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不同心血管危险分层病人维生素D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

2019-09-19 10:45
实用老年医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危组心血管分层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2.6%[1]。研究显示,高血压导致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不仅与血压升高的程度有关,同时也与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关系密切,BPV越高的病人,靶器官损害越严重,预后越差[2-3]。对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的防治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老年人较其他年龄组人群,更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不仅与钙磷代谢有关,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的发生发展等均有关[4-5]。但维生素D缺乏与高血压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尚无定论[6],维生素D缺乏与BPV的关系临床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人血清维生素D缺乏与高血压心血管危险分层及BPV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高血压的防治及改善心血管预后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6年 2月至 2017年 1月于我院老年病科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90 例,年龄60~76岁,按照高血压心血管危险分层标准分为中危组25 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平均(70.50±5.35)岁,高血压病程(12.31±2.62)年;高危组27例,其中男14例,女13例,平均(70.00±7.01)岁,高血压病程(12.28±3.19)年;很高危组38例,其中男19例,女19例,平均(71.00±8.75)岁,高血压病程(13.51±3.06)年。另选取体检健康的老年体检者30 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8.00±7.75)岁。4组病人性别构成、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

1.2.1 高血压诊断标准: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受试者安静休息5~10 min,测量右上臂肱动脉血压,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收缩压(SBP)≥140 mmHg 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或既往明确诊断高血压并正在接受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心血管危险分层参照内科学第8版中的标准,因本研究纳入的病人年龄均≥60岁,故心血管危险分层中无低危组。

1.2.2 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心肌炎、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脏病、脑卒中、糖尿病、肿瘤、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慢性感染、甲状腺功能异常,近3个月内正在服用含维生素D制剂药物者。

1.3 研究方法

1.3.1 一般资料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于就诊当日测血压,建立基本信息档案。

1.3.2 标本的收集及检测:入选对象于就诊次日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 mL,采用罗氏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Cobas e601(瑞士)检测血清中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

1.3.3 动态血压及BPV检测:受试者于监测当日晨起8点佩戴动态血压监护仪(日本 TM-2430型),于次日晨起8点摘下。日间(8:00~22:00)每30 min测量1次,夜间(22:01~7:59)每 60 min测量1次。24 h有效监测血压次数不应小于 90%。以变异系数(CV)表示BPV,CV为24 h内血压值的标准差除以平均血压×100%。CV可避免过高的平均血压对血压变异的影响,表示BPV更准确。监测指标包括24 h收缩压(24hSBP)及其变异系数(24hSBP-CV)、24 h舒张压(24hDBP)及其变异系数(24hDBP-CV),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dSBP-CV),日间舒张压变异系数(dDBP-CV),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BP-CV),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nDBP-CV)[7]。

2 结果

2.1 4组病人血清25(OH)D3水平及血压BVP比较 中危组、高危组、很高危组的血清25(OH)D3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很高危组、高危组的血清25(OH)D3较中危组降低更明显,很高危组亦低于高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高危组、很高危组的24hSBP、24hSBP-CV、dSBP-CV、nSBP-CV、24hDBP-CV、dDBP-CV、nDBP-CV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很高危组、高危组上述指标高于中危组,很高危组上述指标高于高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组24h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高血压组病人血清25(OH)D3水平与血压CV的Pearson相关分析 以血清25(OH)D3为因变量,24hSBP、24hSBP-CV、24hDBP、24hDBP-CV为自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OH)D3水平与24hSBP、24hSBP-CV、24hDBP-CV均呈负相关(r=-0.312,-0.381,-0.421,P<0.05),与24hDBP无相关性(r=0.108,P>0.05)。

表1 4组病人25(OH)D3水平及BPV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中危组比较,△P<0.05;与高危组比较,#P<0.05

3 讨论

维生素D是一种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80%~90%来自阳光照射皮肤后合成,10%~20%通过饮食摄入。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人体内多种组织细胞均表达维生素D受体,除已知的调节钙磷代谢外,维生素D还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在高血压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维生素D可减少肾素及血管紧张素Ⅱ的合成,从而抑制RAAS活性,降低血压[8]。另外,维生素D缺乏时,血清离子钙降低,导致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引起Ca2+内流增加,启动平滑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血管收缩异常,直接对血压造成影响[9]。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血清25(OH)D3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维生素 D缺乏与高血压的发病存在一定相关性。

高血压病人的预后不仅与血压水平有关,并且与是否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靶器官损害程度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高血压不同心血管危险分层组血清25(OH)D3水平存在差异,高危组、很高危组明显低于中危组及对照组,很高危组低于高危组,表明维生素D缺乏程度与高血压的心血管危险分层相关,维生素D水平越低,心血管危险分层越高,发生靶器官损害的风险越高,其机制可能与血清维生素D与血脂异常、颈动脉内膜厚度增厚、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等发病有关,而这些因素均影响高血压心血管危险分层。

动态血压相较诊室血压,能提供血压昼夜节律、血压CV等有用指标,更准确反映病人的血压波动状态,为高血压的诊治提供可靠依据。老年人高血压呈现反杓型,血压的正常昼夜节律被打破,BPV较低年龄组明显增高。本研究发现,老年高血压组的24hSBP、24hSBP-CV、24hDBP-CV、dSBP-CV、nSBP-CV、dDBP-CV、nDBP-CV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中危组、高危组、很高危组24hSBP、24hSBP-CV、dSBP-CV、nSBP-CV依次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老年高血压病人BPV较血压正常者增大,并且随着高血压心血管危险分层的增高而增大。其可能的机制为:老年高血压病人动脉硬化导致阻力小动脉结构重塑,动脉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造成血管收缩反应性增强[10],并且由于神经调节能力减退,交感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导致血压持续升高,夜间仍维持在高水平[11]。目前国内外对于维生素D缺乏与BPV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较少,本研究进一步行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组血清25(OH)D3水平与24hSBP、24hSBP-CV、24hDBP-CV均呈负相关(P<0.05)。提示高血压病人的维生素D水平越低,BPV越大,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亦越高,故及时发现维生素D 缺乏并给予补充,将有助于及早阻断高血压病人的心血管事件链,对老年高血压病人的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意义。高血压组与健康对照组24h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原因为老年病人动脉硬化,以SBP升高为主,而舒张压普遍偏低,亦不排除与样本量少有关。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例数较少且未进行高血压病人补充维生素D的干预研究,后续需增大样本量,并进一步观察老年高血压病人补充维生素D后对BPV的影响以及补充维生素D的最佳剂量和疗程。

猜你喜欢
危组心血管分层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高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探究
有趣的分层现象
弹性成像与磁共振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雨林的分层
探讨心肌梗死溶栓实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探讨心肌梗死溶栓实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