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地带新区土地一级开发设计要点
——以滇中新区小哨片区一期工程为例

2019-10-26 07:35杨科炜张星星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9年10期
关键词:纵坡管廊坡度

杨科炜,张星星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1 项目背景

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进程,我国发展着力点由沿海、内陆转至沿边,云南省作为面向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陆路交通枢纽和重要门户,其区位重要性不言而喻。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正式同意设立国家级新区——云南滇中新区,打造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云南桥头堡建设重要经济增长极、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验区和改革创新先行区,新区位于昆明市主城区东西两侧,初期规划范围包括安宁市、嵩明县和官渡区部分区域,面积约482 km2。

小哨片区作为云南滇中新区的核心区,以探索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型城镇化路径为指导理念,摆脱传统依靠资源粗放增长的城镇化模式,构筑以创新为核心动力推动产业扩容提质的示范高地,打造面向昆明都市区构筑城市服务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推动滇中新区核心区的全面发展,未来将形成一个城镇化水平高、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城市,人口规模约40~45万人,组团范围约44.1 km2。

根据相关规划,未来小哨片区将建设成为“两区”、“三城”,即西部新型城镇化示范区、西南科技创新先行区、现代化国际工贸新城,低碳绿色宜居之城、西部新型城镇化示范区,见图1。

图1 小哨核心片规划图用地及路网图

由于小哨片区所在的区域属于丘陵地带,其土地一级开发和平原地带的土地一级开发有诸多不同,下面笔者结合该项目的具体设计进行详细分析。

2 场地平整要点分析

新城地形地貌属典型的高山丘陵地形,位于嵩明盆地西南侧,地势总体呈现“凹”字形,两头为中低山地貌,中间为平坦坝区,道路两侧可开发利用土地较为平缓,海拔介于1970~2070 m之间,见图2。

图2 小哨核心片地形数字模型图

场地平整一般采用平坡法和台阶法两种方法,前者平整后场地坡度与道路坡度一致,为一斜坡面,适用于自然坡度较平缓,,地面起伏不大的情况,后期用于建筑开发场地布置受限较小;后者依山就势、分台阶的进行场平设计。平整后场平呈多级平台,适用于自然坡度较陡,地面起伏不定,后期建筑开发场地布置受制于前期台地划分,有一定影响。

本项目结合规划用地分析、现状高程及坡度分析、填挖高度分析,以及后期对场地的使用要求,在现状地势起伏较大,陡坡地块,主要区域内台阶法较平坡法能更好的依山就势,保留原始地貌,便于后期小哨山水园林城市的打造,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土方量,节约投资,因此得出本项目的设计方法如下:

(1)纵一路西端

该区域自然坡度较大,填挖高度大于8 m范围较集中,规划用地性质主要是二类居住用地,对场地的使用要求不高,为降低工程造价,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地貌,该区域内主要采用台阶法进行设计。

(2)纵一路—空港大道之间

该区域为小哨核心区的中心地带,规划用地性质主要是行政办公用地和商务用地,对场地的使用要求较高。自然坡度较缓,填挖不大,该区域内主要采用平坡法进行设计。

(3)空港大道东侧

该区域自然坡度较大,填挖高度大于8 m范围较集中,规划用地性质主要是娱乐康体用地,对场地的使用要求不高,为降低工程造价,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地貌,该区域内主要采用台阶法进行设计。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台地划分应尽早与土地二级开发商进行对接,例如在本工程中,部分开发商就提出在其高层建筑位置,土方填筑不必与周边道路齐平,待其完成地下室施工后由开发商自行填筑,避免二次开挖的诉求,亦有开发商提出对其开发的地块台地强制要求平坡法以便其建筑布局的诉求,这些诉求在一级开发时如果能够落实到位,对于后期降低土地二级开发的成本、提高其效率很有帮助,见图3和表1。

图3 小哨核心片场地平整做法分析图

表1 小哨核心片场地平整做法分析表

3 道路纵断面设计要点分析

随着国内新城越来越注重公交优先,对慢行系统提出了很多要求,而慢行系统中的非机动车出行,按照《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1]的规定,坡长、坡度都很受限,如果完全照搬规范,则会出现纵坡宜控制在0.3%~3.5%,同时超过2.5%的纵坡开始有坡长限制,按照这样的设计指标来控制道路坡度和坡长,势必会造成土方工程数量的大幅度上升,而实际上在规范编制时,3.5%的最大纵坡主要是考虑自行车骑行上坡困难和下坡难以刹车这两个问题,但作为丘陵地带的城市居民,真正以自行车骑行作为出行手段的并不多见,多以电动自行车作为短途出行手段,以昆明为例,678.3万人就拥有200多万辆电动自行车,几乎追平了其汽车保有量,因此在建设时实际上不必拘泥于非机动车最大纵坡的限制,只需要满足现行《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即可,以横二路为例,最大纵坡3.5%控制和5%控制,土石方量分别为146.8万m3和205.1万m3,直接工程费的差异就达到了约2500万元,因此在综合分析后,本工程未考虑非机动车的坡率和坡长问题。

同时,道路纵坡的设计还需要与排水工程紧密结合,由于污水管道都是重力流,而片区一般都是设置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因此污水管道进行规划时,为了避免过深的基坑开挖深度,往往会要求道路纵坡随着其坡向一起下挖,在丘陵地带做如此规划时,一定要综合比选是随坡下挖还是道路综合纵坡起伏、设置排水提升泵站,两者进行在考虑长期运营费用的基础上进行效费比分析,以本工程排水主通道横三路为例,如果设置提升泵站仅能节约1000万不到的土方投资,而泵站造价远超1000万,而以笔者同期开展设计的昆明安宁太平新城安海快速路做对比,如果设置提升泵站后,土方工程可以节约1亿投资,而泵站投资仅5000余万,因此可以看出该比选的必要性。

4 道路横断面设计要点分析

道路横断面的布置对于新区道路而且相对常规,主要是聚焦于机动车、非机动车道和行人三者相对关系上。

根据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 51286—2018)的规定,车速大于40 km/h的道路必须设置安全隔离设施分隔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而丘陵地带道路纵坡相对较大,且新城往往在建成的初期车辆较少,机动车超速问题严重,因此设置机非分隔是十分必要的。

作为另外一个争议的焦点,是否采用人非共板,扩大行人活动的弹性空间,在本工程中亦有考量。综观国内人非共板与否的发展过程,在2005年前,由于电动自行车尚未普及,非机动车出行中,电动自行车的占比不高,对行人的安全影响不大,出于空间弹性利用的考虑,道路设计有采用人非共板,而2005年以后,电动自行车的数量日益增加,且速度往往超过25 km/h的规范规定值,自重也越来越大,电动自行车撞伤行人的事故频发,因此住建部《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提出了应避免共板设置的要求,具体到小哨片区,可以预测到电动自行车在非机动车中的占比会很高,因此处于保证行人安全的角度,采用了人非不共板分隔的设计模式。

5 综合管廊布置位置要点分析

小哨片区作为正在建设的新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类管线原则上应敷设于地下空间,综合管廊的建设也是势在必行,而丘陵地带综合管廊在道路的横断面上的位置选择,也是工程争议的一个焦点,小哨片区亦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证。

方案一:综合管廊布置在道路正中央,雨污水管道布置在道路两侧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下方。该方案雨管道横支管不会与管廊交叉,综合管廊利用道路中央绿化带设置通风口、投料口等节点,污水管道横支管会从管廊上方经过,与综合管廊交叉。具体横断面布置见图4。

图4 综合管廊布置位置方案一(单位:m)

方案二:综合管廊布置在道路东侧。雨水管道一根布置在道路中央绿化带下方,一根布置在西侧非机动车道下方,污水管道布置在西侧人行道下方。该方案雨污水管道横支管都会与管廊交叉。综合管廊利用人行道行道树的位置设置通风口、投料口等节点。具体横断面布置见图5。

图5 综合管廊布置位置方案二(单位:m)

方案一能避免雨水管道横支管横跨综合管廊,减少雨水管和管廊的相互影响。污水管道对管廊的影响不能避免。方案二雨水管和污水管与管廊之间都存在相互影响。同时,由于丘陵地带片区道路多挖方,如按照方案二的布置方式,势必在挖方路段由于管廊基坑的开挖,要么增加边坡一侧的垂直支护,要么增加放坡从而加大征地范围,无论哪种方案都会增加项目投资并不经济,因此小哨片区综合管廊采用方案一布置于路中,见图6。

图6 综合管廊开挖示意图(单位:mm)

6 结 语

土地一级开发中,平原地区和丘陵地区存在的诸多差异,在规划时切忌生搬硬套,搞一刀切全推平的模式,要充分考虑如何达到项目效费比的最大化来确定项目设计方案。

猜你喜欢
纵坡管廊坡度
基于路面排水需求的超高过渡段临界纵坡量化研究
桥面纵坡对小半径曲线桥铺装层受力的影响分析
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在市政管廊中的应用
半柔性复合路面在重交通长大纵坡路段的应用
团队介绍
关于公路超高渐变段合成坡度解析与应用
关于场车规程中坡度检验要求的几点思考
综合管廊排水系统设计
揭示车路协同矛盾 破解长大纵坡难题
基于图像处理的定位器坡度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