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探究

2019-11-11 06:04穆军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能力

穆军

【摘 要】本文针对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等方面问题,论述基于能力培养的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据职业核心能力来具体定位会计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采用“二职分层+有效对接”的衔接新模式、实施“特训班+师生进驻”校企合作新模式下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共享。

【关键词】职业能力  会计中高职衔接  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C-0129-03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13年4月,教育部又颁布《关于积极推进高校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今后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要逐步扩大中职学校毕业生招生比例。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完善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由此可见,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必要性,而会计专业是中高职学校中开设较为普遍的专业之一,因此研究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会计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具体实践中,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纲领性文件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尤其关键,它是中高职教育能否系统有效衔接的必要前提,是衔接实践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就职业教育本身来看,其核心在于加强学生从事职业活动的知识、技能、态度、身体和心理等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决定了学生能否胜任未来的职业,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其能否在未来的职业中做出成绩。本文就从职业能力这个切入点,探讨会计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问题。

二、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中高职衔接中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首先,中、高职的培养目标定位存在重复,成为中高职衔接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采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思路来组织教学,课程设置理论性较强,淡化了会计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选择偏深偏难,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而电脑基本操作、点钞和常用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又不尽如人意,教学效果不理想。其次,高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目标定位缺乏衔接性和递进性。高职院校的生源大部分都是普通高中生,并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基础。所以,各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是按照普通高中生的标准来制定的,甚至中职生和普高学生入高职以后并没有分班分层授课,对于授课老师来说,只能按照授课对象零专业基础来讲授;对于中职升学学生而言,就是把中职已经学过的基础课程再学一遍,学习积极性不高,效果不好;对于学校而言,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二)中高职衔接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并没有实现与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对接,偏重学科体系,忽视了实践应用性内容。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由于没有经历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基础偏弱,设置太多的理论课程,理解难度太大,实用性不强。而高职院校理论课程的比例要大于实践课程的比例,并且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程没有很好地衔接,在校期间的实践课程相对零散,没有形成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没有恰当结合。没有相应的职业能力素养做支撑,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另外,不可避免的是,中职和高职课程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有重合的地方,无论是基础专业课程还是实践课程都存在着名称相似或重复、内容交叉的情况。以某中职学校和有对口升学协议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安排为例,在中职学校的课程中设有基础会计、财经法规、税法、珠算、会计英语、数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等课程;高职院校的课程中设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经法规、税法、计算机基础、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二者在课程设置上有极高的重复性。有些学者通过调研也发现,财经管理类专业的课程重复率很高,甚至会达到80%,中高职院校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的相互独立、自成体系的做法,给中高职的有效衔接造成困难。

(三)中高职衔接中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之间均存在错位的问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脱节,动手能力弱,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不足,并且工作态度好、吃苦耐劳、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较少,所以严谨细致的职业操守以及个人发展潜力在人才培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造成人才培养不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对企业需求信息收集不及时,没有紧跟行业最新发展趋势,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定位的准确性,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二是师资方面,专业教师多数都是从高校毕业,再到高校任教,缺乏实践经验,教学与工作实务基本不挂钩。三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止步于挂牌,挂牌之后双方就没有进一步的交流和合作,没有把人才共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基于能力培养的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会计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上,要体现出职业能力上的持续、递推和上升关系。笔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分解工作任务,确定出不同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据此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一)依据职业核心能力来具体定位会计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在人才结构理论下,社会人才包括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类型。而对于会计职业教育来说,通常只能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为了适应社会需要,会计专业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会计专业的技能型人才”指的是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对企业的日常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的能力,那么中职会计人才培养应该倾向于“会核算”。其核心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原始凭证填制和识别、记账凭证的编制和审核、各类账簿的登记、报表编制等能力;其就业岗位以企业的出纳和辅助会计为主,这些岗位对员工的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对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要求比较低。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应以培养技术型人才(或技术应用型人才)為主线来设计培养方案。所谓技术型人才是一种智能型的操作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技术型人才需要和技能型人才合作,并指导其工作。那么“会计专业的技术型人才”指的是在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上,还要掌握财务管理、税务筹划等相关知识,具备对企业资金运作的管理能力和经济业务的综合分析能力。而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应侧重于“会核算,懂管理”,其职业核心能力为较复杂经济业务的处理、成本计算与管理、税收筹划、财务决策与分析等能力;能够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初级会计师证书;就业岗位以各企事业单位的一般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会计主管等为主,这些岗位对员工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二)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根据财政部《财政(经)普通中专学校(三年制)财务会计专业教学方案》,中职会计毕业生面向的工作岗位主要是小微企业的会计核算员、出纳员、收银员和财经文员等会计基础工作岗,同样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对新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意见的函》中列示会计中职毕业生对应职业(岗位)也只有会计专业人员、营销员(会计软件营销)、收银员、秘书(财经文秘)四项。与此相对应的中职阶段的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学生从事以上岗位的职业能力为重点,围绕《小企业会计准则》来开展基础会计、出纳实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会计基本技能、财经应用文写作等相关内容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会计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就相对宽泛一些,主要是中小企业、非营利组织和会计师事务所、财务管理公司的会计核算员、出纳员、办税员、审计助理、收银员和会计主管等岗位。为了让学生具备这些工作岗位应有的经济业务处理和职业判断能力、成本计算能力、涉税业务处理和筹划的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及一定的财务管理和财务决策能力。这一阶段的课程体系应围绕《企业会计准则》来构建财务会计、税法、经济法、成本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管理会计和审计等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高职的职业能力是中职层次的延伸,相应的课程体系也相应做了递进,难度有所提升。

(三)采用“二职分层+有效对接”的衔接新模式

1.中职阶段的分层教学。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列示中职毕业生对应职业(工种)为会计人员、统计人员、银行清算员、银行信用卡业务员、银行储蓄员、保险推销员、保险理财员和收银员。而在最新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对新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意见的函》中列示会计中职毕业生对应职业(岗位)只有会计专业人员、营销员(会计软件营销)、收银员、秘书(财经文秘)四项,会计中职毕业生对应的就业岗位减少。并且在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以后,暂时已经没有中职毕业生可以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所以对于大部分中职毕业生来说,进入高职或本科院校继续学习,可能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那么,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区分毕业后就业和毕业后升学两个层次进行。对于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要强化技能的培养,毕业后继续学习的学生要适当增加基础理论的内容,打好进入高职甚至本科阶段学习的基础。

2.高职阶段的分层,与中职有效对接。高职院校的生源有普通高招、单独招生和对口招生等类型,生源结构多样化,学情有差异。普通高考学生没有专业基础知识储备,要从头学起。而对口招生的生源在中职阶段已经学习了一部分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所以在人才培养上要差别化处理,分别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分层教学。对于没有会计专业知识,但是文化基础课程相对较好的普高生源,应加强专业知识的灌输,其他职业能力上严格要求。而对于有一定专业基础,但是语数英等文化课相对薄弱的中职生源,应适当加强计算能力、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为能顺利达到高职水平打好基础。总之,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中,中职和高职院校作为教育的共同参与者,双方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这样不仅解决了中高职课程重复的问题,而且实现了教学的系统性和递进性,整合和优化了课程资源,真正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四)实施“特训班+师生进驻”校企合作新模式下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共享

企业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协作才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前提条件。但是目前就会计专业来看,由于受到商业机密的限制,许多院校的校企合作实际上流于形式,所谓的合作止步于“挂牌”而已。原因主要是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供求上面有错位。“特训班+师生进驻”可能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特训班”是指优选一部分学生组建“特训班”,和周边的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或代理记账公司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引企业的真实业务进班,由校内教师和企业的专业老师共同培养人才,既解决了合作单位人手紧缺、人力成本高的问题,又解决了校内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学生顶岗实习难的问题。“师生进驻”指的是部分有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承接有企业的税务筹划、财务管理和分析和审计等方面业务,可以带队进驻企业。这样校内的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专家就有足够的条件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合作开发课程等。所有这些工作都不是独立的,高职院校利用较完备的实训设施为中职学校学生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有条件的中职、高职和合作企业可以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共建,提高利用效果。

本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角度探讨了如何有效开展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的问题。中职阶段应侧重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高职阶段则应注重综合职业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分析和解决一些复杂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课程体系的衔接还要求设计好中高职衔接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既保证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能够具备必要的职业能力、掌握必要的实践技能,又要保证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具备必需的基础知识储备。另外,中高职院校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上,也可以共同建设,实现资源的共享。当然,在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必然还会有很多其他的问题存在,我们认为,这些问题都应在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引下,用系统思维去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王志华,周杰,等.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现实问题与优化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8(9)

[2]霍骁象,赵哲.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3]崔戴飞,徐云青.中高职衔接的现实问题及应对策略——以浙江省五年制中高职衔接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11)

[4]龙洋.“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

[5]王宇波.北京市中高职衔接的现实进展与模式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

[6]范爱民,张晓雷,覃岭.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

[7]朱澎清.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J].教育与职业,2015(5)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重点)“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研究”(GXGZJG2016A096)

【作者简介】穆 军(1980— ),男,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能力
从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浅议汽车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
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物理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高职学生个性特征及职业能力调查与分析
图书馆员职业能力的现状与提升对策分析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职业能力导向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