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2016年两次相邻降水过程对比分析

2019-10-21 10:26王成帅刘婉清
科学与信息化 2019年2期

王成帅 刘婉清

摘 要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分析2016年5月中旬(過程Ⅰ)和6月上旬(过程Ⅱ)阿拉善盟两次降水过程。结果表明:过程Ⅰ为稳定性降水,环流形势维持时间长,比湿及相对湿度条件均较好,且降水大值区与相对湿度达90%以上的区域对应。过程Ⅱ为对流性降水,环流形势维持时间短,比湿条件较好,相对湿度仅50%左右,但此次过程不稳定能量强。因此针对稳定性降水应重点关注相对湿度,对流性降水因重点关注比湿及不稳定能量。

关键词 稳定性降水;对流性降水;相对湿度;比湿

1 降水实况

过程Ⅰ:19日17时至23日07时,全盟大部地区出现连续性降雨天气,阿腾敖包、诺日公及其以北地区、贺兰山北寺地区累计降雨量25.3~40.6毫米,阿右旗东部、阿左旗大部10.0~24.9毫米,其余地区10.0毫米以下。此次降水主要以普雨为主,个别站点出现阵性降水,三天的连续降水都主要集中在08时至23时,出现三个峰值区,最大降水强度4.7mm/h(银根)。

过程Ⅱ:1日09时至3日09时,全盟出现降雨天气,阿左旗北部、阿右旗东北部、巴彦浩特(12.5毫米)及贺兰山山区降雨偏大,累计降雨量11.1~19.2毫米,其余地区不足10毫米此次降水以阵雨为主,降水主要集中出现在2日08时至2日17时,最大降水强度为5.9mm/h。

相同:①全盟性降水,以小雨为主,降水大值区均出现在左旗北部。 ②降水量主要集中时段相近,都为08时至23时。

不同点:过程Ⅰ持续时间和强度均强于过程Ⅱ,总量远超过程Ⅱ,但过程Ⅱ小时雨强最大值强于过程Ⅰ。②过程Ⅰ主要以普雨为主,过程Ⅱ以阵雨为主[1]。

2 环流背景对比分析

过程Ⅰ:500hPa图上20日08时中高纬度呈两脊一槽的环流形势,两脊分别位于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高空槽位于贝加尔湖地区至新疆北部,我盟位于槽前西南气流控制区。20日20时高空冷槽加强为高空冷涡,持续维持在新疆东北部与蒙古国交界地区,我盟长时间处于冷涡东南象限控制。23日08冷涡转为高空横槽,偏西气流影响我盟,大范围降水天气结束。700hPa上,20至21日两天,风场切变在诺日公一带持续维持,偏东风水汽输送在诺日公一带形成辐合中心。21日夜间偏东风水汽输送减弱,偏南风水汽输送增强,但850hPa偏南风水汽输送存在切断。22日700hPa风场切变由诺日公一带移至左旗东南部,东南部地区出现中雨降水。此次降水过程降水大值区与风场切变线位置对应较好。地面图上20日08时河套气旋生成,后期缓慢东移北抬。蒙古冷高压位于蒙古国中西部(中心强度最强时为1040hPa),不断分裂冷空气南下,我盟长时间处于冷暖空气交汇处,造成连阴雨天气。

过程Ⅱ:6月1日08时,中高纬度呈两槽一脊,两槽位于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一脊位于贝湖地区。两槽发展强度强,形成高空冷涡,高压脊发展较弱。位于西边的高空冷涡,分裂出的冷空气在新疆北部地区形成弱高空槽,与甘肃西部的高原槽和孟湾槽形成阶梯槽形势。此时110°E附近副高588线位于28°N附近,阻挡孟湾槽的东移。1日20时至2日20时,副高南退至25°N附近,南支槽与高原槽相互配合东移,我盟此时段内处于槽前上升运动区,有利于降水天气发生。3日08时副高南退至23°N附近,高空槽移出我盟,我盟受西北气流控制,大范围降水天气结束。700hPa图上,过程发生前,西南涡在四川西部形成,发展加强,2日08时移动至四川东部,与北支槽形成北槽南涡的形势,加强了我盟东部地区的偏东风水汽输送及垂直上升运动。同时在我盟东部地区形成明显切变,配合北槽南涡的形势,使得此时段内降水强度增强,巴彦浩特及孪井滩一带出现中雨。但因为西南涡位置偏东,系统持续时间短,因此未造成大雨及以上量级。从地面图分析,降水发生时段,我盟受鞍形气压场影响,大气斜压性强。

相同点:

(1)降水大值区均在700hPa切变线附近

(2)都主要受偏东风水汽输送影响,将黄海或东海地区水汽向我盟输送。偏南风水汽输送受到不同程度的阻断。

不同点:

(1)过程Ⅰ高空形势为两脊一槽,高空槽较强,后期发展成冷涡,对我盟造成持续影响;过程Ⅱ为两槽一脊,高空脊较弱,西部冷槽分裂冷空气与高原槽和南支槽配合影响我盟,副高的南退使系统东移,700hPa上形成北槽南涡的形势,配合切变线及偏东风的水汽输送,造成我盟大范围强降水天气。分析可知:过程Ⅰ中高空冷涡发展加强,长时间维持,是造成此次连阴雨的主要原因;过程Ⅱ中南北两支系统相互配合,形成北槽南涡的形势,是造成中雨以上降水的主要原因。

(2)过程Ⅰ地面为西高东低的形势,河套倒槽持续维持,使我盟长时间处于冷暖空气交汇处,是降水长时间持续的主要原因;过程Ⅱ主要受鞍形气压场影响 ,因此过程Ⅱ大气斜压性更强,是出现对流性降水的重要原因[2]。

3 物理量对比分析

3.1 水汽条件(比湿、相对湿度、水汽通量散度、低空急流)

两次过程水汽条件均较好。700hPa比湿均为4-6g/kg,相对湿度最大达到90%以上。但过程Ⅰ相对湿度达90%区域持续时间长与降水区配合好。但过程Ⅱ相对湿度大值区持续时间短,中雨地区的相对湿度也仅60%左右。两次过程主要受到偏东风的水汽输送,偏南风水汽输送在850hPa或700hPa受到不同程度的阻断,因此这也是这两次过程未形式大雨及以上量级的原因。

3.2 动力条件(涡度平流/散度/垂直速度、高低空急流)

两次过程散度均对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过程Ⅰ中500hPa以下均对应辐合区,500hPa以上对应辐散区,过程Ⅱ辐散合可伸展至250hPa左右。从垂直速度分析,两次过程降水发生时整层均为上升运动,降水集中时段,垂直速度发展达到最强,中心位于400hPa左右。因此两次过程动力条件相似。

3.3 不稳定条件(差动温度平流/K指数)

过程Ⅰ中K指数为24~28℃,假相当位温为36~44℃;过程Ⅱ种K指数为28~36℃,假相当位温为52℃左右。从温度平流分析,过程I种400hPa以上为暖平流,400hPa以下为冷平流,这种情况不利于对流性天气的发生;过程Ⅱ中300hPa~600hPa为冷平流,600hPa以下为暖平流,上冷下暖的差动温度平流使局地大气不稳定度增强,有利于对流性天气的发生。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相同点:

(1)两次过程主要都受到偏东风的水汽输送影响,比湿达到4-6g/kg。

(2)两次过程动力条件相似,散度和垂直速度对应均较好。

不同点:

(1)程Ⅰ相对湿度较大,达90%以上且持续时间长,降水区与相对湿度大值区对应较好;过程Ⅱ相对湿度90%以上区域持续时间短,范围小,中雨量级基本发生在相对湿度为60%的地区。

(2)过程Ⅰ不稳定能量较差,差动温度平流不利于不稳定度的增强;过程Ⅱ不稳定能力强,差动温度平流非常有利于大气不稳定度的增强[3]。

4 结束语

(1)过程Ⅰ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总量大,以普雨为主。过程Ⅱ相比过程Ⅰ时间短,降水总量小,以阵雨为主。

(2)过程Ⅰ中高空冷涡发展加强,地面倒槽长时间维持,是造成此次连阴雨的主要原因;过程Ⅱ中南北两支系统相互配合,形成北槽南涡的形势,对应地面鞍形气压场是造成对流性中雨的主要原因。

(3)过程Ⅰ冷空气强度强,过程Ⅱ冷空气强度弱,因此两次过程比湿相同的情况下,过程Ⅱ比过程Ⅰ相对湿度条件差,但过程Ⅱ的小时降水量强度大于过程Ⅰ,因此对于对流性降水,应着重关注比湿条件,比湿较好,相对湿度较弱的情况下,也会产生较强降水。

(4)过程I中大气不稳定性较过程Ⅱ差,且差动温度平流不利于不稳定的增强,而过程Ⅱ差动温度平流非常有利于大气不稳定性的增强,因此过程Ⅱ中大气斜压不稳定性明显强于过程Ⅰ,这是过程I为连阴雨过程Ⅱ为阵雨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氣学原理与方法[M].3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59.

[2] 顾润源,孙永刚,韩经纬,等.内蒙古自治区天气预报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2:19.

[3] 闫军,尤莉.1960-2012年内蒙古阿拉善盟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