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019-09-26 12:38龙华
知识窗·教师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音乐教育中小学

龙华

摘要:虽然家长和教师更注重学生语文、数学等科学知识的学习,但是音乐也是必不可少的科目之一。音乐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它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能够让人身心愉悦,感受生活的美好。此外,积极的音乐能赋予人类正能量,对于学生人格及道德的培养是有好处的。中小学是学生道德品格养成的重要阶段,所以教师必须注重中小学音乐教学,并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中小学   音乐教育   中学生   审美能力

音乐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德及人格都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教唱歌这种简单的教学方式,而是采用体态律动方式教学,鼓励学生体会音乐,根据自己的感受舞动起来。下面,笔者阐述了注重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等策略,以此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热情,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爱好,并且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阶段都在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之内,中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的人才,他们的发展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发展,所以素質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学生思维、创新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音乐是一门艺术课程,相比于其他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教学活动易于开展。音乐教师应该将培养中小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音乐因其特点适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感受音乐中蕴含的人文情感,激起学生的创造力和鉴赏能力,让学生善于珍惜眼前的美好,并且发现美。总而言之,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十分重要,它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二、培养中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策略

1.注重情感体验

情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基础,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时,教师首先要注重情感体验。音乐是抒发情感的工具,每一首歌往往都能表达出曲子的情感,音乐教师在教学之前,要仔细研读音乐的背景、作曲者的相关资料,进而挖掘作者表达的情感。在正式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作曲背景和作者表达的情感,通过情感上的交流引起学生的共鸣,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音乐的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循序渐进、因势利导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进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教学内容等选择适当的诱导方式和教学方式。如对于小学生或者较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较低,对音乐的了解较少,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播放图片、动画等较易理解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音乐。这个时期的学生好奇心和模仿心较强,可塑性也强,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学生就会朝哪个方向发展,所以简单的、律动性较强的音乐适合小学生教学。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工具,音乐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陶冶情操都有突出作用。中小学是学生成长过程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时期,笔者提出了注重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式,希望能对提高教师音乐教学的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晗,王志军.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黄河声,2019,(3).

[2]米娟.论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4,(15).

[3]陈大伟.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0,(5).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音乐教育中小学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