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短期支教选拔工作过程分析

2019-10-28 03:23钟宜默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选拔志愿者

钟宜默

【摘 要】在高校短期志愿者活动受到大力支持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我国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送温暖,帮助照顾老人等,而是开始关注到偏远地区的儿童教育问题。本文通过数据分析法和调查问卷法对高校生支教目的进行探究,从而分析高校生在短期支教选拔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短期支教;选拔;志愿者;支教目的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2

一、高校学生参与短期支教现状

1.高校学生短期支教的起源

1993年12月19日,两万多名铁路青年响应共青团中央发起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随后,共青团中央在1994年12月5日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1998年8月,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正式成立。到2000年,我国的志愿者服务组织管理网络已经初步形成了。

2.短期支教在高校的发展趋势

以我校“山人行”2012—2016的支教数据为例。山人行贵州公益团队(简称“山人行”)主要致力于暑期山区支教,还围绕山区助学开展了一系列其他公益项目,包括一块钱募捐、三校联合爱心义卖、寒冬送暖、以笔逐梦书信往来、一对一资助短期支教、爱心图书馆创建、探寻设计支教课程等。

12年7月,山人行第一次赴贵州支教,团队报名73人,最终规模37人,成员分别来自六所高校。13年7月,开展了第二次赴贵州支教活动,团队报名188人,最终规模65人,此次团队成员来自9所高校。14年7月,开展了第三次赴贵州支教活动,团队报名329人,最终规模80人,此次团队成员来自12所高校。15年7月,开展了第四次赴贵州支教活动,团队报名368人,最终规模80人。团队成员来自19所高校。16年7月,开展了第五次赴贵州支教活动,团队报名372人,最终规模80人。团队成员来自18所高校。

由此可見,短期支教在高校中基本仍呈现火热的上涨趋势,愿意参与进来的高校和高校学生的人数每年递增。

二、高校生短期支教目的(动机)探究

1.调查问卷设计

该调查问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究参加短期支教的高校学生的参与动机。针对前期资料的了解和整理,设置了简单的调查问卷,分别从参加支教的次数;相关的培训和技能的掌握;参加支教的初衷;支教对双方的影响等方面出发进行问卷的设计。

问卷的调查对象为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洋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的学生。采用的是随机调查法。去除掉无效调查问卷和没有参加过支教活动的调查问卷,最终的有效样本为60份。

2.调查结果分析

(1)支教者动机问题

既然是志愿要参加支教活动,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所有志愿者都是有爱心的人,大家都是真心想要给偏远地区和山区的孩子带去更多的知识和新的思想,其次才是想要锻炼自己和丰富自己。然而,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事实是,许多学校社团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一些缺乏责任心的大学生参与支教的初衷可能只是想在找工作的时候获得更多的机会,拥有更多的筹码。

(2)支教必要性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受支教地对于支教团体的到来都表示欢迎,甚至对大学生支教的态度比较淡漠。

3.高校支教机构选拔过程分析

(1)高校机构选拔过程

在进行支教队员选拔中,一般社团会通过简历筛选、一轮面试、二轮团队合作、三轮试讲这四个过程。

简历筛选:囊括基本的个人信息,学历及学校,曾参加过何种社会实践活动等。

一轮面试:一轮面试主要是面试者与考核者面对面交流,会简单聊聊“为什么想去参加支教”“你想象中的支教生活是什么样的”“如果支教过程中觉得太辛苦难以承受怎么解决”“你认为这种短期支教对你和被支教的孩子谁的影响更大”这种类似的问题。

二轮团队合作:因为支教不是一个人去完成一件事,而是一个团队,所以团队合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团队合作的考核中,通常会事先随机分组,分组过后不给考题。在所有队员入场后,当场给出考题。观察所有队员的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的合作能力,和部分人的领导能力。考核试题诸如:10分钟的时间用给定材料搭建出承重2公斤的纸桥;5分钟内用场内的所有报纸做成无敌风火轮,并且所有队员在风火轮中一起前进5米;8分钟内将盒子内三个混合的拼图跳出一副拼完,等等。

三轮试讲:在前两轮通过后,会通知面试者准备什么科目的试讲(数学/语文/英语/科学/地理/音乐/美术等)。在试讲过程中考核面试者的语言、肢体、备课的逻辑等。

(2)选拔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在选拔的过程中经过了四轮的筛选设置,且每轮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仔细分析仍能发现,在一般的选拔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

简历筛选的过程中:经过查阅和咨询,发现各个机构在筛选简历时更倾向于有过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但却很少有机构提出,有社会实践经验的需要将证明附在简历后面。这样一来就无法判断简历上的社会实践经历是否属实。支教本来就是去献爱心的活动,如果是通过撒谎和捏造的方式通过选拔未免本末倒置,也对支教对象不负责任。

一轮面试过程中:因为参与面试工作的人多为支教活动发起方的高校学生,尽管有支教的经验,但受年龄和阅历等所限,在面试问题的选择上难免出现不专业、懵懂、重复率高、可准备性强等问题。经过查阅和咨询,我发现在一轮面试中可以被问到的问题来来回回不过十几二十个,面试者在面试前可以做好非常充足的准备。因而无法更准确的判断面试者的支教初衷,真实的表达能力等。

在二轮的团队合作考核中:大部分高校在这个环节的随机组队过程中随机给出了一个队长,目的是为了考察队员的服从态度。这样一来,在队长的指挥下基本上各司其职,每个队伍都会很快完成任务。因为在面试官的观察中,所以基本不会有队员提出异议,对队员的服从和合作能力考察的不准确。

三、关于高校生短期支教选拔工作的几点建议

在参考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1.在简历的筛选中,要求有社会实践经历的附上证明材料;

2.面试过程准备中多请求老师的帮助和参与,可以请学校的心理老师来作为考核“面试者想参加支教活动的初衷”的参考面试官;

3.团队合作的考察中,可以只给出分组,并在下发题目后让团队自己分出队长等角色,以观察队伍中的反应;

4.选拔结束后,应对即将参与到支教工作的队员进行培训,包括树立正确的观念,摈弃功利心,真正将支教当做公益事业来看待;在支教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形象,為学生做榜样。

5.更为科学合理地选择支教地点,提高支教的有效性和高校学生的参与性。

6.增加对大学生支教活动的调查研究,总结归纳出有效的支教模式与方法。

7.制定严格的支教守则,使大学生支教规范化,保障支教大学生权益。

大学生支教作为我国支教事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正在为改善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状况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对于大学生支教的探索,能够帮助其更好地完善自身建设,使这一群体不断走向成熟,最终达到支教的制度化、规范化。

附录:

高校生短期支教目的(动机)调查问卷

1.您已经参加的支教次数(含正在进行)()

A.1次B.2次C.3次D.4次及以上

2.您在支教前,参与过哪些培训()

A.没有培训B.教育教学C.沟通交流D.安全E.支教目标F.后勤处理

3.您参加支教活动的初衷是?(可多选)

A.奉献爱心,服务社会B.丰富个人阅历,增加社会经验

C.充实履历,为升学求职增加砝码D.感觉有趣,顺便旅游

E.社会需求,结交朋友F.其他_______。

4.您认为参加支教活动对您帮助最大的是?

A.增长见识B.结交朋友C.锻炼能力D.加学分E.其他_______。

5.在您在教学过程中,您认为()

A.我对学生的影响更大B.学生对我的影响更大

6.您认为您的支教所在地对支教的态度是()

A.非常支持B.支持C.无所谓D.不支持E.非常不支持

2.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支教选拔工作负责人心得

支教选拔心得

我们支教都是要经过3轮面试的,其实我们一直也在讨论我们需要选拔什么样的人才去支教,毕竟我们是要去那么偏远的山区,要在陌生的环境共处半个月,一切都是未知的!

通过漫长的讨论我们逐渐达成共识,首先是要对支教有深刻认识并愿意置身于这项事业中,其次要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还有就是要能够吃苦耐劳。最后的放弃是最艰难的,甚至于我们为了素不相识的新人和最亲密的小伙伴争执到面红耳赤,因为你无法拒绝真诚的心,更无法拒绝虔诚的人…可是我们真的能力有限,只能有这些名额…

3.大连海洋大学2017年支教选拔工作负责人心得

考核的框架

就是三点,第一个来的目的是否单纯,是否真心想帮助孩子来的。

第二个就是性格,能否与他人和谐相处,听从队长指挥。

第三个就是基本的授课能力和处理事情的能力。

这三点其实说来没有什么主次之分,每一点都非常重要,我们在考核的过程中虽然也会考虑到其他的因素,比如有没有什么美术或者音乐的特长啊,会不会做饭啊,是不是这所高校第一次有人参与进来等等。但是无论有什么加分项,都必须先符合上面的三点要求。

参考文献

[1]大学生扶贫支教现状调查分析——以南京高校为例开题报告;卞玉晴;《互联网论文库》-2017.

[2]大学生支教的问题与对策;王瑞;《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9.

[3]志愿服务与当代青年成才;梁绿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

[4]大学生短期支教志愿者教学能力问题与对策研究;袁圆;《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

猜你喜欢
选拔志愿者
我是小小志愿者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志愿者之歌
我是小小志愿者
小学体育训练队工作浅析
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选拔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