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探讨王佐良版《论读书》

2019-10-09 04:08王欢
校园英语·上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摘要】Of Studies是培根的不朽名篇之一,而王佐良的译本《论读书》被公认目前国内最佳译作,甚至可与原文相媲美。本文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入手,对王佐良版本的《论读书》进行分析,为文学翻译进一步提供借鉴。

【关键词】《论读书》;王佐良;译者主体性

【作者简介】王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近年来,译者主体性成为文学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以王佐良译本的《论读书》为例,深入剖析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旨在给文学翻译实践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考。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家和散文作家,被称为“英国散文之父”。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集成《培根随笔》。《论读书》于1653年发表,是一篇说理散文,语言属于早期现代英语,短小精致,立意深刻。文章论述中心在于读书的方法和好处,强调读书学习与经验同样重要,阐述了作者对于读书的独特见解。

王佐良先生的译作忠实于原作风格,文字处理巧妙。他译过《培根随笔》中的部分篇目,篇数虽不多,但篇篇绝妙,在译界堪称经典散文译作。这篇《论读书》是王佐良的经典译作。于八十年代初发表在《翻译通讯》上。译文采用文言文的形式,古朴典雅、正式庄重;用词简炼、寓意深刻,兼有优美韵律。

一、译者主体性

王玉樑认为,所谓主体性是指主体的本质特性,这种本质特性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具体地说,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王玉樑,1995)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是唯一的直接实践者,是翻译的主体;而原文本,则是翻译活动中的客体。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査明建、田雨,2003)

译者主体性一直贯穿于翻译活动。翻译具体活动开始前,译者已有自己的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译者会以读者身份阅读和理解原文内涵和意义,但同时要比普通读者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其次,译者角色会从读者转化为创作者,凭借自身语言水平,借助自身文化背景,以其翻译目的为指导,运用一定的翻译策略方法和修辞手法,将自己已获知的原文信息和情感融入译作加工创造,形成带有译者风格特色的翻译作品。

二、译者主体性在《论读书》译本中的体现

本篇对王佐良《论读书》中译者主体性的分析将从翻译目的,文体和作品风格,翻译策略和修辞手法等方面展开。

1.翻译目的。培根的 《论读书》目的在于通过文字感染,劝诫世人多读书,修身养性。从这一层面来讲,这篇文章不仅是信息型文本,更是表达型文本。译者王佐良在翻译该部作品时在通读整篇文章后,一方面需要传达出作者培根的写作目的和独特感情;另一方面,又需要照顾到受众的感受,要做到:读者能够感知到读书的益处,进而受到鼓舞,增进阅读,同时要通过精妙的文字给予读者艺术性的享受。例如:

原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王佐良译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该段将读书的益处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并分別从“怡情”、“傅彩”、“长才”等三个方面进行细致分析,达到了信息表达的效果。其次,三个“足以”排比显得句式整齐,富有条理。“其......也,最见于......”这一古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给文章增添了文化气息。不仅传达了作者的写作内涵,也符合译入语高雅读者的阅读需求。

2.文体和作品风格。《论读书》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具有论说性文体的逻辑性和哲理性。其次,全文论述平实而又不缺生动,展现出了散文特有的艺术风格。文章中尚存古英语的痕迹,“古风”是《论读书》这篇散文的突出风格。

译者在翻译该作品时,采用大量的文言词和文言结构,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原文的短小精致、庄重古雅,极好地诠释了原作的风格。比如:

原文: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ion; 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

王佐良译文: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文中“sloth”, “ornament”, “humor”等属于古语词,给人一种高雅、庄严的色彩感觉,较为正式,因而此处译者了采用文言文,既能反映原文体裁的特点,又能体现原文的文体特征。“文采藻饰”、“过多易惰”、“太盛则矫”、“条文断事”等四字短语言简意赅,朗朗上口,音律优美,符合散文美学特色。

3.翻译策略。翻译不仅仅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译者由于特定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译者翻译时选择的策略也会不同。美国著名的翻译学者劳伦斯· 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最早将翻译的两种策略称为“异化法”和“归化法”。(Venuti,1995)异化则主张应以原作者为文化归宿,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异域特色;归化认为译文应以译文读者为文化归宿,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尽可能将译文本土化。

王佐良对《论读书》的译文处理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较符合汉语用语习惯,满足了汉语读者的需求。例如:

原文: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王佐良译文: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而叙述呈静态;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叙述呈动态。”(连淑能,2003)在这段文字中,王佐良的译文明显符合汉语读者的用语习惯,以目的语读者为文化归宿。同时考虑到文内“reading”, “conference”, “writing”在具体语境下的特定行为,将其译成“读书”、“讨论”和“笔记”这三个联动的读书交流过程。三个“使人”重复使用,构成排比,更加强了读书及相关活动给人带来的益处。

4.修辞手法。《论读书》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例如排比、比喻、重复等。王佐良的译文很好地保存了原文中的修辞,增强了译文的艺术感染力。比如:

原文: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王佐良译文: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这一句传达的大意是人的天生才干的不足可以通过读书来弥补,经验又可弥补读书的不足。但若是没有经验为辅,则一切又是纸上谈兵,无太大用处。作者利用天生才干与天然花木之间的相似性,巧妙地将天生才干和天然花木进行类比。天然花木不经修剪移接这一复杂过程,必然会旁生枝丫。天生才干不足如果不经读书和经验弥补,也难成大器。译文這一类比修辞化抽象为具体,引起读者的联想,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小结

本文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对王佐良版本的《论读书》进行了简要分析,也对译者的文学翻译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翻译活动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在翻译活动中,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既要考虑原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内在情感,又要注重目标读者的接受程度。对待文学作品,要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明确翻译目的,从原文本的文体和作品风格入手,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和修辞手法,更好地展现出文学翻译的文化传播性和艺术性。译者只有不断提升素养,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译文质量才能不断提高,像王佐良这样的翻译家一样进一步为翻译研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5.

[2]陈超.译者主体性在《论读书》中的体现[J].校园英语,2016:207.

[3]陈媛媛.译者的闪光——培根《论读书》的译文比较分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6):262-266.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从《静夜思》的两种英译本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特定历史语境下外籍译者群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译者主体性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试题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译者主体性视域下的朱生豪莎剧翻译文学性价值解读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