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树先生的鲁迅《野草》论

2019-11-12 15:23崔绍怀
华夏文化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散文诗野草鲁迅

崔绍怀

【内容提要】刘中树先生的鲁迅《野草》论:是其鲁迅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对其进行归纳与总结、梳理与分析;主要内容,包括《野草》研究综述论、《野草》散文诗集的内容评介论、《野草》散文诗的艺术成就论等;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为指导,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时,富有启发性。这对拓展鲁迅及其《野草》研究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鲁迅曾对朋友说过,他的那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也说过他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野草》是写给他自己看的,不希望别人看。这样的解说,反倒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探个究竟。翻阅《野草》,有温暖、幸福的文字,如《好的故事》《腊叶》等;有批判、揭露的文字,如《求乞者》《狗的驳诘》《颓败线的颤动》《淡淡的血痕中》《失掉的好地狱》《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有告别、寻路的文字,如《影的告别》《希望》《过客》等;有反思、觉醒的文字,如《风筝》《死后》《一觉》等。自《秋夜》(《野草》的第一篇散文诗)公开发表到现在的90多年时间里,《野草》研究著述繁多,新见频现,争议不断。可见,《野草》的内涵丰富、深邃,吸引着诸多鲁迅研究者。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中国现代文学史家、文艺史家、鲁迅研究专家刘中树先生对《野草》文献、思想、艺术的研究散见于他的研究著述中,并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他的《野草》研究思想,富有启发意义。

一、《野草》研究综述论

鲁迅的作品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野草》是鲁迅作品之一,和鲁迅的其他作品是紧密相连的。讨论《野草》,也常常会涉及鲁迅的其他作品。讨论鲁迅的小说,也可能涉及鲁迅的散文、杂文、诗歌、日记、书信等。

当梳理20世纪40-70年代鲁迅小说研究的发展脉络时,尤其是通过小说,在对鲁迅思想研究深入讨论,看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从总体上论述了鲁迅创作方法和艺术特征的同时,刘中树先生也都谈及《野草》。一是直接讨论,如“巴人的《鲁迅的创作方法》(1940)、锡金的《鲁迅与诗歌》(1940)、绀弩的《略谈鲁迅先生的〈野草〉》(1940)”,如“周振甫的《鲁迅诗歌注》(1962)、冯雪峰的《论〈野草〉》(1955)、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释》(1976),都是这些研究领域里有代表性的力作”等,肯定了在创作研究方面,研究者视野开阔,有所建树。二是间接引证,如刘中树先生引用了陈涌的观点:“鲁迅的《狂人日记》,以及《野草》里的《影的告别》,《墓碣文》等,其实也是采用象征方法的。”其实,刘中树先生意在梳理《狂人日记》的研究倾向,有的研究者认为:狂人形象是鲁迅用象征的表现方法塑造的象征性的人物,如以陈涌为代表。而陈涌提及的《影的告别》《墓碣文》中的象征方法,正是刘中树先生分析《狂人日记》所要肯定的一个方面。刘中树先生说:“《狂人日记》是鲁迅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象征的手法创作的寓意小说。”陈涌笔下的“也是”,显示了一种倾向。同样,刘中树先生引述陈涌的文字,作为自己观点中的一个方面,所以很有力地支撑了自己所提出的观点,并点明了自己的《野草》研究视角。

刘中树先生所梳理的《野草》研究综述,虽然内容不多,但体现了清晰的时间线索、思想倾向与研究视角。需要说明的是,他突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为指导的《野草》研究思想,如其所关注的冯雪峰、李何林等人的《野草》研究。

二、《野草》散文诗集的内容评介论

(一)概括地介绍与点评

长期以来,一些研究者采取按主题分类的方法研究《野草》,受到了认可,得到了推广。如1943年杜子劲的《鲁迅先生的〈野草〉》一文,应当是最早给《野草》分类的研究论文,而且从写景、回忆、幻想、感想、愤慨、思想奇特、思想难解、消极情调、积极情调等多个角度进行分类,展开研究,给后人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分类解读《野草》的方法。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周年,雪苇的《初论〈野草〉》将《野草》散文诗分成三类,即从鲁迅心理、鲁迅战斗的精神风貌、写景抒情角度进行研究。冯雪峰的《论〈野草〉》最初连载于1955年10月《文艺报(半月刊)》第19期与20期,初名为《〈野草〉》。1956年3月,由新文艺出版社单独刊行,定名为《论〈野草〉》。1981年6月,《论〈野草〉》收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冯雪峰的《论文集(下)》中。冯雪峰将《野草》散文诗也分为三类,认为第一类作品既体现健康的、积极的、战斗的精神,但也有悲观的因素,这成为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思想上和情绪上的矛盾因素之一;第二类作品“可以说都是尖锐的讽刺作品”;第三类作品“特别明显地反映着作者的空虚和失望的情绪以及思想上的深刻的矛盾”。他们分类研究《野草》,给后来的研究者以诸多有益的启示。

但刘中树先生是以编年的顺序为类别研究《野草》的。刘中树先生在搜集、整理中国现代文学文献资料的过程中,依据编年体的特点,一是围绕“创作”“翻译”“外国理论、思潮”“文运记事”“国内外大事”,搜集、整理了1915年到1927年的《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大事记》(参见《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史论》附录)。二是围绕政治背景、文化思潮、鲁迅生平,编写了《一八八一年至一九二九年鲁迅年谱》(参见《〈呐喊〉〈彷徨〉艺术论》附录二,也见于1977年内部版的《鲁迅年谱简编》)。而《野草》(1924-1927)就创作于这期间。因此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大事记》1925年、1926年、1927年的“创作”一栏中,刘中树先生先后列出了“《雪——野草之八》(散文诗)鲁迅,《语丝》11期”“《好的故事——野草之十》(散文诗)鲁迅,《语丝》13期”“《这样的战士——野草之十九》(散文诗)鲁迅,《语丝》58期”“《野草》(散文诗集)鲁迅,北新书局”。这份“大事记”仅收三条《野草》作品标题索引,还缺少21条标题索引,因此并不完全。分析原因,可能存在1924年尚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交通不发达、邮寄不便、书刊杂志收发过程中遗失等问题。也可能由于年代久远、时间间隔较长的原因,毕竟《野草》第一篇散文诗《秋夜》最初发表于1924年12月1日,即《语丝》周刊第三期,直至编写《鲁迅年谱简编》的1977年7月,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以及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等原因。还可能由于《野草》各篇散文诗在五四新文学作品中被认为微不足道,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吧。但这至少说明了当时文化尚不发达,人们保护出版物的意识不强的问题。而刘中树先生能把见到的《语丝》周刊上发表的《野草》散文诗逐一搜集、整理、记录下来,保持发表的原貌、标题的原貌,这是尊重历史的表现。虽不完整,包括鲁迅散文诗集名称在内,仅收了四条《野草》文献目录索引,但从“大事记”的整体内容看,还是能看出刘中树先生是有史家意识的。

相比较而言,在《一八八一年至一九二九年鲁迅年谱》中,由于鲁迅的小说、杂文、散文、散文诗、诗歌、书信、日记、翻译作品等,都能更加具体地呈现出来,刘中树先生便依据编年体的体例,按照年月日的时间顺序,清晰地梳理了1924年到1927年《野草》的篇目、数量,给研究者一目了然的感觉。如(一)1924年,“9月 作散文诗《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从12月起,陆续在《语丝》周刊发表。12月,又作《复仇》、《复仇(其二)》,均发表于《语丝》周刊”;10月,“作讽刺诗《我的失恋》,寄《晨报副刊》备登,被代理总编辑刘勉己抽去,为此,副刊编辑孙伏园愤而辞职,另编《京报副刊》。《我的失恋》,在12月8日《语丝》周刊第四期发表”。(二)1925年,“1月 作散文诗《希望》、《雪》、《风筝》、《好的故事》。这一年还作有《过客》、《死火》、《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共计有15篇,陆续发表于《语丝》周刊”。(三)1926年4月,“8日作散文诗《淡淡的血痕中》,10日作散文诗《一觉》”。(四)1927年4月,“26日,编散文诗集《野草》,作《题辞》(发表于1927年7月2日《语丝》周刊一三八期),鲁迅写道:‘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坚信并欢呼革命高潮的到来”;7月,“散文诗集《野草》印成,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入《乌合丛书》,收1924年至1926年间写的散文诗23篇”。不难看出,在该年谱中,1925年和1926年所涉及的《野草》散文诗作品,刘中树先生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而刘中树先生在对比中发现:1924年和1927年所涉及的《野草》散文诗作品,明显地含有主观色彩,如《我的失恋》和《题辞》。鲁迅寄给《晨报副刊》的《我的失恋》,因被疑是讽刺徐志摩的,代理总编辑刘勉己(徐志摩的搭档)便撤销该稿,因此未能刊发。时任该副刊编辑的孙伏园(鲁迅的好友)知悉备登的《我的失恋》被撤稿后,便愤而辞职,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之情。鲁迅在叙述这件事的时候,是含有自己的主观情感的。鲁迅写的《我和〈语丝〉的始终》一文,详细地记录了这件事。刘中树先生在整理、编写1927年鲁迅发表的各体作品时,当记录到《野草》的《题辞》并对其进行解读的时候,则增加了一句表明立场的话,即“坚信并欢呼革命高潮的到来”。这充分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为指导的的刘中树先生对《题辞》充满革命热情的肯定,对鲁迅激昂的革命精神的赞美。

(二)具体地“简介”与“评要”

相比较于仅记录《野草》相关作品题目、起编年目录索引作用的“大事记”和“年谱”而言,刘中树先生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方法等方面对《野草》进行了相对具体地“简介”与“评要”,从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鲁迅和他的《野草》。如在1977年的《鲁迅年谱简编》(内部版)后面附录的《鲁迅著作简介》中,刘中树先生对《野草》的思想内容做了“简介”。

《野草》是一本在艺术形式上具有独特风格的散文诗集。其中除《题辞》写于一九二七年外,其他二十三篇都写于一九二四至一九二六年,最初陆续发表在《语丝》周刊上。初版于一九二七年七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印行。后编入一九七三年版《鲁迅全集》第一卷和一九五八年版《鲁迅全集》第二卷。

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六年末这段时间,中国革命的形势日益发展,其间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这时,鲁迅身处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仍然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亲身参加了支持北京女师大学生的正义斗争。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又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揭露和谴责了北洋军阀政客及其御用文人胡适、陈西莹之流的罪行,同他们进行了直接的斗争。《野草》生动地反映了鲁迅这一时期的思想和战斗活动。它记录了鲁迅思想上深刻的矛盾,反映了鲁迅对于当时黑暗势力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表现了鲁迅对光明的憧憬和追求。

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全国弥漫着血腥的白色恐怖的气氛中,鲁迅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他在新的思想指导下为《野草》写了《题辞》。《题辞》是鲁迅对二十三篇散文诗的深刻总结,他把这二十三篇散文诗比作“野草”,含义深长地写道:“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相信地火终有一天要从火山口喷发出来,烧尽地面上一切丑恶的东西,而野草也甘愿被焚烧,去迎接地下火的到来。《题辞》是欢呼革命的战斗传单,它表明作者要用过去的战斗来迎接新的更大的斗争;“野草”要牺牲自己去迎接地下火的到来,表现了革命者顽强的斗争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因此,作者给这一本儿散文诗取名为《野草》。

在2008年版《刘中树文学评论集》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评要》(也见于1999年版《〈呐喊〉〈彷徨〉艺术论》附录一《鲁迅著作评要》)中,刘中树先生对《野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方法进行了“评要”,总结《野草》是:

散文诗集。收1924至1926年的散文诗二十三篇。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1924年到1926年末,中国革命形势日益发展,反对帝国主义及其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胜利进行。当时,鲁迅身处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在反动的黑暗势力的包围之中。但是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英勇战士,他仍然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战斗。《野草》生动地记录了鲁迅这一时期的思想和战斗历程,反映了鲁迅思想上的深刻矛盾和对于黑暗势力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他探索真理的努力,对光明的憧憬和追求。《秋夜》、《影的告别》、《复仇》、《希望》、《雪》、《风筝》、《好的故事》、《过客》、《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野草》形式多样、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乐性,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野草》最初陆续发表在《语丝》周刊上。1927年4月鲁迅亲自编辑成集时,写了《题辞》。他把这些散文诗比作“野草”,寓意深长地写道:“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相信地火终将从火山口喷发出来,烧尽地面上一切丑恶的东西,为此,野草也甘愿被焚烧。这就是本书题名《野草》的寓意。它表明鲁迅要牺牲自己去迎接地下火的到来,要用过去的战斗来迎接新的更大的斗争。表现了鲁迅的自我牺牲精神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野草》在艺术上作了些新的尝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了散文诗创作的先河。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简介”与“评要”之间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简介”有一定的感性色彩、情感倾向,态度明朗,有自己的价值判断;相对而言,“评要”的客观立场明显,情感更趋向冷静,态度更清醒,价值更理性了。“简介”中所使用的“走狗”“亲身参加了支持北京女师大学生的正义斗争。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又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揭露和谴责了北洋军阀政客及其御用文人胡适、陈西莹之流的罪行,同他们进行了直接的斗争”“活动”“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全国弥漫着血腥的白色恐怖的气氛中,鲁迅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他在新的思想指导下为《野草》”“《题辞》是鲁迅对二十三篇散文诗的深刻总结”“《题辞》是欢呼革命的战斗传单”“因此,作者给这一本儿散文诗取名为《野草》”等用20个分句突出的《题辞》以及带有明显主观情感色彩的词句,在“评要”中都被删除了。代之以新的观点:“评要”所增加的“胜利进行”“历程”“表现了他探索真理的努力”“《秋夜》、《影的告别》、《复仇》、《希望》、《雪》、《风筝》、《好的故事》、《过客》、《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野草》形式多样、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乐性,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927年4月鲁迅亲自编辑成集时,写了《题辞》”“《野草》在艺术上作了些新的尝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了散文诗创作的先河”等词句,均以客观现实为依据,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人、事、物的本来面目。以理服人,更加确凿有力。

此外,还有《野草》入选《鲁迅全集》的版本不同。“简介”指出,《野草》“后编入一九七三年版《鲁迅全集》第一卷和一九五八年版《鲁迅全集》第二卷”;而“评要”则说:《野草》“现编入《鲁迅全集》第二卷”。需要说明的是,“简介”写于1977年7月,此时尚无1981年版和2005年版的《鲁迅全集》,因此“简介”有自己的入选版本说。而“评要”最迟也是1999年修改而成的,此时已有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所以,刘中树先生说《野草》现编入《鲁迅全集》第二卷,这里的“第二卷”则专指1958年版和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第二卷。

从《野草》的“简介”到“评要”,能看出刘中树先生的《野草》研究思想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这表现在:从1977年仅“简介”《野草》的思想内容开始,到1999年不仅评介《野草》的思想内容,而且分析了《野草》的艺术手法,从对鲁迅《野草》含主观态度的“简介”,到对鲁迅《野草》客观、冷静的分析等方面,都说明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为指导的刘中树先生,在鲁迅研究中的成长、成熟。当然,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主观色彩问题,也受制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也是每一个研究者都无法回避的难题。

三、《野草》散文诗的艺术成就论

长期以来,研究者对《野草》进行了持续不断地分析、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一个鲁迅研究者都有自己视野中的鲁迅,自己视野中的《野草》。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与研究者自身的主观判断力有关,也与鲁迅精心打造《野草》的艺术世界的努力有关。古往今来,文章的创作者都在关注自己作品的艺术生命力。鲁迅亦不例外。

刘中树先生发现《野草》诗篇的题目很特别。如鲁迅文章的题目常常以简洁有力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抒情散文(抒情小品、随笔)的标题要做到简洁、醒目、确切、含蓄。像鲁迅的《影的告别》《雪》。”刘中树先生所举的《野草》中的两篇散文诗的题目,印证了简洁、醒目、明了的特点,突出了新文学初期文学革命的实绩。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我国兴起不久的比较文学研究,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围绕包括鲁迅作品在内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刘中树先生较早地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如《鲁迅的文学比较研究理论初探》《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发展与外来影响》等,对比较文学理论的构建产生了积极影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论析中国新文学初创期的散文和散文诗时,刘中树先生谈到了《野草》的创作基础及其所受的外来影响。“《新青年》等刊物对外国散文诗的译介,也使一些散文作者借鉴了外国散文诗如俄国屠格涅夫、法国波特莱耳的散文诗创作,写了新文学的散文诗,即富有诗意的散文。鲁迅的《自言自语》就是最早的一组散文诗。《自言自语》包括序在内,共7篇:《序》、《火的冰》、《古城》、《螃蟹》、《波儿》、《我的父亲》、《我的兄弟》,分5次连载于1919年8月20日到9月9日的《国民公报》副刊《新文艺》栏。这一组小散文诗,寓意深邃、构思巧妙、笔法灵活、文笔优美,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浓郁的抒情性。如《螃蟹》,通过将要蜕壳新生的螃蟹,怕蜕掉壳后被同类吃掉,爬来爬去找洞穴和它同别的螃蟹寓言性的对话,告诉人们在蜕旧变新的时刻,要警惕乘机吞噬新生事物的坏种,带有童话色彩。《火的冰》,以象征性的艺术形象,赞美了‘火的冰’一样的先觉的革命者的崇高品格。后来,鲁迅在这一组小散文诗的基础上,创作了脍炙人口的《野草》和《朝花夕拾》。”从承续的关系看,这种“基础”说是成立的。在《自言自语》中,除《我的父亲》与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父亲的病》有明显的关联外,其余6篇与《野草》诗篇也是有内在关联的,如《序》与《过客》,《火的冰》与《死火》,《古城》与《求乞者》,《螃蟹》与《影的告别》,《波儿》与《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我的兄弟》与《风筝》等。可见,《野草》的部分散文诗,确实是以《自言自语》为基础的。而《自言自语》的诞生,是鲁迅受了屠格涅夫、波特莱耳的散文诗的影响,又融入了自己的独特体验而形成的。刘中树先生指出:鲁迅所说的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已成为新文艺的名言,实际已概括了他进行文学比较研究的两大目的,即改良人生和创造新文学。从创作实践看,鲁迅既强调“拿来的”,但更强调“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充分体现了鲁迅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想。这样,才能创造新文艺,才能创新文体。因此,刘中树先生站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立场做出的上述分析,是对鲁迅的文学比较研究的精髓的具体阐释。

鲁迅的创新精神是独树一帜的。对此,刘中树先生结合《野草》等鲁迅的作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人们熟知,不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进程中,鲁迅是研究者们绕不过去的存在,而且在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史上,鲁迅的历史贡献、历史作用都是无人能取代的。其原因主要在于鲁迅伟大的思想及其勇敢的创新精神的巨大影响。刘中树先生在教学实践中,在“找回伟大的鲁迅”的研究道路上,深刻地认识到了“鲁迅的伟大”、鲁迅的创新。在谈论鲁迅的各体作品时,刘中树先生充分肯定了《野草》的贡献、成就、地位、价值、意义等,并及时指出:“是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宣告了中国新文学散文诗的诞生,为现代散文诗的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是鲁迅的散文诗《野草》显示了中国现代散文诗创作的成熟和成就”“鲁迅是新文学文体创新大家,他的小说、杂文、记叙抒情散文、散文诗和诗歌创作,都有自己的艺术创造”等,完全能看出刘中树先生在鲁迅研究中,充分认识到鲁迅的创新精神及其广泛影响。

总之,刘中树先生的鲁迅《野草》论,主要包括《野草》研究综述论、《野草》散文诗集的内容评介论、《野草》散文诗的艺术成就论等内容;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时,富有启发性。尤其是在鲁迅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时常困惑着研究者时,可以参考、借鉴刘中树先生的鲁迅《野草》研究思路。所以,当我们“在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文本中,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每当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就会习惯性的回到《野草》”的研究思路是有道理的。通过分析《野草》中鲁迅的哲学,进而寻到答案。从研究者选择《野草》的意图看,这不失为解决鲁迅研究中遇到的新问题的好办法。

猜你喜欢
散文诗野草鲁迅
留守
散文诗的时代性、视野与创新
一束野草
散文诗创作需要突破
散文诗,放逐心灵的天空和旷野
孔乙己
一束野草
提起散文诗,我总难免悲壮
阿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