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办学思想

2019-11-12 15:44方黑虎
郭沫若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郭沫若中科院办学

方黑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档案馆,安徽 合肥 230026)

一、前 言

1956年初,为了系统地引导科学研究为国家建设服务,中央政府开始着手制定新中国第一个中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提出了各门学科的发展方向,希望通过资源的适度集中和有效配置,在较短时间内改变我国科学技术领域内相对落后的现状。通过规划的发布和持续实施,社会上逐渐形成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1958年5月,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拟定发展人造卫星计划,随之又成立原子核科学委员会,我国的“两弹一星”工程拉开序幕。钱学森、赵九章、郭永怀、赵忠尧、钱三强等著名科学家开始组织并且亲自参与这项工作。由于我国科学技术基础薄弱,遇到了科技人才紧缺的瓶颈,国家急需一大批尖端科技人才。然而,国内一流高校在向中科院输送大学毕业生时有所保留,提前挑选部分最优秀的毕业生留校工作,间接造成每年补充进中科院的大学毕业生在质量上不能满足中科院需要的现实状况,导致“科学院青年科学干部的补充也存在着问题,各研究所不能很好地挑选自己所需要的大学毕业生”,中科院的人才补充问题日渐突显。在国家需求和现实差距的双向推动之下,中科院一批著名科学家向郭沫若院长建议,充分利用中科院的自身优势创办一所新型大学,培养中科院急需的高科技后备人才。

1958年5月9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郭沫若的提议和支持下,中科院党组向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提交请示:“为了充分发挥科学院现有科学家的潜力,加速培养我国薄弱和空白的新技术学科的科学干部,促进我国这些学科的迅速发展,提议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的大学。这所大学主要是培养目前世界上最新的尖端性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干部”。

5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向中共中央书记处提交关于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的报告。6月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代表中央书记处在这份报告上批示:“书记处会议批准这个报告,决定成立这个大学,校址另议。”刘少奇、周恩来、陈云分别在报告上圈阅表示同意。至此,由郭沫若牵头组织创办并兼任首任校长的中国科大正式成立了。此后20年,身为校长的郭沫若与中国科大一直相伴而行,他的办学治校实践为中国科大,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留下了丰厚的办学思想。

二、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

郭沫若担任校长期间反复强调,中国科大的建设要按照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办学,坚持党的领导,继承抗大的优良传统。为保证学校建设在党的领导之下进行,郭沫若任校长之初便在中国科大实行了多种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措施。

首先,郭沫若在中国科大的办学指导思想“三纲五化”中的第一纲即“政治挂帅,党的坚强领导”,他认为“党集中了群众的智慧,故能具有最高度的智慧”,“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党的坚强领导是占在第一位的”,不能有丝毫动摇。这些办学思想在郭沫若为中国科大成立暨开学典礼所作的致辞中有比较集中的体现。这份致辞由郭沫若手书,其中多有修改之处并送周恩来总理审阅,得到周总理的首肯并称之为创办中国科大的“施政方针”,其中提出了郭沫若在中国科大的办学指导思想“三纲五化”,即政治挂帅,党的坚强领导;勤工俭学、教育、研究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抓尖端科学技术,为国家建设服务;思想马列化;生活工农化;组织军事化;教学集体化;技能多面化。郭沫若本人虽然身为国家领导人,但他在行使校长职权之时一直尊重和服从学校党委的决定,从不因身份特殊而越过学校党委行使职责。1977年8月,中科院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次工作会议,郭沫若校长在会见与会代表之后,特意为学校题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经历了“文革”的冲击之后,郭沫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要办好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科大从建校之初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教书育人、科教报国,学生勤奋学习、红专并进,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

其次,中国科大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郭沫若认为这样的制度安排“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可以广泛地把众人的良好意见集中起来运用,又可以免掉一长制的各种流弊。校长、教职员和同学都必须服从这个制度,服从党的领导,谁也不能例外”。中国科大校务委员会由校长、副校长、党组织、行政、教师、职工、学生代表组成,第一届委员会中有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九章、郭永怀、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也有龚昇、任知恕等青年教师,教师代表占60%以上,一线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在学校的决策中得到较好地体现。在党委领导下,校务委员会形成重大行政决策和安排具体措施,在学校治理上较好地实现了民主集中制。在这样的民主氛围中,中国科大的教学、科研工作呈现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点。华罗庚、关肇直、吴文俊等数学家的学术观点不同,但学校安排他们同时登台授课,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同时也促进各种学术观点的交流、碰撞与融合。时至今日,中国科大在量子信息科技领域占据全球重要地位,也与郭沫若校长倡导的学术自由和民主思想分不开,郭光灿、潘建伟、杜江峰三位中科院院士分别带领团队独立研究,开辟出各具特色的量子信息科技领域,同时又相互合作,使中国科大的量子信息科技研究走在了世界前沿。

与此同时,郭沫若非常重视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纲五化”中的第一化即“思想马列化”,他要求“全体教职学员的思想都必须努力马列主义化”,在新闻媒体上向社会宣布中国科大的培养目标,“我们所需要的人才是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因此我们的学生不仅在科学技术上要有专长,而且在思想品质上也要端正”。郭沫若要求学生必须打好思想基础,在成为科学家之前必须首先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个良好的公民。他从学校和个人两个方面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学校要着重政治课,个人也要着重思想锻炼”,“假如我们疏忽了思想教育,那我们就会犯严重错误,不仅学校办不出成绩来,连已有的政治水平也可能降低,那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因此,中国科大创校之初就非常重视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选调了一大批有文化基础的老红军、老八路担任学校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如飞夺泸定桥的23名勇士之一李友林同志担任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党总支书记,选调和培养高水平的政治课教师,提倡生活工农化,纪律军事化,结合勤工俭学、劳动生产、教学科研等方面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郭沫若本人也善于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常给学生作报告,在校刊撰文谈感受,出国访问归来给同学们介绍到访国家的社会情况及观感等等。他还利用自己的独特身份,经常邀请党和国家领导人、专家和英雄模范到学校作报告。1962年6月,陈毅元帅到校作报告时曾幽默地说:“郭老两次写信邀我作报告,不能再推了,只得从命”。

三、发展要服务于国家战略

中国科大是由郭沫若集中科学家意见后亲自提出创办的,其目的是为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尖端科技发展提供后备人才。所以,中国科大自成立起就以服务国家战略、满足国家新兴高科技人才需要作为办学目标,“主要是培养目前世界上最新的尖端性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干部”,加速追赶世界先进科技水平。郭沫若办学指导思想第三纲是“抓尖端科学技术,为国家建设服务”,他强调“我们的任务是抓尖端的科学技术为国家建设服务”,“当我们在这里举行开学典礼的时候,苏联的第三个人造地球卫星正在我们头上旋转”,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紧迫性。郭沫若对国家科技战略有清晰的认识,“一个向高层突破,另一个是向全面铺开。向高层突破是向未知的领域突进,揭破自然界更深的秘密,掌握还在隐藏着的物质和规律,找到钥匙来向自然界的最秘密的宝库中取宝。向全面铺开是把新科学技术的成果加以综合创造,投入生产,投入国防建设,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以保卫祖国的安全”。他要求中国科大的学生要努力成为国家的科技尖兵,“不仅要创建校园,而且还要创建校风,将来还要创建学派”,更要为发展中国的科技事业和国家建设服务。

为了实现这一办学目标,郭沫若校长在中国科大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使得学校甫一创建就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乃至建校第二年就成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十六所高校之一。首先在系科专业设置上,中国科大创校设立的13个系、41个专业都是当时国内较少或尚未设置的系科专业,如原子核物理与原子核工程、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等。由于师资问题,这些系科专业的开设在一般学校比较困难,中国科大有中科院母体的支持相对易于实现。在系科专业设置上,中国科大还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从前述系科专业的名称上也能看出这一点,这是对当时国内高校“理工分家”模式的一次纠偏。

其次,在办学方针上,中国科大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中科院举全院之力,帮助中国科大建校发展,中科院下属研究所帮助学校建设相关系科专业,研究所所长兼任系主任,许多著名科学家到校讲课并开展合作研究。建校初期,中国科学院每年到校讲课的科研人员达300多人,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亲自登台授课。中国科大学制五年,本科生前期在学校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后一至两年到相关研究所参加科研工作,在科研人员的直接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这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一些前沿科学与技术,得到初步的科研训练,建立自己的科学研究基础。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既沟通了教学和研究的联系,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水平。

再次,在课业设置上,中国科大非常重视基础课的教学。郭沫若提倡“搞尖端科学必须有深厚的基础,没有深厚的基础,向高层突破的尖端是建立不起来的”,“要搞好尖端科学,基础科学如数学、化学、物理、力学等是不能不重视的”。他将尖端科学的基础分为思想基础、科学基础和语文基础,尤其强调思想基础和科学基础的齐头并进,“我们既不容许忽略思想工作,也必须提倡认真读书。就是我们要‘勤奋学习、红专并进’,两条腿走路”。中国科大对数理化基础课的重视究竟到什么程度呢?第一,设置专门机构,成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教学组,分别由著名科学家华罗庚、施汝为、柳大刚担任组长,统一布置全校的基础课教学工作。第二,基础课的课程设置具有重、紧、深的特点。以1959级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系为例,除去劳动和共产主义教育课以外,学生每周还有28节课,其中数理化课程19节,高达三分之二。同时学校还要求学生的基础课程要学深学透。第三,学校为基础课配备强大的师资力量,学部委员华罗庚、关肇直、吴文俊等负责高等数学课程的讲授;学部委员吴有训、严济慈、马大猷等讲授普通物理课程;学部委员王葆仁、梁树权等讲授普通化学课程。这些举措开启了中国科大院士、教授给本科生上基础课的优良传统,保证了中国科大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一直在国内名列前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中国科大选择加强基础课教学、培养尖端科技人才的育人路径相当成功。时至今日,“文革”前入学的中国科大毕业生中已经有38人当选两院院士,同期毕业生当选比例位居全国高校之首,还有20多人成为科技将军,尖端人才大批涌现证明了中国科大重视基础课教学的培养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四、要有自己的人文精神

中国科大创建之初定位为理工科大学,校内没有设置人文社科类系科专业,校园的人文氛围不如一般综合性大学浓厚。所以,郭沫若校长的治校理政在聚焦科学技术主线的同时,十分注意营造校园的人文氛围,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他希望中国科大的莘莘学子成为科学技术专家的同时也学习一点文学艺术,形成科学和艺术的融合,在文学艺术中找到科学技术创造的灵感。

首先,他提倡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精神,要仔细、耐心地分析、观察、了解和研究客观的事物,这样就掌握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他认为科学技术最看重实事求是,但也必须有大胆创造的共产主义风格,才能有高度的新的发明、发现,只有掌握了客观规律,才会增加我们的勇气,培养我们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其次,他鼓励同学们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科技工作者。“三纲五化”中的第五化即“技能多面化”,郭沫若希望“我校的同学们,人人成为多面手,我们不仅要掌握尖端,而且要有深厚的基础,广博的知识,丰富多彩的技能”,“我们搞尖端科学技术的人尤其应该懂些文学艺术和各种体育活动。在红透专深的保障之下,同学们不妨同时成为诗人、画家、音乐家、戏剧演员、运动员或者其他”,“我们的同学只要不荒废专业,尽可以在文化艺术等方面发挥自己的兴趣。我们的学校应该有适当的文娱活动和弦歌之声”。他认为中国科大的学生虽然是学科学的,但应该重视语文基础,包括中文和外文,因为科学工作者想要把自己的学识传播给别人,就必须能说会写。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郭沫若亲自参与推动中国科大的校园文化建设,树立学校的人文精神。郭沫若亲自起草了校歌歌词,树立了“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的校风,为《人民画报》撰写中国科大介绍,为校刊副刊栏目题词,给喜欢写作的同学们审阅作品,还推荐一些确有专长的同学转学到音乐学院、艺术学院读书;他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文娱活动,看话剧、跳交际舞、赠送演出票,朗诵自己的诗作;他时刻关心同学们的生活,捐赠稿费帮助困难师生,陪留校同学吃团年饭并发给压岁钱,购买放映机送给学校等等。中国科大的校园里很快就有了“弦歌之声”,学校成立了乐队和许多文娱体育小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同学们在繁重的课业之余能够得到精神层面的调节和成长。在郭沫若的引导和扶持下,中国科大科教报国、民主科学、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人文精神逐步形成了。

五、结 语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经典名言。当大师和大学校长这两重身份在郭沫若身上融为一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就迸发出了更多的思想火花。郭沫若任职校长期间,由于是兼职而无法充分行使职责,但他统筹大局,尽己所能,为中国科大的早期发展指明了方向,树立起良好的校风校貌和文化传统。他的办学治校实践中蕴含着的高等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科大几代人,至今还推动着中国科大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阔步前进。

猜你喜欢
郭沫若中科院办学
印象·郭沫若纪念馆
14位女科学家获首届中科院三八红旗手称号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红孩儿扮演者已成中科院博士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