症状,导致诊断难度较大。而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若不及时诊断,极易耽误最佳治疗时机,甚至存在恶变风险,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0]。因此,临床需尽早采取积极措施进行诊断以评估病情,及时鉴别良恶性,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改善预后。

当前,临床多采用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但既往常规腹部超声采用3.5 MHz低频探头,极易因胆囊底部游离、周围肠袢气体干扰诊断结果导致漏诊,尤其是前壁病变的诊断。近年来,高频探头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胸壁结核、甲状腺微小结节、缺血性脑卒中、乳腺癌等[11-14], 探头频率7~10 MHz。高频超声在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能完整显示病变部位,克服低频探头显示不清的弊端。此外,高频超声还能显示病变增厚的囊壁内部结构。但高频超声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如难以清晰扫描位置较深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成像模糊等。而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清晰显示病灶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回声等,且能对息肉样病变的血流状态进行分析,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研究[15]发现,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的肿块内血流、阻力指数测定在良恶性鉴别中具有较高参考价值。但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对相似病变如胆囊结石与胆囊息肉样病变检查时特异度较低,而高频超声能显示微血管循环,弥补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不足,故诊断期间可联合应用。严稳开[16]对110例良性胆囊息肉病变患者进行了分析,发现经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检查准确率高达96.4%, 与手术病理结果基本相符,认为该方法可作为胆囊癌病变预防依据。本研究中,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联合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68%、60.00%、92.00%, 与上述研究结果相符,均说明高频超声结合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价值较高,原因可能为两种方式联合应用可实现优势互补,准确观察病灶部位、形态、大小等,且可清晰显示微血管循环、血流信号,提升检查准确率,降低误诊、漏诊发生风险[17-18]。此外,本研究还重点分析了高频超声、多普勒超声对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图像特征,发现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多为单发,且形态多为团状、乳头状或桑葚状,大多呈高回声, 25.84%患者病灶内存在血流信号,推测高频超声与多普勒超声结合检查时图像特征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息肉多普勒良性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多普勒US及DCE-MRI对乳腺癌NAC后残留肿瘤的诊断价值
多路径效应对GPS多普勒测速的影响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21例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的应用
甲状腺良性病变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