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教育理念的高校体育MOOC革新重构策略研究

2019-11-07 01:47张文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9年10期

张文

摘   要: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深度变革的产物。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高校重要的实践类课程高校体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却遇到了瓶颈,滞留在课程应用数字化和融合互联化的过渡阶段。文章首先对高校体育MOOC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而后梳理总结了学科信息化革新发展的三个阶段:应用数字化、融合互联化、创新智慧化,并以此构建了基于智慧教育理念的学科信息化革新重构模型;最后定位了高校体育MOOC革新和重构的发展方向和难点,提出高校体育MOOC课程内容重组、“双线”互联和人机合一的革新重构策略,为后续高校体育课程的变革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课程重构策略;高校体育;智慧教育;课程革新;体育MOOC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9)19-0024-06

一、引言

智慧教育就是利用智能化技术构建与学科融合的智能化环境,让师生施展灵巧的教与学方法,从而培养新世纪智慧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理念[1]。2018年4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提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

MOOC是兼具传统课程完整性以及线上线下混合性的智能化教学平台,是当前高校施行技术与学科融合的重要载体。高校大量课程以MOOC为载体进行课程信息化革新,高校体育MOOC也在此行列,但作为高校实践类课程的代表,其课程教学目标以实操动作、肌肉记忆等技能性目标为主,信息化革新的方法、策略与基础理论课程大为不同。该类课程基于MOOC进行学科技术融合时容易出现师生工作量和时间成本的增加,教学效果提升并不明显,反而会导致师生心理负担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缺乏,教师对此敷衍了事,课程革新陷入恶性循环。

本文以智慧教育理念为抓手,探讨学科信息化革新的方法策略,从高校实践性较强的体育课程为突破口,结合该学科MOOC实施现状调研和学科信息化革新发展阶段进行梳理分析,诊断高校体育MOOC革新之难点,构建基于智慧教育理念的“教学-内容-技术”课程革新重构模型,指导高校体育MOOC课程重构,提出其革新重构策略,以期为高校信息化课程革新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二、高校体育MOOC信息化革新实施现状调研

1.高校体育MOOC应用研究现状

笔者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MOOC”为关键词组在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筛选出2014-2019年与研究主题关联性较强的文献76篇,同时将研究焦点定位于高校体育与MOOC的融合创新应用上,选取其中高度相关的文献共16篇,进行文献调研并归纳总结,得出以下高校体育MOOC应用的现状述评:

(1)应用内容方面,主要遵循基于MOOC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也即[3-7]“知识内容MOOC化(数字化)-线上以问题为中心的学生自主学习-线下以任务为驱动的小组合作学习”三步调应用。而高校体育基于MOOC的革新主要还是对于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流程的简单再造,体育课程的实操环节仍采用传统教授方式。

(2)应用方法策略方面,高校体育MOOC的革新主要关注[2-3][8-10]基于学校制度、平台构建、师生观念、师生信息素养、评价机制等宏观、抽象层面的变革方法和策略提出,较少分析和研究融合互联网技术的教育教学引发的革新实质,即在智慧教育理念下从教学流程再造到課堂结构变革,最后引发的课程生态的智慧化。

(3)应用总体评述,高校体育MOOC应用的方向目前大都集中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而该模式充分兼容了线上线下教学的互连互通优势和线下体育课程的实践操作特性,至于如何去优化教学内容分配、变革教学活动组织、灵活进行双线的互连互通也将是该研究的关注焦点。

2.高校体育MOOC课程实施调研

笔者选取三门高校体育MOOC课程进行内容分析,从微观具象角度分析高校体育MOOC的实施现状。

(1)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为高校《健美操》、《乒乓球》、《游泳》MOOC课程。

(2)分析框架

笔者采用要素权重计算方法制定课程的分析维度:①筛选2014-2019年份,主题为“高校MOOC课程设计”的12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②归纳总结每篇文章对课程设计的核心要素,包括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内容、活动、资源、评价、环境、互动、方法、理论、学习支持设计共11个;③针对每个要素进行权重分析,选取占比较高的五个要素形成本次内容调研分析的维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和教学互动五项。

(3)调研结论

①教学目标层面,包括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同时也涉及对动作技能的应用、分析还包括对他人动作的评价(师范方向)以及自编动作创新类的教学目标。目标层次涉及浅表学习和深度学习两个层级,[11]而MOOC、翻转课堂这类学习模式在浅表学习目标达成方面表现良好,但在深度学习目标达成上却会力有不足。

②教学活动层面,线上主要有视频观看、问题讨论、客观练习,线下主要是动作演示、动作指导。线上教学活动单一且未能与线下活动进行结合互补,教师忽视线上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数据分析,学生敷衍线上学习,形成仍以线下教学为主的线上线下两张皮现象,线上教学成为了课程革新的形式项目和师生负担。

③教学资源层面,主要以视频为主,且视频内容主要是依据线下课堂技术动作讲授章节顺序拍摄而成的动作分解和组合演示,针对动作细节和重点动作的讲解不足。学习金字塔原理提出[11]“视听”学习的内容留存率只有20%,“演示”学习也只有30%,而突破该限制的关键则在于一方面是对视频内容重构,另一方面则是丰富教学资源形式,打通线上线下壁垒。

需要明确:一是同一技术在不同的教学应用情景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二是技术于教育教学中发挥的效用并无层次和优劣之分,其只要在教学要素中发挥最恰当的作用即是最优选择。因此,技术层面是具有选择性、多样性的,该层面更强调已有技术的选择和发挥其最大作用至适合的教学要素中。

(3)教学层面

“教学”是课程重构的核心和落实点,其很好地体现了“内容”“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水平。其中,教学要素优化——基于技术的教学各教学要素的优化,并未改变原有的教学结构及理念的状态水平;教学流程改造——借助技术的互联特性,在优化要素的基础上,改变局部教学系统结构,改造教学流程,但课程结构和评价方式并未改变的状态水平;教学结构重构——基于智能技术的教学系统结构完全重构,形成各类新的教学生态的状态水平。每一个阶段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我们需要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条件,构建最适合的课程重构状态,并将其有针对性地开展和落实,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

课程重构模型的三大层次从外而内构成三层同心圆,以“内容-技术-教学”作为教学革新的推动方向,最终落实起点是教学,又以“教学-技术-内容”的方向推动教学信息化革新的落实。三层同心圆同轴而转,外圆推动中圆进而带动内圆,而内圆需稳定顺滑才能与中圆紧密咬合而动,进而促进外圆转动,形成动态平衡之势。

四、高校体育MOOC课程重构策略构建

综合上述调研情况和理论分析,笔者认为,高校体育MOOC革新目前处于应用数字化到融合互联化的过渡阶段:技术水平处于融合互联化向创新智慧化过渡的阶段,内容呈现处于融合互联化阶段,教学层面却仍处于应用数字化向融合互联化过渡的阶段,其关键正是三要素处于并不稳定平衡的状态。因而,笔者将高校体育MOOC革新重构难点定位:为其“教学-内容-技术”寻求稳定平衡的“同向”发展状态,也即内容层面的细分重组,技术作用发挥梳理,教学方法的对症对点。

1.高校体育MOOC革新重构难点

(1)重构教学要素优化就是教学要素数字化的观念。学科信息化革新被认为是教学内容呈现、教学环节开展或教学评价进行等各要素的电子化、数字化,而没法数字化的内容仍采用传统方式开展,这样的优化仅仅是教学表面,实质并未改变,带来的并非教学绩效提升,只会是师生额外的负担。

(2)重构MOOC就是视频学习的观念。慕课的学习方式就是对着电脑屏幕中的教师讲授进行学习,学科信息化革新就是利用虚拟代替现实,突破时空限制。然而,虚拟的视频无法代百分百地替代现实中的交流,而视频学习并非MOOC的唯一教学活动,更加不可能是实践课程的核心教学活动。

(3)重构信息化革新就是师生技术水平的提升的观念。通过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就是学科信息化的变革,然而这种方式带来的更多是师生心理负担的增加,师生需要用更多的心力资源去学习和使用技术,而这并非教育信息化的初衷与目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师生的心理资源应该更多地投入到教与学的本身。

2.高校体育MOOC重构策略

(1)内容重组

打破教学要素全盘数字化的观念,以知识目标分类为抓手,重新划分知识内容并进行分类重组,根据知识内容属性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参考前文“知识内容认知目标-呈现方式映射表”),并划分线上学习或线下教学归属,同时根据学习金字塔原理选择合适的资源形式或教学活动展开教学。具体来说,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理念、动作理论知识等“记忆”和“理解”类知识内容适合制作成视频或其他自学材料进行线上自主学习;动作原理和技能掌握等“应用”和“分析”类知识内容适合开展基于MOOC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该类知识如涉及更为抽象的内容,可采用三维立体动画、实物模型、现场动作演示讲解等形式来讲授;技能动作点评、动作创编等“评价”和“创造”类知识内容适合开展线下小组协作学习、自组织学习等。

(2)“双线”互联

突破线上和线下的认知壁垒形成互联互通之势,让线上教学活动对线下教学进行互补与升华,进一步提高教学绩效,并实现线上线下的数据交互同步,从而有利于教学开展的针对性。双线互联互通是知识内容重构后教学流畅性的保障,同时也能避免教学活动的重复性,大幅降低师生的“形式主义负担”。具体来说,在教学内容上,线上自主学习的内容与线下教学内容避免重复,且需形成互补之势,线上负责某类知识浅表学习目标的达成,线下负责该类知识深度学习目标的达成;在教学活动上,实现线上线下数据的交互同步,线上负责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检测,并形成教学报告,线下根据教学报告展开有针对性和个性化教学;在教学管理上,对教师来说,需合理利用MOOC平台的评价和数据统计、分析功能,节省备课成本;对学生来说,需控制学习的时间成本,在增加时间成本上达成的教学效果提升对信息化革新来说是无意义的,而对目前高校学生来说,线下教学时间和学生自主作业时间是一般的学习时间成本,开展混合式教学需要合理分配甚至减少该时间成本,而非额外增加。

(3)人机共教

构建教师和技术互相合作,共同实施学科信息化革新的教学策略。学科信息化革新的目的是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绩效。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信息化教学中师生的心理资源是需要重新调配的:将低水平操作、简单记忆等机械、结构化、非挑战性的任务交由计算机代理,让师生将更多的心理资源投入到高阶思维、复杂、非结构性、挑战性的教与学任务中。具体来说,在目前的高校体育MOOC课程中,教师应该重课程设计,而非资源上传;重教学互动和反馈数据的分析诊断,而非任务完成量和正确率要求;重学生知识的内化与提升,而非对线上课程内容的重复讲授;重合理地分配线上线下活动,而非做形式化的活动增加。

五、结束语

学科教学的信息化革新非一时之功,也非一役而毕,它是一个不断平衡学科教学方法、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科教学技术三者,共同发展变革的過程。这一过程也是相互融合的过程,由于学校和学科的教师资源、技术条件、管理制度等客观情况的不同,各学科中的教学、内容和技术并不均衡,其三者之间的融合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我们要做的是找出这个动态平衡点,并维持它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2]教技[2018]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

[3]高奎亭.模式与策略:MOOC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7,32(1):72-76.

[4]朱嘉骏.基于慕课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索[J].嘉应学院学报,2017,35(11):97-100.

[5]张元元.基于MOOC模式下学校体育智慧平台的构建[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8(8):188-190.

[6]闾军.互联网+背景下MOOC与高校的体育教学融合模式[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8):184-185.

[7]赵明楠,史友宽.MOOC时代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挑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2(1):54-58.

[8]丛向辉.基于MOOC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7):71,75.

[9]王栋梅.高校实施慕课体育教学研究[J].安徽工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4):115-116.

[10]丛向辉.MOOC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1):69-70.

[11]祝智庭.智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1):18-26,49.

[12]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3-11.

[13]Prensky,M.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J].On the Horizon,2001,9(5):51-59.

[14]UNESCO Asia and Pacific Regional Bureau for Education. Regional guidelines on teacher development for pedagogy -technologyintegration [EB/OL].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4/001405/140577e.pdf.

[15]祝智庭,魏非.教育信息化2.0:智能教育启程,智慧教育领航[J].电化教育研究,2018(9):6.

[16]Anderson,L.W.,Krathwohl,D.R.,&Bloom,B.S.(2001).A taxonomy for learning,teaching,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M].Allyn&Bacon.

[17]安德森著;皮连生译.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8.

[18]SCHROCK K.Substitution-augmentation-modification-redefinition[EB/OL].http//www.sfusdhumanities.org/uploads/1/7/5/8/17589979/substitution_%E2%80%93_augmentation_%E2%80%93_modification_%E2%80%93_redefinition_june2016.pdf.

[19]OPEN LOOP UNIVERSITY[EB/OL].http//www.stanford2025.com/open-loop-university.

(编辑: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