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的学科路径

2019-10-28 01:49王筱婧
人民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美育语文教学

【摘要】学科教学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蕴含丰富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科学美等美育元素的语文学科,更应该成为美育实践的主阵地、主渠道,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促使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语文教学要用形象、感性的学科内涵陶冶伟大而高尚的行为。教师需要在教与学的深度对话中发展学生审美的能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更要发挥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

【关键词】美育;语文教学;综合育人

【作者简介】王筱婧,宁夏教育杂志社编辑(宁夏银川750004)

美育包括艺术教育,但不能仅仅狭隘地理解为艺术教育。蔡元培先生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美育是使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受到美的熏陶,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能力,进而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形成自觉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并最终使人格得以完善的过程。学科教学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蕴含丰富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科学美等美育元素的语文学科,更应该成为美育实践的主阵地、主渠道,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促使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用形象、感性的学科内涵陶冶伟大而高尚的行为

感受美是审美能力的基础,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是美育的目标之一。对美的感受离不开形象,美育的显著特征是形象性,语文教学中形象性的素材很丰富,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

语文教材中写景状物、通过形象表达情感的作品比比皆是,尤其是古诗词、现代文学作品等。这些作品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再现了瑰丽的自然景观,塑造了动人的艺术形象,表达了美好的感情,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良好素材。例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短短27个字,壮阔无比、充满生机活力的北国草原景色跃然纸上,震撼人心。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陶冶人的情感是美育的直接目的。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是对自然规律、自然法则不同形式的表现,正是由于自然化使得欣赏者能够获得舒适感和愉悦感,教师正可以通过这些素材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开闊学生的人文视野、积淀学生的生命底蕴。

拿常见的教学方法朗读来说,它是语文学习的起点,是有声音的阅读。学生在朗读时会排除杂念,很好地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朗读时如果声音抑扬顿挫、有节奏、有诗意,便会充满美感,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受美的过程。例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篇28个字,基本是两字一词,开篇语调低沉,朗读时两字一顿,“枯藤、老树、昏鸦”依次紧压过来,让人立刻进入悲秋的情境中。再如《敕勒歌》一课的学习,课堂开始的时候便可以由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要求抑扬顿挫,关键部分还要停顿下来,留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中,充分感受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达成美育目标。在一些经典美文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朗读,而朗读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比如故事性的课文可以分角色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抒发角色的情感,让学生尝试不同的角色,这样就会产生对比,便于学生表达对经典内容的个性看法,不同观点之间也进行着关于美的交流。

多媒体手段要能发挥美育的育人功能,同样也需要通过多媒体挖掘学科内涵来实现。比如教学《荷塘月色》一课,课文中描述荷塘美景通常我们是通过学生想象来实现,但如果在想象之后教师将课文中的场景做成幻灯片再播放给学生,想象与直观再现结合起来,荷塘月色的秀丽景色与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景色会带给学生形象、生动的直觉美,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美景的理解,相信对课文蕴含的意义与情感也会有更深的认识。通过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欣赏美的能力,陶冶伟大而高尚的行为。

在教学的深度对话中发展审美的能力

阅读教学看似是对文本的解读,但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阅读教学实际上是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在对话活动中丰富学生审美体验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鉴赏美的有效途径。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作品展现了春的美好景象:“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一幅生机盎然,品味生命芬芳,歌颂昂扬活力的春天全景图依次展开。学生都有过春天的经历,对春天有各自不同的感知,但经过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丰富着学生对春天自然之美、人生之美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更有意义的阅读鉴赏活动,在鉴赏美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理解美的过程完全可以在阅读教学的深度对话中实现,从本质上说,阅读教学既是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的过程,又是学生与审美对话的过程。美育的诞生正是在这种多向对话中实现。比如《天净沙·秋思》,这是对秋天描写的经典之作,全文白描,没有一个“秋”字,但秋的意象却被学生深深感知。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但这篇文章表达的仅仅是悲秋吗?如何引导学生从悲秋出发,进一步理解悲悯情绪,并且最终达到美学高度的认识,这需要教学对文本、审美进行深度对话。悲剧净化灵魂,“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经典的审美对象,对现实悲剧存在的否定会激发人们对美好存在的向往。《秋思》对孤旅、自然景色凋零的悲悯情绪恰恰表达了作者对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温暖生活意象的向往。只有对美和文本的对话、鉴赏具备一定的深度,这样的阅读教学才会诞生美的意识与能力。

美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对学生的接受程度而言也不尽相同。在阅读教学中,对美的认知需要情感的移入,教学的过程也需要是循序渐进的。比如在教学冰心的《母亲》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情感入手,然后再上升到对于社会和国家的情感,从熟悉的情感之美到家国情怀之美,情感的美育功能逐渐体现。再如,《秋思》或《春》的教学,教师可以归纳出生机盎然的春天和萧瑟悲凉的秋天这样对比分明的审美客体,以此让学生有一个理解美的渐进过程,让学生随着情感的深入有更深的理解与鉴赏。

猜你喜欢
美育语文教学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美育教师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