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病原菌及耐药状况分析

2019-10-14 02:07郝芮黄永坤谭力鲁萍段晶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19年4期
关键词:洗液致病菌肺泡

郝芮,黄永坤,谭力,鲁萍,段晶

(1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昆明 650228; 2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昆明 650032)

下呼吸道感染(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LRTI)是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小儿的健康,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致病菌发生变异,细菌耐药日趋严重[1],及时了解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现状,对临床有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及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电子支气管镜在临床上的推广,提高了病原学检查技术,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作为下呼吸道的病原检测标本更客观、准确。本研究对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BALF分离出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状况进行分析总结,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01月-2017年12月符合下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2]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且送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阳性的6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①严重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且未采用有效呼吸支持;②严重的心功能减退,心力衰竭及恶性心律失常;③严重凝血功能障碍,不能纠正的出血倾向;④有多发性肺大疱破裂风险;⑤严重消耗性疾病或状态[3]。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符合LRTI诊断标准、且有支气管镜检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术适应症[4]、无绝对禁忌症的患儿于入院后72h内采用奥林巴斯电子支气管镜进行检查,结合胸部影像资料选择主要的病变部位或者右肺中叶、左肺上叶舌段,用0.9%氯化钠注射液(37℃ 每次1mL/kg)注入相应肺段,共灌洗3次,立即用负压吸引器(100mmHg)将BALF回收至灭菌痰液收集器中,于30min内送检做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1.2.2 提供质控菌株及来源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将合格的标本接种于血平板、麦康凯平板和巧克力平板(35℃)后放置在5%~7%CO2孵箱培养18~24h,对平皿上可疑的致病菌进行涂片、革兰染色、显微镜下观察,革兰阳性菌进行触酶试验,革兰阴性者做氧化酶试验,可疑致病菌经分纯,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半自动微生物分析做细菌鉴定,最后根据培养出的病原菌选择Kirby-Bauer法、Vitek系统等做药敏试验[5],药敏试验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2016年CLSI)的标准进行判断。

1.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细菌耐药性应用世界卫生组织耐药性监测组提供的软件WHONET 5.6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病原菌的分布特点

295例送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培养的患儿中68例分离到单纯的致病菌,阳性率为23%;其中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36例(12.2%)、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11例(3.7%)、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7例(2.4%)、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catarrhalis,MC)5例(1.7%)、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3例(1%)、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3例(1%)、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2例(0.7%)、弗劳地枸橼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CF)1例(0.3%)。68例阳性患儿中,男性44例(14.9%)、女性24例(8.1%),经统计分析,男性患儿SP的分离率高于女性(χ2=5.783,P<0.05); 1~3岁患儿SP的分离率高于其他年龄分段(χ2=11.232,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病原菌的构成及其在性别、年龄上的分布

2.2 常见致病菌的耐药状况

药敏试验结果,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高达97.2%,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高达85.7%,两者对万古霉素均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66.7%、33.3%,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的耐药率达66.7%,两者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较高;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达45.5%;卡他莫拉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达80%(详见表2)。

3 讨论

在20世纪70年代,儿童LRTI的致病菌以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为主,到80年代逐渐演变成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滥用,病原谱及病原菌的耐药性不断发生变化,增加了治疗难度,因此对LRTI的病原学研究十分必要。既往研究[6]使用的痰标本合格率低,常存在高污染率及口咽部定植菌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Bronchoalveolar lavage,BAL)可达远端的肺泡,采样范围广,且有效避免了上呼吸道杂菌的污染,能真实、客观的反映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状况,提高了确诊率。

研究结果显示,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病原菌的分离率以SP(12.2%)、HI(3.7%)、SA(2.4%)排前三位。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抗菌药物使用状况、微生态平衡及标本送检、采集等因素的影响,病原菌流行病学的研究存在很大的差异,胡萍等[7]对2013年-2016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2016例LRTI患儿进行痰培养或支气管分泌物培养,检出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92.9%,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较为常见。SP被认为是呼吸道感染的首位病原菌,是健康人鼻咽部的常见寄生菌,只有在免疫力下降时才致病,多见于呼吸道病毒感染后的婴幼儿。本研究显示,SP在1~3岁(5.8%)、男性(8.1%)患儿的分离率较高。钟小珍等[8]对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639例LRTI患儿病原学分析得出,SP感染好发于年龄≤3岁的男性儿童,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HI是一种无芽孢的革兰阴性杆菌,也是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有研究表明[9],因为SP疫苗的问世,导致HI逐渐成为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首要致病菌。SA主要定植在人体皮肤表面,是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之一,也是医院感染和社区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药敏结果显示,SP对红霉素的耐药性较高,耐药原因主要与ermB基因编码的核糖体靶位点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有关。前瞻性酮内酯泰利霉素耐药菌追踪和流行病学(PROTEKT)的耐药监测数据显示,SP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率为35.8%,亚洲地区为59.3%、法国和西班牙分别为58.1%和57.1%、巴西为36.7%、欧洲为17.2%[10]。SA对青霉素有很高的耐药性,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SA的耐药率逐年上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已成为全世界难题,其总体分离率在日本为60%、欧洲南部国家34.3%、美国29%、中国21.5%、泰国19%[11];其耐药机制是因外源性甲氧西林耐药决定因子A编码诱导低亲和力青霉素结合蛋白,从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Kpn及EC对头孢呋辛、头孢曲松也存在耐药现象,其主要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产生有关。ESBLs是丝氨酸蛋白酶的衍生物,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具有较强水解作用,能通过质粒介导在细菌间广泛传播,水解头孢菌素及单环β-内酰胺类药物而产生多重耐药。ESBLs的耐药菌株在全球范围内形势严峻,东欧地区39%~47%、中国香港29.5%、中国台湾23.4%、日本3.1%、北欧地区1%~5%[12]。既往氨苄西林曾作为治疗HI的首选药物,有良好的疗效,近年来研究[13]发现HI对氨苄西林和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其中韩国耐药率高达58%、中国台湾56%、美国42%、欧洲地区20%~40%;其耐药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与产TEM-1和ROB-1β-内酰胺酶有关,另一机制是细菌细胞壁上一种或多种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发生突变,导致抗菌药物与PBPs的亲和力降低[14]。近年MC耐药的研究[15]报道日益增加,主要原因是90%以上的MC都产β-内酰胺酶,这样的高产酶率导致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普遍耐药,因此临床上推荐使用广谱青霉素类及其酶抑制剂的复合剂或对β-内酰胺酶稳定的第二代以上的头孢菌素类药物[16]。

表2 常见致病菌的耐药状况

综上所述,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病原菌以SP、HI及SA多见,病原菌的不断变化及耐药性日益升高,给临床治疗带来挑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是下呼吸道感染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临床应注重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开展,根据药敏结果针对性选择恰当的抗菌药物,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猜你喜欢
洗液致病菌肺泡
以危废焚烧尾气洗涤塔水处理飞灰水洗液的可行性研究
重症肺炎肺泡灌洗液miR-127-5p、 miR-3686、 sTREM-1的表达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肺泡灌洗液G和GM试验对早期诊断AECOPD患者并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肺泡微石症并发气胸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钙结合蛋白S100A8、S100A9在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SSEL结合多重PCR同时快速检测生菜中4种食源性致病菌
类肺炎表现的肺泡细胞癌的临床分析
食品中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探讨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