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 高油酸 抗病花生新品种冀花19号的选育

2019-09-24 05:51程增书陈四龙王瑾宋亚辉李玉荣
河北农业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荚果油酸农林

程增书,陈四龙,王瑾,宋亚辉,李玉荣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北省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河北 石家庄 050035)

花生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油料作物和蛋白质作物,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发展花生生产是保障我国食用油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花生油营养价值较高,其中的油酸和亚油酸对人体健康有利,可降低血压,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1]。但亚油酸为多不饱和脂肪酸,会使花生的耐储能力降低,货架期缩短[2]。高油酸花生具有更加有益人体健康,加工的油脂和食品货架期长等优点,日益受到产业界的重视和消费者的欢迎[3~8]。目前,我国花生生产上推广种植的品种油酸含量较低,油酸与亚油酸的比值(油酸/亚油酸)较小,致使花生制品易酸败变质,对人体健康不利,也限制了加工企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生产上急需大面积发展高油酸品种。从世界范围看,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家高油酸花生育种和大面积种植起步早且发展快[9,10]。近年来,我国高油酸花生育种发展迅速[11~13],已经育成的高油酸花生品种有花育32号、开农61、冀花11 号、冀花13 号和冀花16号等[14~24],但这些高油酸品种产量、抗病性和商品性等性状还不够理想,生产面积和市场份额还很低。

针对高油酸花生育成品种的一些不足,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以高产、高油酸和抗病为育种目标,2006 年开始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高产高油品种冀9813(冀花6 号)为母本、高油酸种质开选01-6 为父本组配杂交组合,经过多年的南繁北育和性状选择,2015 年育成高产、高油酸、抗病花生新品种冀花19 号。该品种突出特点是产量高、油酸含量高、荚果较大、商品性好、中抗黑斑病、高抗网斑病,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本材料

1.1.1 母本 冀9813(冀花6 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培育的高产花生品种。其株型直立,结果集中,叶色浓绿,荚果普通形、大果,种仁椭圆形、深粉红色,生育期125~130 d,脂肪含量53%~55%,中抗网斑病和褐斑病,抗倒性、耐涝性强。

1.1.2 父本 开选01-6 是从开封市农林科学院引进的高油酸花生种质。其植株半匍匐型,结果分散,荚果普通形、小果,果型好,种仁椭圆形、粉红色,生育期125~130 d,油酸含量(75%~80%)高,油酸/亚油酸高,开花期较长,较抗叶斑病。

1.2 选育经过

2006 年以冀9813(冀花6 号)为母本、开选01-6为父本,组配杂交组合2006007。

2006 年11 月~2009 年3 月采用混合选择法依次在海南、石家庄、石家庄、海南种植F1~F4,生长期间注意开花期、抗病性等的观察,成熟后选择株高适中、疏枝、主茎绿叶多、结果多、双果多、饱果数多的优良单株,按组合混收摘果晾晒,形成2006007F1N-0-0-0NF。

2009 年5 月~2010 年3 月采用系谱选择法依次在石家庄、海南种植F5和F6,成熟后依据F2和F3选择标准选择出优良单株2006007F1N-0-0-0NF-5-13NF。

2010 年5~9 月种植2006007F1N-0-0-0NF-5-13NF株行,表现植株生长整齐、株型直立、开花早且集中、成熟时绿叶多、无病斑、不早衰、单株结果多、双果率高,淘汰劣株后,按株行混收形成新品系。

2011~2012 年2006007F1N-0-0-0NF-5-13NF 新品系参加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组织,分别在石家庄鹿泉3502 农场和海南三亚进行的新品种鉴定试验。2012 年参加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组织,在藁城堤上试验站进行的新品种产量比较试验。

2013~2014 年连续2 a 参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的国家北方片区域试验(区试名称为冀0607-513)。

2015 年参加国家北方片生产试验;同年12 月通过全国花生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鉴定编号:国品鉴花生2016004),定名为“冀花19 号”。

2 选育结果

2.1 农艺性状

冀花19 号株型直立;叶片椭圆形,深绿色;连续开花,花色橙黄;荚果普通形;种仁椭圆形,粉红色,无裂纹,无油斑;种子休眠性强。主茎高41.8 cm,第一对侧枝长45.3 cm,总分枝数8.1 条,结果枝数7.7 条,百果重223.5 g,百仁重111.2 g,出米率72.52%,春播全生育期129 d。

2.2 产量表现

2.2.1 品种鉴定和产量比较试验 2011 年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品种鉴定试验,冀花19号平均荚果产量为5 207.1 kg/hm2,较对照品种冀花2号增产33.28%。2012 年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品种鉴定试验,冀花19 号平均荚果产量为4 745.7 kg/hm2,较对照品种冀花2 号增产15.98%。2012 年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品种产量比较试验,冀花19 号平均荚果产量为5 424.0 kg/hm2,平均子仁产量为3 986.7 kg/hm2,分别居参试品种第1位和第2 位,较对照品种冀花2 号分别增产20.90%和20.90%,较对照品种花育19 号分别增产12.04%和15.98%,增产效果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2.2.2 区域试验 2013~2014 年国家北方片大粒组区域试验,冀花19 号2 a 计36 点次平均荚果产量为5 374.2 kg/hm2,较对照品种花育19 号增产7.23%。其中,2013 年有试点18 个,冀花19 号平均荚果产量为4 917.4 kg/hm2,居13 个参试品种第9 位,较对照品种花育19号增产6.53%,增产极显著;2014 年有试点18 个,冀花19 号平均荚果产量为5 830.8 kg/hm2,居14 个参试品种第5 位,较对照品种花育19 号增产7.82%,增产极显著(表1)。

2.2.3 生产试验 2015 年国家北方片大粒组生产试验(19 个试点),冀花19 号平均荚果产量为5 175.5 kg/hm2,平均子仁产量为3 745.8 kg/hm2,分别居6 个参试品种第5 位和第3 位,分别较对照品种花育33 号增产5.46%和8.51%(表2)。

2.3 品质

2013~2014 年国家北方片区域试验,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冀花19 号2 a 平均脂肪含量为54.17%,蛋白质含量为23.51%,油酸含量占脂肪酸含量的比例为75.4%,油酸/亚油酸10.55(表3)。该品种的含油量接近国家高含油量品种标准(55%以上),油酸含量达到高油酸品种标准(75%以上)。

表1 2013~2014 年国家北方片区域试验中冀花19 号的产量Table 1 Yield of Jihua No.19 in the regional tests of north China during 2013-2014

表2 2015 年国家北方片生产试验中冀花19 号的产量Table 2 Yield of Jihua No.19 in the production test of north China in 2015

表3 2013~2014 年国家区域试验中冀花19 号的品质Table 3 Quality of Jihua No.19 in the national regional tests during 2013-2014

2.4 抗病性

2013 年国家北方片区域试验,由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进行抗病性鉴定,冀花19 号黑斑病相对抗病指数为0.43,达中抗水平;网斑病相对抗病指数为0.85,达高抗水平。该品种是25 个参试品种中仅有的2 个对黑斑病和网斑病“双抗”的品种之一,是唯一一个既抗黑斑病又抗网斑病的高油酸品种。

2.5 适宜种植区域

冀花19 号适宜在我国北方花生产区种植。

3 栽培技术要点

施足基肥,适时追肥。基肥以腐熟有机肥为主,旱薄地应追施氮、磷、钾等速效肥。

适期播种。春播在4 月下旬至5 月上中旬播种(5 d 的5 cm 地温平均值达到18 ℃以上)。麦垄套种在麦收前15 d 左右播种。

合理密植。适宜种植密度为15 万穴/hm2(30 万株/hm2)左右。

加强肥水管理。开花后要保证水、肥供应,遇旱浇水,特别是要浇好开花、饱果成熟期2 次关键水。

化控防倒伏。高产地块花生盛花期,喷施2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750 g/hm2,防止植株徒长。

适时收获。在多数荚果饱满成熟(内果壳变黑或褐色)时,及时收获。

猜你喜欢
荚果油酸农林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花生荚果离散元仿真参数标定*
高油酸油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基于Workbench LS-dyna的花生荚果脱壳受力仿真研究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基于EDEM的发散带式花生荚果分级机的仿真与试验
不同浓度多?甲合剂处理对花生经济性状的影响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花生中的翘楚――高油酸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