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护理干预对高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后的影响*

2019-09-19 01:51李冬琳
实用医药杂志 2019年9期
关键词:个体化高龄心肌梗死

李冬琳,高 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前两者合称急性心肌梗死(AMI)[1]。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指出,我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约250万,尽管各种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发展迅猛,但AMI死亡率仍连年攀升[2]。国内外研究均发现80岁以上ACS患者的住院率和病死率均显著提高,而冠状动脉再通率较<80岁人群明显减少,该研究主要纳入≥80岁未行血运重建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探讨个体化护理干预对ACS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该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解放军第960医院(原济南军区总医院)2014-01-01—2018-01-01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且年龄≥80岁,未行血运重建的患者为研究对象。2014年1月—2016年1月入组68例对照组,2016年2月—2018年1月符合条件的80例为观察组。ACS诊断参照中国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年)及颁布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年)。纳入标准:年龄≥80岁,确诊ACS且未行血运重建的患者;住院次数≥2次。排除标准:资料不完整,住院次数1次,行血运重建术的。

1.2 研究方法

1.2.1筛选病例 筛选条件为:主要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入院年龄≥80岁,且未行血运重建术者。通过病历筛查有187例的ACS患者入组。排除住院次数1次的38例,共有149例患者入选研究。

1.2.2护理模式 (1)常规护理组。2014年1月—2016年1月入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分别给予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扩张冠状动脉,合理使用降糖药、降压药等,并告知药物使用方法、剂量。口头叮嘱患者注意低脂饮食,积极启动锻炼。(2)个体化护理干预组。2016年 2月—2018年1月入组的患者采用个体化护理干预组,患者入院后制定以下护理策略:①个体化健康宣教: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及合并疾病,受教育程度开展个体化健康宣教,力求让患者及家属真正了解病情,积极配合治疗;②个体化饮食方案:在营养科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热量消耗及营养现状,结合患者口味,为患者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③个体化用药指导:根据每位患者服药种类不同,讲解用药后治疗有效的表现,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帮助患者及早识别药物不良反应,及时汇报给医护人员,更好地提高药物治疗依从性;④个体化出院康复建议:入组患者均为高龄老人,运动能力差异较大,根据具体病情,指导患者院外主动参加适当运动,卧床患者则由家人或陪护辅助运动,制定具体运动方案,观察心脏不良反应出现的指征,帮助患者及家属增加运动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1.2.3资料采集 采用自行设计的病例资料调查表进行信息采集,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如住院号、性别、年龄,入院时间,合并疾病、药物治疗,护理干预模式,治疗依从性评估,出院情况。依从性评估根据我科自制的依从性量表,包括:①自己所得疾病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②饮食是否按指导的进行;③药物使用的剂量、频次及不良反应观察情况掌握程度;④运动康复配合情况。共0~100分。其中:≥80分为依从性好;60~79分为基本依从;<60分为依从性差。依从率=(依从性好病例数+依从性一般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2.4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EXCEL录入,通过SPSS 23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统计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终点事件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间男女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高血压合并率均在20%以上,高脂血症合并率>23%,糖尿病合并率>2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年龄比较,个体化护理干预组平均年龄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类型及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护理干预组他汀使用率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 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终点事件比较自2016年2月开始采用个体化护理干预,共纳入80例患者,死亡4例,常规治疗组入组68例,死亡10例,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终点事件为好转和死亡为二分类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合并用药情况均不影响终点事件。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类型是影响终点事件的主要因素,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死率最高,其次是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2.3 两组患者对治疗依从性的比较两组患者依从性比较,个体化护理干预组整体依从率为93.8%,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的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护理干预组依从性好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 2 两组患者对治疗依从性的比较[例(%)]

3 讨论

中国高龄老年ACS的流行病学数据有限,2015年资料表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2~67岁。随着年龄增加,心肌梗死发生率也显著增加[3]。根据CAMI注册研究,我国高龄老年STEMI患者,未接受任何再灌注治疗患者的住院病死率高达19.9%[4]。该组患者中STEMI患者17例,病死率高达23.5%。

对高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施以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对改善患者的病情具有积极意义[5]。该研究自2016年2月以后,对纳入的80例高龄老年ACS患者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具体包括个体化健康宣教,个体化饮食方案,个体化用药指导,个体化出院康复建议,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显著提高,整体依从率为93.8%,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的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老年ACS患者合并其他传统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病史比例高,病史长,更应该强化药物治疗,个体化护理干预显著提高了患者对合并疾病治疗的依从性,与文献报道一致[6]。

该研究提示,ACS的类型是高龄老年AC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STEMI的病死率最高,其次是NSTEMI。个体化护理干预在这类人群中更显重要,因入组患者均未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且不具备溶栓条件,全部为优化药物治疗,因此,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化护理干预使药物治疗达到最优化,改善了预后,值得进一步形成更优化的流程,在以后的工作中积极推广。

猜你喜欢
个体化高龄心肌梗死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食管癌手术个体化输血的可行性研究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补阳还五汤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肿胀30例
高龄老人须克服4大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