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分析

2019-10-21 09:09郝利娟
关键词:生活化思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

郝利娟

摘 要:本文主要以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分析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为主要依据,从建构生活化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立足于生活化思维,活化教学内容、以生活化思维为中心,布设课后作业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为初中生日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生活化思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

引言

实际上,教育源于生活,只有立足于生活的教育才能被称作是教育。当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同生活有机结合已成为了一种趋势。而初中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更需要立足于生活化思维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来讲,生活化思维教育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合理云雇佣生活化思维模式,推动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加强学生知识内化能力。本文主要分析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一、生活化思维教学模式概述

实际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指的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从学生的具体生活着手,结合实际生活讲解相关问题,把生活问题同道德与法治联系起来,将道德与法治内容同生活相联系。展现为生活服务的思想,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学会应用道德和法治的思維研究社会具体问题,优化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生活化思维教学模式有两种含义:第一,道德和法治知识需体现生活,起到指导学生日常上那个号的作用,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第二,课堂教学形式一定要满足教学改革需求,立足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促使其自主学习道德与法治内容,加强综合素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学生依托生活经验感知教学内容,有助于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二、生活化思维模式应用的意义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心为建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高效课堂,促使学生存在的主体作用全面发挥出来,真正的回归生活,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生活。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基本体会生活、发展生活、回归生活为教育理念,教材的编制立足于生活,对现阶段的时代特点与社会面貌进行全面反映,促使学生体会社会在进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比如,生活与哲学等皆散发着生活的气息,同生活息息相关,新教材的编制与应用,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现了生活化。

初中时期的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能够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同时还能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具体化,加强课堂教学的活跃度,有助于乏味知识形象化,易被学生理解。立足于生活化思维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推动教学内容形象,易被掌握,学生把知识同实际相结合,应用到生活,提升实践能力,树立良好三观。

基于此,立足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不但满足教育改革需求,还能加强初中生综合素养,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一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还没完全贯彻新课改政策制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生活化教学模式还未得到广泛运用。基于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依旧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单一的讲解道德与法治内容,课堂师生缺少互动,学生的主体位置未得到充分体现,进而主体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影响教学水平与效率。导致此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教师对生活化教学思维认识不充分,无法准确定位生活化教学观念,不能完全摆脱从容教学模式带来的束缚,教学实践中依旧以课本为中心,对课本知识,照本宣科,无法合理应用生活化思维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第二,教师缺少对新课改政策理解,不能做到全面落实新课改政策机制,导致无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其切实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为此,立足于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应用有效手段加强教学水平与效率,具有现实价值。

四、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

(一)建构生活化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主要源于生活,为同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时刻都需要接触与感知,而道德则是约束社会公众行为的精神力量,法治则是约束社会公众行为规范的具体准则,两者皆为社会和谐发展服务。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需明确学生该时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把道德与法治教学同具体生活结合起来,立足于生活思维教学,建构生活化教学课堂,推动学生进一步体会道德与法治,让其从生活化方面学习道德与知识内容,增强对生活感悟。为此,相关教师需深挖教材内容,把生活资源同课堂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建构生活化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在讲解“走近老师”这一课时,为了让教学知识更生动,加深学生体会,能够组织学生表演生活中“学生同教师日常相处中出现频率较多的事件”。另外,还可以讲解具体案例,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认识,比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失控客车撞向学生的刹那间,用柔弱的身体推开了学生,自己却被碾在车轮下。另外,引导学生在常规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与法律法规,注重自身品格塑造。

(二)立足于生活化思维,活化教学内容

在过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比较课本知识教授,学生以学习课本为中心,同实际生活相脱离。如此,不能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基于此,在课堂教学中,需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为中心,推动教学内容与实际更贴近,学生易体会且易模仿,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三观。比如教育学生在学校要为同学和教师着想,在家中要为父母着想等,如此才能真正的融入生活,促使学生感受生活,让教学内容朝着生活化方向转变,学生更加容易学习与掌握。

(三)以生活化思维为中心,布设课后作业

生活为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前提,同生活脱离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毫无生气。为此,生活化思维的应用不但体现在课堂上,课后作业也需立足于生活化思维,促使学生把道德与法治内容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优化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另外,布设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课后作业,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所以,立足于生活化思维布设课后作业至关重要。如在讲解完“走近老师”这一课,可以给学生布设帮教师管理日常琐事的作业,增进师生感情,要求学生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加强学生对生活的体会,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分析,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讲,合理运用生活思维模式十分重要,其不但能够有效培养初中生的思维能力与道德素养,还能加强初中生的法治意识,对其之后学习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给予生活化思维应用高度重视,通过多元化的手段,将其存在的作用与价值全面发挥出来,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到新高度。

参考文献:

[1]杨鹏飞.生活化思维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文教资料,2019(04):210-211.

[2]胡火亮.试析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如何“接地气”[J].当代教研论丛,2019(02):41.

[3]王灵锐.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1):375-376.

[4]姚世忠.对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5):75-76.

[5]黄永福.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J].课程教育研究,2018(30):63.

猜你喜欢
生活化思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对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探讨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思维
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