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滨水空间涉水工程设计的研究

2019-10-26 07:35张丽芬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9年10期
关键词:滨河滨水水务

陆 扬,张丽芬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61)

0 引 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水清、岸绿、景美”滨水体验感的需求与日俱增。城市滨河空间体现了周边环境的文化底蕴、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是城市功能精华的复合聚集带,体现了城市的综合能力。因此,滨河区域的设计是城市水利工程当前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目前国内滨河空间的设计多侧重于陆域的景观布置,经过多年发展,设计思路和技术相对成熟;但水域治理仍存在缺陷,主要有驳岸型式不生态,河道水质不达标,运行管理不方便等问题。事实上,滨水空间的设计涵盖水利、市政、景观、道路、绿化等多个专业,关系到水务、环境、交通多个部门的管理职责,因此,补齐水域治理的短板,实现水陆空间的合理衔接是新时期城市滨河空间设计的重点[1-5]。

1 总体思路

新时期滨河空间设计应紧密围绕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综合治理目标,坚守城市安全的基本底线,加强水务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管理,倡导“海绵城市”建设的新理念,以水岸联动、系统治理的思路,协调河道水陆关系;同时结合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各项指标,解决各个区域存在的突出水问题,加强重点区域的水治理与水保护。针对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提升、水岸空间重塑及水务智慧化管理四个方面,通过多专业联动,系统展开滨河空间的设计,见图1。

图1 滨河空间设计技术路线图

2 设计策略

2.1 水安全保障

水安全保障即保障防汛安全。城市滨水区往往承担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保障,安全是滨河空间设计的首要原则。

开展滨河空间设计工作前应调查并梳理河道沿线堤防、驳岸、支河控制口门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相关综合规划,提出完善防洪体系的措施。对堤防和沿线支河口门进行加高加固或拆除重建,确保水利基础设施满足防洪除涝的要求。

在保障防汛安全的前提下,保护现有生态岸线,新建堤防或驳岸采用生态结构,现有硬质堤防进行生态化改造。结合不同区段用地条件和功能发展要求,提出各区段生态护岸建设比例指标和建设方案。腹地用地条件有限,可采用单级防汛墙;腹地用地条件允许时可采用多级组合式防汛墙。在满足护岸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开放滨水空间,融入亲水及景观效果。

2.2 水环境提升

水环境治理应采用“源头控制,优化修复”实现水环境的整体提升。

“源头控制”即通过对污染源的详细调查和分析,针对入河排口、雨水泵站排口、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及面源污染等污染源提出实施改造、优化的方式,进一步减少污染源入河,提升城市河道水质。

“优化修复”即利用河道水域带状空间的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人工构建或调整河道水域或陆域生态系统,维持并优化其动态平衡,丰富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平衡;同时,优化水绿交融格局,生态上实现增量、联网、提质。加强滨水与腹地生态斑块的连通,形成互联互通、韧性平衡的生态网络。提高植被丰度,优化植生结构,提高区域整体生态环境效益。

2.3 水岸空间重塑

水岸空间重塑应对不同功能岸线从公共空间、防汛岸线、景观布局、历史文化等方面提出具体设计指引要求。从滨河贯通、景观布局、文化风貌等角度,制定精细化河道设计导则。

滨河贯通的控制内容包括:确保防汛通道通畅,在河道陆域控制范围内,对两岸进行拆违;因地制宜沿河设置贯通的步行道、慢跑道,在较宽的滨河绿地内设置健身骑行道;滨水步道和慢跑道应结合自然地形进行设计。贯通道路的铺装材料应充分与“海绵城市”相契合,与区域特色相结合,针对不同区段的道路提出相应的要求。

景观界面的控制内容包括:对接河道建设规划中空间景观的整体要求,研究重点地段的滨河建筑高度与到河岸距离H/D比值,提出营造场所感和舒适建筑界面的相关建议;通过灯光设计,勾勒岸线,形成展现河道夜色魅力的水陆风景线。

文化风貌的控制内容包括:结合河道区域特色,发挥当地公共建筑的文化特色;关注人居环境,配套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的完善,营造公共服务设施的特色品质。

2.4 智慧水务建设

目前大多数城市的河道设施信息化水平仍存在信息采集不够完善、系统建设不够集约、业务应用不够协调以及标准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为有效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公共安全,深入推进滨河空间精细化管理,进行智慧水务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滨河空间管理可围绕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潮流,通过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系统集成,统筹规划国土、城市建设、水务、交通、景观绿化等多个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建设完善滨河空间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及一批应用系统,并建立工程建设后评价体系,提高滨河空间运行维护和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3 结 语

良好的滨河空间体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是构建生态环境的基础,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滨河空间设计应提出系统性的工作思路,重点落实河道水体的治理,补齐防洪除涝短板,保护河岸生态环境,增强河道运管能力,彰显河道人文历史,提升河岸景观品味,同时对滨水区域进行信息化智慧化管理,实现对建设质量的有效监督,提高我国城市滨河空间的整体建设水平。

猜你喜欢
滨河滨水水务
智慧水务在大港油田水务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方面的运用分析
观赏草研究概况及其在太原市滨河两路的应用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城市滨河湿地生态景观营造探索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等待候鸟——第五山城步道滨河区灯光设计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
富阳:启动智能水务
对城乡水务项目PPP投资的思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