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打开学生思辨的闸门

2019-11-11 08:56王明月庄钰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9年10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

王明月 庄钰

[摘 要] 思辨是一种能力,需要从思考和辨析中来锻炼、展现学生的思维品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思辨力的培养,创设思辨情境,让学生敢于思辨、严于思辨、善于思辨、勇于思辨。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思辨力培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兼顾学科特点与核心素养发展诉求,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力。何为思辨力?就是要结合道德与法治知识及学习内容,引领学生开动思维,积极思考,主动分辨,从分析与比较、甄别与选择、归纳与演绎中树立正确的思维认知。

一、鼓励学生,要敢于思辨

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如在学习“公平正义的守护”内容时,探讨:什么是公平正义?学生列举生活中所遇到的不公平的现象,将之作为讨论话题进行小组交流。接着,由组长带领各组将讨论的结果、想法进行汇报,教师收集各组的讨论情况,对这些现象进行评价与剖析。如有学生提出:某学生家庭环境不优越,且其性格内向,很多学生不愿与他交往,这不公平;有学生提出:班级上老师对学优生给予特别关照,对学困生恶语相向,这不公平;有学生提出:父母对待哥哥与对待自己的态度不同,哥哥的要求往往得到滿足,自己做任何事在父母眼里都是错误的,这不公平。这三个案例,引起学生对“公平性”的讨论。学生们纷纷从自己的立场,对问题中的不公平进行辨析,最后得出结论:维护社会公平,必然需要全员参与,通过全员努力才能形成。但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依然存在,追求公平是每个人的美好愿望,要想将之变为现实,就要不懈努力,共同推动。

二、启发学生,要严于思辨

在学习“依法行使权利”内容时,教师创设思辨情境:张某在上学期间,品学兼优,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初中毕业后,因家庭条件有限,选择参军,兵役结束后回到家乡,父母去世,继承一处房产。生活的艰辛并未压倒张某的创业热情,在自己的努力下,开办养殖场,成为远近闻名的个体户。在经营期间,诚信经营,依法纳税,被评为先进模范。后来,带领村民拓展养殖事业,成为村民最信任的人,被推选为乡人大代表。对此,根据我国宪法、法律,张某享有哪些权利?同时,应该履行哪些义务?在问题情境中,讲述的故事涉及法律中几个核心概念,如“权利”“义务”,对这些名词的理解,可以结合案例情境,让学生把握其内涵,增强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贴近学情,要善于思辨

在学习“根本政治制度”一节中探讨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由于这个制度对于初中生而言,显得陌生,教师结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进行讲解。在引领学生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我们设置导向情境:根据会议信息,请学生们分组讨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包含哪些内容?通过交流,得出结论:一是国家所有权利归属人民;二是通过民主选举方式推选人民代表,组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三是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国家行政机关、审批机关、检察机关等机构,并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四是民主集中制,国家重大问题、关键问题,需由人民代表大会的充分讨论,严格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体现民主性。可见,通过问题情境引领,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联系生活,辨析冲突,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点。

四、反思自我,要勇于思辨

通过反思学习,学生发现自我不足,改进并提升学习效率。在思辨力培养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会反思。在学习“自由平等的追求”一节时,我们设置一个生活案例:某学生在学校里不遵守纪律,经常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另外,该学生还抽烟喝酒,勒索同学钱财,在教师多次批评教育下,仍不悔改,却说这是个人自由。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讨论这些现象是不是“自由”?结合所学的法律法规,对案例中的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学生最后得出:该学生存在认知错误。法律所明确的“自由”,并非绝对的自由,无法无天的自由,而是要在法律规范下享受自由。该学生将“自由”绝对化,作为学生个体,必须要遵守学校、班级相关规定。由此,学生通过深入反思案例,提高了法治素养。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思辨情境,让学生敢于思辨、严于思辨、善于思辨、勇于思辨,以此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史俊华.构建简约、思辨、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J].名师在线,2018(29):19-20.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初中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