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青春

2019-09-24 10:07文丨何玉梅
遵义 2019年18期
关键词:裤脚耐克西装

文丨■ 何玉梅

有一次和几位60后的大朋友吃饭,听他们侃青春那些事,感觉很新奇,甚是好玩。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大学生还很稀罕,被称作“天之骄子”。大刘那会儿刚上大学,那时候刚开始流行港台音乐,时尚青年的标配就是上身穿一件花衬衫,下身穿一条牛仔裤,手上提一个录音机,一有空地就放音乐,跳一段迪斯科,那感觉空前的良好。

大刘的家庭条件不错,父母都是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他的生活费加零花钱足够支撑他追赶时尚。自以为引领时尚,自我感觉相当良好,一放假,兴冲冲地回到家乡所在的小县城,他说至今还忘不了走在大街上,周围小青年看他时艳羡的目光。正沉浸在自我陶醉中的他,开门还没来得及喊人,就被父亲一个大耳刮子,问他穿个什么鬼,还骂他是二流子。生平第一次,他顶撞了父母,父子俩大大地吵了一架,最后还是母亲当和事老才平息下来。那是两代人观念的冲突,没有谁对谁错。

现在,父亲去世了,大刘自己又轮到看不惯儿子的年龄,一天到晚手机不离手,读到大二了,说不喜欢所学的专业,非要换专业,他骂儿子整天瞎折腾,儿子告诉他这叫追求个性,不委屈自己,不喜欢就要表达出来,还嘲笑他们那一代委曲求全,拧巴得不行。大刘说最近他突然好想父亲。

同一时期,老邓在一间中专学校教书,喜欢足球、穿着前卫,是学校引领时尚的标杆,在学生中很有市场。看到电视上外国球队穿耐克运动服,很是羡慕,但市场上买不到,他就自己动手在T恤衫上缝一个耐克的标志上去。当大伙还在传喇叭裤的时候,他就把裤脚减掉,用针把裤脚挑成虚线,那时候追求的就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不管是在T恤上缝耐克标志,还是把裤脚挑成虚线,都引起许多师生的效仿,让他很是过了一把瘾。

他说有一次和朋友到体育馆看足球赛,两人手里都拿了一瓶百事可乐,瞬间就成了全场的焦点,那叫一个拉风。要知道,当时内地还买不到百事可乐,大伙只是在电视上看到宣传,他们是通过朋友从香港带过来的。他还记得当时那瓶百事可乐的价格是8块5毛钱,而当时的茅台酒才8块钱一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尚。上世纪8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时尚率先与国际接轨,被禁锢太久的人们,早已厌倦了“灰,蓝,绿”的单一色调,自然而然地接受并追求新款服饰。一时间,蝙蝠衫,棒针衫,滑雪衫纷纷闪亮登场,成了流行服饰的亮点。多样性,多元化是这一阶段服饰的特点。

服装不仅是时尚的宠儿,也是政治的标签。早在上世纪20年代,西装就被海外学子带回。十年动乱,崇洋媚外被批,西装几乎在中国大陆绝迹。1983年,国家领导层带头穿西装,不久全国掀起西装热。有次,中国领导接见外宾时,身穿中山装,立即引起国际舆论的注意,猜测中国改革开放之门是否将要关闭。之后的一次,五位政治局常委集体穿西装出现在记者面前,中国领导人的服饰语言似乎就是一篇改革开放的宣言,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如果说60后的青春是追求自我、张扬个性、崇尚价值多元化,那五四时期的新青年们,他们的青春追求的则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那些年,全国各地的大街上,女青年都留着学生头,穿着盘扣上衣和黑色长裙,男青年身着长衫或中山装,质朴青年们怀着满腔热血,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呐喊,为保家卫国勇往直前。

五四青年的着装,已成为青年服饰中的经典。直到现在,仍旧不过时,在影视剧中看到那样的服饰,一样的经典怀旧、一样的热血沸腾。现实生活中,看到穿着那种服饰的年轻女孩子,一样感觉清新悦目,毫无违和感。

诗人席慕容在《那一轮月》中这样写道:“月光在那样晴朗的天空上如水银般直泻下来,把我整个人都浸在月光里,觉得心也变得透明起来了。青春真如醇酒,似乎都在那夜,被我一饮而尽,熏然而又芬芳。”

诗人笔下的青春,那样清澈明朗,单纯美好。岁月从指间流过,有些美好的东西终将成回忆,或许无法勉强留住,但我们可以记住那份最初的感觉和悸动。韶华似梦中的美丽青春,我们都曾经拥有过,曾经感触过,却挽留不得。在追忆时,我们该做的不是哀伤,而是在回忆那份纯真与信念时,庆幸自己的青春没有沉浸在迷茫和失落里,而是与时代同步,与岁月而歌。一个人只有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引领下,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一起,才是青春该有的样貌,因为奋斗才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猜你喜欢
裤脚耐克西装
西装年代簿
披头士乐队的一首《革命》如何帮助耐克成为价值亿万美元的品牌
北京耐克活动展厅
新形态西装
赶不走的“小耐克”
西装型男的3种形
连体裤的大裤脚时代
从office到街头 小西装实用又时髦
裤子变长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