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审题习惯

2019-11-12 21:27高彬
报刊精萃 2019年3期
关键词:读题圆柱体圆锥

高彬

四川省宜宾市江北实验小学校 四川 宜宾 644000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辈子用不尽。”这说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一些同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够细心,没有做到认真审题,自己能够正确解答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由于粗心导致错误。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学生养成良好审题习惯才能真正提高解题能力,为学好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审题习惯呢?请读以下分享交流:审题不仅是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还是正确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对学生数学科的发展及相关问题的解决大有帮助,培养孩子们仔细审题的习惯势在必行。结合自身教学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审题习惯。

一、养成静心读题的习惯

学生读题必须认真、仔细、不分心。教师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过目、过口、过心,达到手眼合一。教师应对学生加强读题的指导,教会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要求学生在读题时,把句子读连贯、读完整,努力读出问题的情境,可采用抽学生自己读、分组读、全班集体读等形式读题不少于三遍,在读题过程中理解题意,弄清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不会解决问题,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不知所求,不知怎样求。学生一旦了解题意,其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策略将会浮出水面。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理解、弄清了题意就等于完成了任务的一半。有的学生看到题目心里发慌立即作答,出现的错误有:1.没有弄清题意,随意作答。2.审题时漏看、错看题目中条件和所求问题。3.找不到题中隐含条件等等。这些都是使学生“解题无从下手”、“解答出错”的主要原因。例如:圆柱的体积计算问题,一个高为10 厘米的圆柱体,如果它的高增加2 厘米,那么它的表面积就增加125.6 平方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生1 是这样算的:125.6÷2=62.8(平方厘米),62.8×10=628(立方厘米),该生错误的原因是:把125.6÷2=62.8(平方厘米)看作圆柱体的底面积了。生2 是这样算的:125.6÷2=62.8(平方厘米),62.8÷3.14=20(厘米),3.14×20×20×10=12560(立方厘米),该生错误的原因是:明白了增加的表面积除以上升高度算出的是圆柱的底面周长,但是混淆了圆的周长除以π 算的是圆的直径,而不是半径。此题的正确解答思路是:增加的表面积除以增加的高度求出圆柱的底面周长,再用圆的周长除以2π 求出圆的半径,最后用半径的平方乘π 乘圆柱体的高,求出这个圆柱体的体积。

二、养成手脑并用的习惯

基于学生认知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等因素,学生的智力和理解能力均处于发展时期。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对于题目的文字或题图中隐含的条件等都不能正确理解,给问题解决造成障碍,让学生感到茫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读题目时画出重点、作上记号,标识出其中的一些重点词、字、句,有助于自身对题意的理解,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老师应该提醒学生不管什么题,拿到手后,不急于做,须先查看、不断地读题,允许学生在题目上采用圈、点、画的方法理解题意,用心思考,运用综合法、分析法、假设法、例举法等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行程问题,一辆客车与一辆货车同时从A、B 两地相向而行,已知客车每时行85 千米,货车每时行65 千米,经过一些时间后两车在距中点30 千米处相遇。请问A、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生1 是这样算的:85+65=150(千米),该生不知接下来该怎么算。生2 是这样算的:85-65=20(千米),30÷20=1.5(千米),(85+65)×1.5=225(千米)该生错误的原因是:把距中点30 千米想成了两车相遇时的相差路程。此题的正确解答思路是:运用线段分析图,先画出一条线段,找中点,标相遇点,再在线段图上找客车与货车相遇时行驶的同样多路程,会发现相遇时客车比货车多行驶了2 个30 千米,即相差路程是60 千米。接下来用数量关系式:相差路程÷相差速度=相遇时间(共同行驶时间),最后用数量关系式:相遇时间×速度和=路程求出题目中要求的数学问题。

三、养成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

文字的阅读理解是进行数学运算的前提条件,解题的正确与否就取决于审题的准确性,学生没有理解问题就进行解答是最糟糕的!匈牙利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对你所不理解的问题做出答复是愚蠢的,为你所不希望的目标工作是悲哀的”。

对学生进行文字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形成良好审题习惯的前提,小学阶段的阅读理解能力应该从低年级学生开始,如低年级数学可以要求师范读、全班齐读题目等方式,结合具体的情境展示,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数学信息、分析数学信息,提高对文字阅读的理解能力。如一年级下册内容:两个小组一共有13 人,一个小组有6 人,另一个小组有几人?教师先让同学们看情境图后全班齐读题目,接着个别读,明确要求读题时不能漏字、不读断句、不读错字。然后让同学们找出重要的词句、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关系解答问题。低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悉心引导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为他们将来的独立准确审题打好了基础。再如六年级上册内容: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6,如果再修600 米,这时已修的与未修的比是5:7。这条路全长多少米?生1 是这样算的:5/7-1/6=23/42,

600÷23/42=25200/23(米),该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错了的。生2 是这样算的:统一单位“1”,如果再修600 米,这时已修的占总长度的5/12,可用:5/12-1/6=1/4,再用:对应数量÷对应分率=单位“1”,即600÷1/4=2400(米)。该生在不断的读题、审题过程中,找到了清晰的解题思路,老师为他点赞!

四、养成主动设疑,大胆联想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因粗心或不重视审题的重要作用而导致的解答错误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在给学生进行指导时通常是苦口婆心地要求一定要仔细阅读题目、认真做题等等,但这样的教育效果并明显,相同的问题或类似的问题还是不断的出现,这令教师头痛、心痛。华盛顿一所大学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要让学生明白审题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故意创设一个审题的陷阱,让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经历挫折,加强对审题重要性的理解。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重要”,适当的挫折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意志,更能激发他们对审题的觉悟。如:把底面半径是3 厘米,高是2 厘米的圆柱体钢件熔铸成一个底面积是31.4 平方厘米的圆锥形零件。这个圆锥形零件的高是多少厘米?多数学生明白此类问题属于体积不变,会先算圆柱体的体积:3×3×3.14×2=56.52(立方厘米),再算圆锥的高:56.52÷31.4=1.8(厘米),该生也许知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不一样,但还是把圆锥的高计算错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即圆锥的体积=圆锥的底面积×圆锥的高÷3,遗憾的是他们不擅长公式的变通,圆锥的高=圆锥的体积×3÷底面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道出了儿童教育的真谛:“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以良好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儿童教育最核心的任务。小学生很容易养成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能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教师应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和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促进学生把“看、读、思、练”相结合,教会学生读中想、想中悟、分析数量关系、弄清算理,形成自己的解题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读题圆柱体圆锥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的读题能力和读题习惯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倾斜放置圆柱体入水流体动力特性实验研究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读题能力和读题习惯
坡角多大,圆柱体在水平面滚得最远
找出圆柱体
圆锥计算题,“展开”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