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2019-09-24 06:28李文芳
智慧健康 2019年23期
关键词:腰麻小剂量硬膜外

李文芳

(山东莘县人民医院,山东 聊城 252400)

0 引言

下肢骨折在骨科疾病中占比较高,尤其是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因身体机能退化,使得这一病症发生率增高[1];这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手术治疗作为其主要治疗方式,因对患者创伤较大,且手术时间长,因而在术中对于麻醉也有着较高要求。近年来,腰麻、硬膜外麻醉等方式在临床手术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进一步寻求合适的麻醉方式对于手术效果的影响,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做出探讨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7 年6 月至2018 年6 月收治的50 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常规组患者男15 例、女10 例,年龄60~81 岁,平均(70.5±10.5)岁,ASA 分级:Ⅰ级4 例、Ⅱ级12 例、Ⅲ级9 例,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10 例、胫腓骨骨折6 例、股骨干骨折9 例,行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组中男10 例、女15 例,年龄60~82 岁,平均(71.0±11.0)岁,ASA 分级:Ⅰ级4 例、Ⅱ级13 例、Ⅲ级8 例,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11 例、胫腓骨骨折5 例、股骨干骨折9 例,行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本次研究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间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术前0.5 h 给予盐酸戊乙奎醚0.5 mg行肌注,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对其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行补液、吸氧治疗;其中常规组患者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指导其呈侧卧位状,于L1~2或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常规铺巾消毒,穿刺成功后以气泡压缩试验法置入3 cm 硬膜外导管[2],并对其固定;然后给予患者2 %利多卡因3 mL,观察5 min 确认安全后给予0.375 %罗哌卡因分次注射;若患者血压水平降低超过基础值30 %,需行麻黄碱8~15 mg 静注,若患者心率在50次/min以下,需行阿托品0.3~0.5 g静注。

观察组行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指导患者呈健侧卧位状,于L2~3或L3~4间隙行硬膜外与蛛网膜下腔穿刺,确认患者脑脊液回流正常后行0.25 %布比卡因5 mg,于30 s 内静注完毕后退针[3];再朝头部置入3 cm 硬膜外导管,让患者保持侧卧位状10 min,将麻醉平面调整在T10以下,根据手术麻醉效果适量增加用药剂量。

1.3 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间患者手术中不同麻醉方式用药剂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阻滞完善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观察数据纳入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组间研究数据得知,观察组患者在手术中麻醉用药剂量相比较常规组更低,且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常规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间患者术中麻醉效果对比(±s)

表1 两组间患者术中麻醉效果对比(±s)

3 讨论

下肢主要功能在于负重与不步行,并在行走、上下楼梯时需要膝关节、髋关节配合完成屈伸活动;但若发生骨折,则会影响患者关节屈伸活动,对其日常生活造成困扰。尤其是老年人因自身生理功能与机体组织不断衰退,其骨质不佳使得骨折发生率增高。手术治疗作为下肢骨折主要治疗方式,可达到解剖复位的良好效果,能够促进患者术后骨折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术中麻醉是其重要的配合手段,可减轻患者手术痛苦,确保临床治疗工作顺利展开;但由于多数老年患者伴有慢性基础性病症,其循环与呼吸功能较差,使得患者在手术中因自身整体承受能力较差致使休克等不良症状发生[4];因此在对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中选择合适的手术麻醉方式可避免患者在术中产生应激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减轻对患者机体的负担[5]。

腰麻具有起效快、麻醉潜伏期短的优势,但安全性不高,对患者循环与呼吸功能影响较大,不适用于老年患者;而硬膜外麻醉虽诱导时间长、起效较慢,但可分批次小剂量用药,以确保麻醉效果,并降低单次用药对患者循环功能的不良影响,用药安全[6]。若将两种麻醉方式联合应用在手术治疗中,则能发挥其不同优势,满足麻醉需求的同时降低麻醉危险性,可提高老年患者在手术中的耐受性[7-8]。若单纯对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其麻醉平面与用药剂量难以把控,容易出现麻醉阻滞不全或是平面偏广等情况,使得患者机体血压大范围波动,甚至易发生麻醉中毒或全身脊髓麻醉的风险;因此在对患者行腰硬外联合麻醉中选择小剂量轻比重用药方式能够对麻醉药物移动方向进行调整,对麻醉范围精准控制;其在手术应用中整体潜伏期短,术后可通过直接硬膜外自控方式缓解疼痛;且因麻醉药物于脑脊液内上浮,不会对患者循环、呼吸系统代偿机制造成破坏。同时因在术中减少了对麻醉辅助药物的用量,可降低术后呕吐、恶心、头痛等不良症状,从而确保手术顺利展开[9-10]。在本次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采用这一麻醉方式用于手术治疗后,其手术中麻醉用药剂量相比较常规组更低,且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阻滞完善时间缩短;这对于进一步优化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可控性等有着明显效用。

综上所述,对老年下肢骨折在手术中给予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其麻醉效用理想,可减少麻醉用药量,提高麻醉阻滞效果,适用于老年患者,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

猜你喜欢
腰麻小剂量硬膜外
小剂量喹硫平对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增效作用的比较研究
水囊联合小剂量催产素应用于足月引产的临床疗效观察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作用
GDFT联合小剂量甲氧明在胸腹联合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小剂量 大作用 肥料增效剂大有可为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双胎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
25G腰穿针超小剂量布比卡因腰麻用于肛肠科手术的临床研究
喷他佐辛在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与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控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