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湖四海学人聚 和敬和顺和亲情
——第五届云南省音乐、舞蹈评论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9-11-13 10:57申波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9年2期
关键词:师范学院云南学术

申波

一、秋日彝州 嘉宾云集

金秋十月,意味着收获的时节。为进一步拓展学术视野、增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凝聚力,推动云南音乐、舞蹈学科理论水平的提升,由云南省音乐家协会和云南省舞蹈家协会联合主办、楚雄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和楚雄州文化馆非遗中心承办、云南省音乐评论学会协办的2018云南省第五届音乐舞蹈评论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的金秋时节,在楚雄师范学院会议中心拉开了帷幕。会议有来自云南全省各高校以及全国各地50余个教学机构和文化单位音乐、舞蹈界同仁的参与,更有来自包括泰国、俄罗斯、爱尔兰的博士生以及云南相关高校的博士生、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参与。

作为到会的特邀嘉宾,有来自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音乐学院的院长、博士生导师潘亚·隆古朗教授,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储塔西里·佑德威斯德教授,厦门大学音乐学教授、吞武里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珉博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吞武里大学音乐学院对赴昆明参加此次学术会议予以了高度重视,不但博士生导师全体出席,更以团队出访的方式带来了三位在读博士生参加会议并各自带来了研究成果予以分享。应邀出席会议的嘉宾还有: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何晓兵教授、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安徽亳州学院特聘教授徐小明先生,以及省内艺术学界知名学者吴学源、张兴荣、石裕祖、曾金华、殷海涛等。

10月19日,受北方冷气流的影响,已经霜冻多日的云岭高原开始回暖,在清晨和煦阳光的映照下,简洁的开幕式在楚雄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李永云院长的主持下依序进行:楚雄师范学院校长罗明东教授代表楚雄师范学院致开幕辞,罗校长指出:金秋十月,注定是收获的季节,这种规格高、大规模的音乐舞蹈学术研讨会在楚雄师范学院举办还是第一次,而这种五湖四海的学术聚会,既可以展示楚雄彝州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也可以将楚雄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特色化办学的成果向各位嘉宾予以展示。罗校长接着指出:他参加过许多会议,但他通过浏览本次会议丰富多彩的议程安排和探讨内容,觉得这是一个务实的会议、其会风值得提倡。王珉教授代表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音乐学院师生团队致辞,王珉教授指出:中泰两国的文化交流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特别是作为“一带一路”的前沿,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泰国的传统文化具有许多相通之处,作为来自泰国的音乐学家,相信通过本次会议的交流,一定能够与中国同行在文化上、情感上获得更多的共鸣,为云南音乐舞蹈界与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音乐学院之间,开展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非遗研究与保护专家殷海涛研究员代表云南省音乐家协会向大会的举办表示了祝贺,并就楚雄州民族艺术的传承状况向与会嘉宾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作为会议的主要策划者、云南省音乐评论学会会长、云南艺术学院申波教授就会议筹备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会议共计收到来自泰国、俄罗斯、江苏、重庆、安徽、江西、贵州、四川等省内外及国外五十余个机构学者提交的130余篇论文,经组委会安排,最终有120余位专家与学者出席会议,更为可喜的是,会议还吸引了全省各高校越来越多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乃至本科生的参加,这象征着音乐、舞蹈学术事业扬帆起航、后继有人的新景象,同时也体现出作为一块学术品牌,每两年举办一届的云南省音乐、舞蹈学术年会,以其务实的会风、人文的气息在业内所具有的影响力与吸引力。

二、茶马听歌 古道探乐

作为一种品质追求,本届年会依托国家政策导向,将音乐、舞蹈学科与传统礼乐文化的价值功能相联系,特地将主题词设定为:和敬、和顺、和亲—“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歌舞乐,这一思路源于《礼记注疏·卷三十九》中关于礼乐社会功能价值的讨论,体现出本届年会关注学科社会功能表达、贴近社会生活的学术定位与价值取向。本次学术会议共分为两个主会场和三个分会场开展学术交流。为了鼓励青年一代的学术提升、提携学术新秀的成长,本届研讨会特别设置了研究生学术专场,在紧凑的时间安排中,老中青三代学人分别围绕组委会拟定的以下选题进行交流:中国艺术精神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学术担当、云南民族歌舞乐与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关系研究、跨界民族歌舞乐与实现“人心相通”关系研究、民族歌舞乐素材与当代艺术创作关系研究、楚雄州民族歌舞乐对舞台创作的影响极其传播研究、本土歌舞乐进课堂实践与教学改革研究、村寨歌舞乐展演个案研究、“非遗”背景下的歌舞乐个案研究、音乐家、“非遗”传承人个案研究、歌舞乐作品个案评论研究等共计十大研究内容开展交流。从上述选题可以发现,本次会议内容的选题安排,较之往届学术年会,更体现出学术智慧的前沿性与整体构思,这意味着本届学术年会所探讨的话题,将抵达一个更高的思辨层次。

第一主会场:由云南艺术学院教授曾金华担任学术主持。

首先由来自泰国的潘亚·隆古朗教授做主题报告。作为在美国获得民族音乐学博士学位、对泰国传统音乐具有全面考察与研究经历的泰斗级人物,其发言题目是《泰国音乐的同一性与独特性》,通过潘亚教授的介绍,与会人员进一步开阔了眼界,特别是通过泰国潘亚教授展示的丰富视频,对与我国傣族具有相近文化传统友邻国家独特音乐现象的结构特征与律制构成,与会者有了更多的了解,特别是对其独特律制创造的讲解和功能介绍,使我们在差异性比较中,构成了对异文化创造的一种尊重,这进一步说明,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在不同人文生态背景下呈现的一种符号标识,是一方水土中人们智慧表达的结晶,作为一种精神创造,音乐的存在只有主观的喜欢与不喜欢,其价值是不能用统一的尺码进行评价的。同样,储塔西里·佑德威斯德教授以《在泰国乌泰他尼府塔佛村民间戏剧中所反映的泰国人生活现象》为题,为我们呈现了泰国民间艺术生活别样的风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艺术对于泰国人的当下生活,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存在方式乃至呼吸方式,而这样的景观,对于我们在如何处理物质的高速发展与传统保留的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可以参考的个案。作为学术点评人,来自云南民族艺术研究院的吴学源研究员,以严谨的学术立场,对两位嘉宾的发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特别对于文化历史逻辑关系的梳理,提出了自己的判断立场。

第二主会场:为了结合学术指南的选题,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何晓兵教授率先作了题为《民族歌舞乐与“示范区”建设之关系思考》的主题发言。

何教授以丰富的案例指出,作为一种生存方式,民族的歌舞乐是各民族完成身份认同、增强心理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是地方或群体内部知识获得有效传承的有效途径。在何教授看来,如若各民族千百年活态传承、具有民族标识性的歌舞乐一旦消失,那么山寨的节日、传统的仪式就会失去情感的依托,而一个失去价值依托的社会和缺少精神存放方式的民族,是难以完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这一目标的。厦门大学王珉教授用全英文写作的《从音乐文化多视角论南音的起源和音乐结构》,其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对久居云南的同仁或许比较陌生,但其研究的方法与思路,却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特别是王教授具有国际背景的学术视野,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学术点评,来自云南艺术学院的张兴荣教授就文化认同这一概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以自身田野的体验,畅谈了各民族歌舞与民众日常生活的关系,在张教授看来,如何以平常的心态护养并尊重文化的创造,以人类学、民族学价值中立的立场保持学者的态度,这是包括文化持有者在内的所有文化工作者都必须关注的话题。

主会场演讲结束,精彩纷呈的三个分会场又各自开始了激情飞扬的发言与交流:第一分会场上,来自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叶笛副教授就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成的《区域文化软实力视域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现代化抉择》进行了宣讲,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傅海燕研究员宣读了《云南巍山彝族“打歌”美在哪里》,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徐梅教授宣读了《立足本土、打造特色教学体系:继承传统,推动民族舞蹈发展》,楚雄师范学院李华东副教授宣读了《非遗视域下楚雄地区彝族民间音乐的传习实践思路》,昭通学院刘荔副教授宣读了《传统民间舞蹈当代走向下的生成模式》等。来自不同地域的学者们,通过不同的视角,都展示了各自的研究心得。这一板块分别由来自云南民族艺术研究院的何婷婷助理研究员、曲靖师范学院的刘婉灵副教授担任学术主持,由来自曲靖师范学院的任秀蕾教授、贵州六盘水师范学院的苏士奇副教授分别担任学术点评。第二分会场上,云南民族大学的孙明跃教授就其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成的《明清小曲在云南民俗中的流变》进行了宣读、云南民族艺术研究院杨英就其依托文化部专项研究项目完成的《文化重建与历史记忆:“非遗”语境中傈僳民歌传承人的当下观察》进行了宣读、文山学院吕国敏就《壮族民歌传承中“歌仙崇拜”与歌者演唱学理分析》的学术成果进行了宣读。作为上述具有代表性的论题,可以看到,各位学者都立足田野观察与实践心得,运用综合的学术方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文本归纳与学理描述,展示了学科发展的新景象。本场学术主持分别由来自曲靖师范学院的任红军副教授、陈郁副教授担任学术主持,由来自云南艺术学院的张岚副教授和南京艺术学院的叶笛副教授分别担纲学术点评。

作为一种学术平台的搭建,研究生专场是本届学术年会的一种开创。在19日下午研究生专场的发言中,来自楚雄师范学院的副教授倪静和来自文山学院的白云武副教授分别担任了学术主持,由来自昆明学院的何马玉涓和来自云南大学的邱健博士分别担任学术点评。特别是来自留学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的在读博士生张倩,她以“他者”的立场,宣读了《人与神的相遇之地:以朗普莱蒂特,帕伊洛音乐基金会校“外枯”仪式为例》,为在场的人们介绍了泰国青少年拜师学艺的仪式过程,也让人们进一步理解泰国民众对于传统的遵从与坚守,同样,来自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和舞蹈学院的研究生,也分别汇报了她们在导师带领下开展的学术研究或对导师的作品进行研究的成果。针对个别学术新人的现场表现,同样经历过硕博学习经历的何马玉涓副教授指出:多数师弟师妹从文本的描述到现场的发言尚显稚嫩,这一方面囿于感性体验的欠缺、也反映出理性学术功底的不足,但作为一种难得的学术经历,这样的磨砺是有价值的,相信随着经历的丰富与积累,在导师的指导下,各位师弟师妹一定会不断提高、学有所成。

为了展现会议承办方立足本土音乐资源开展教学的成果,也展示彝州独具特色的音乐歌舞积淀,会务组特别为本次会议安排了两场音乐歌舞演出,一场由音乐学院师生举办的专场汇报音乐会,另一场为楚雄地区彝族“非遗”传统歌舞乐的集中展演。无论是音乐学院体现集体教学成果的学生管乐合奏、学生多声部合唱,还是彰显教师舞台展演实力的器乐独奏或女声独唱,音乐会的整体构思与表演水平,都得到了与会代表们的认可,同样,作为“非遗”展演专场,无论是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古歌“梅葛”还是器乐类的展演,向来宾都展示了散金碎银般铺撒在小凉山的民族艺术之花,彰显了一方民众生态的文化创造。

一天的学术交流在紧张有序的安排中度过。来自五湖四海的同行在相互交流学术心得、悉心观摩文艺展演的同时,既有老同学、老朋友相见的喜悦、也有新朋友互加微信后的期待,老中青三代同行以学术聚会为平台,达到了沟通信息、增进友谊的目的。

三、风生水起 谈乐论舞

我们知道,由于种种原因,云南艺术学领域举办大规模的学术聚会尚不多见,即使偶有活动,也多由外来的专家担任主角,多数省内的同行却只能做会议的“旁观者”,这样的状况,似乎只是为了证实“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一逻辑。基于这一反差,组委会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让每一位参会者都做会议的“参与者”,以此为同行提供一个学术自我认同的文化空间、使其通过文化时间的历练而得以提高。因此,但凡论文的提交者,都安排了与同行们进行交流发言的机会。

10月20日上午,各分会场发言继续进行。第一分会场分别由来自曲靖师范学院的金奉教授和来自云南民族艺术研究院的傅海燕研究员担任学术主持,学术点评由来自云南艺术学院的王凤莉副教授与来自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的特聘教授王珉先生担任。来自云南艺术学院的石裕祖教授宣读了《“非遗”背景下的傣族孔雀舞个案研究: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孔雀舞为个案》的学术成果;云南艺术学院的曾金华教授以《在不断的探索中开启“非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以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民族舞蹈传承专业办学路径为个案》为题,介绍了他的学术思路与教学心得;丽江师专的赵伟以《都市文化语境中民族艺术的复兴与再造:基于昆明格桑舞队的田野考察》为题,分享了他从事都市艺术人类学考察的成果;贵州民族大学的徐小明教授宣读了《从贵州民间鼓吹乐与“苗疆走廊”的关系看贵州文化的主体性认同》;贵州六盘水师范学院的苏世奇以田野的视角向与会者呈现了《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生态重构:以六盘水钟山区新华村为例》的学术成果。可以说,在这一个单元的发言中,充分体现出老中青三代学人不同学科背景所激发的观察立场与学术思考。作为具有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王珉教授看来,开展民族艺术的研究,首先离不开田野、更需要方法的指导,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现实背景下,“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他为学者们身体力行的努力而感动。

第二分会场由来自文山学院的吕国敏副教授和来自江西赣南师范大学的刘斌副教授分别担任学术主持,学术点评由来自云南民族大学的孙明跃教授和来自云南艺术学院的徐梅副教授担任。曲靖师范学院任红军副教授依托其学院创作并排演的民族歌剧《涛声依旧》为个案,宣读了《民族歌剧〈涛声依旧〉的叙事策略》;来自楚雄师范学院的倪静副教授依托教学体验宣读了《楚雄方言在咕嗻调中的体现》,她的论文宣讲不期然对本文下面的叙事构成了有效的旁证;作为承办方的主要领导、楚雄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李永云副院长,在百忙中率先垂范,他提交了《谈高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其价值取向与操作范式,或许我们已经从10月19日晚上的汇报专场音乐会和他们正在悉心建设的彝族民间音乐舞蹈传习中心,看到李永云老师所率团队从理论到实践的开拓性工作。

研究生专场由来自云南民族大学的裘亚萍副教授和来自云南艺术学院的刘晖副教授担任学术主持,来自贵州民族大学的徐小明教授和来自云南艺术学院的师向宁教授分别担任了上半场和下半场的学术点评。本场发言的青年学者有来自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音乐学院的在读博士盛川芮吉,她的研究成果是《“志在四方”共同坚守和努力下的力量:以泰国音乐大师潘亚,隆古朗院长带领下的教学团队为个案》,介绍了潘亚教授从西方社会回到泰国开展传统音乐研究与从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情况;来自云南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赵海潮以她田野的考察,宣读了《镇雄县小米多村彝族丧葬仪式舞蹈田野考察》的学术成果;来自云南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宋雨倩则以口述史的立场,宣读了《云岭民族音乐的守望者:吴学源研究员口述访谈》;来自莫斯科大学艺术系的李建福,以他作为中国政府公派留学莫斯科大学攻读博士的经历,以《我在俄罗斯学习民族音乐的简要汇报》的学习心得为题,向与会的师弟师妹们介绍了俄罗斯学派开展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方法与观念,同时简要介绍了他的留学经历。有意思的是,在会议筹备期间,李建福还是以博士生的身份报名参加会议,但在实际会议发言时,他却已经过华丽转身,以莫斯科大学艺术系青年教师的身份出现在发言席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一个如何通过学术实现人生追求、彰显社会理想的励志典型,李建富的成长经历也成为与会师弟师妹们学习的榜样。

逝者如斯乎,子在川上曰。三个半天充实而丰富的交流时光转瞬即逝。10月20日14时,按照大会的预定安排,会议在云南省音乐评论学会秘书长、云南艺术学院师向宁教授的主持下进入闭幕式环节。

四、清荷临风 同道论道

根据云南省音乐评论学会办会的一贯传统,本届年会会务组安排了曲靖师范学院的任秀蕾教授、云南艺术学院的罗宇佳教授、云南大学的邱健博士分别就各分会场的发言与讨论情况进行了学术总结。针对各分会场论文的内容以及现场发言情况,三位具有博士学术背景的学者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不约而同提出了一个带有共性的话题:首先,如何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以不同学科的方法去解剖现象背后隐藏的风景、以人文关怀的视角树立“问题意识”,使之从材料层面上升为理论模式、再构成意义表达,进一步讲,如何通过文本的书写,将研究对象通过感性描述,实现理论归纳、再抵达学术创新;其次,如何关注音乐本体在社会、文化以及人的情感表达中的作用和影响这是必须引起重视的,回避对音乐本体规律的归纳,文本对音乐意义的阐释就会流于贫乏,因此,如何形成业内、业外学术方法的系统养成,仍是同仁需要不断修炼的主要内容;再次,论文宣讲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把论题的核心要旨予以提炼并进行陈述,做到过滤修辞、呈现精华,这是需要通过不断的积累与实践才能获得的,从这个立场来看,三位中青年学者,既是本届学术年会的点评人、更是伴随这一学术品牌一路走来不断成长的见证者。

作为闭幕式的主持人,师向宁教授感慨地谈到,从2009年纪念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而举办的首届云南省高等音乐教育“六十年回顾与展望”音乐学术研讨会到本届研讨会的举办,十年光阴、征程荏苒,五届学术年会之所以能够得以持续开展,这既表明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更与广大同仁的积极参与有关、但更源于云南省文联、云南省音乐家协会和云南省舞蹈家协会领导的鼎力支持,特别是陈勇主席、罗章斌秘书长、殷海涛和郭亚飞副主席一以贯之的支持,才使这一活动已培育成一块独具影响的学术品牌,这不仅可以从越来越多省外学者的加盟看到学会的影响,更有越来越多国外同行的参与而看到其影响力。

的确,每一届年会的举办,职事繁忙的陈勇主席与罗章斌秘书长都会出现在会议现场并对如何办好会议进行工作指导。同样,在本届年会的闭幕式上,陈勇主席代表云南省音乐家协会再一次做了讲话并对音乐评论学会开展的工作予以充分的肯定。其后,罗章斌秘书长就本届年会论文的评审情况进行了简短的介绍:罗秘书长认为,学术的研究,过程远远大于结果,人生的意义就在过程中体现出精彩、彰显出价值,能获奖,固然是好事,如若没有获奖,相信在会议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新的信息、结交了新的朋友,为新的研究目标奠定了起跑的基础,这就是过程带来的收获。

热烈的颁奖仪式结束后,云南省音乐评论学会会长申波教授热情洋溢地致以闭幕词:他首先感谢云南省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对音乐评论学会工作一贯的支持,对承办本届学术年会的楚雄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领导和会务团队表示感谢,同时对长期支持和参与会议的老专家、老教授吴学源、张兴荣、石裕祖、曾金华以及省外专家王珉、何晓兵、徐小明等教授表示感谢。在申波会长看来,这种感谢绝不是一种谦辞,而是出于一种真正的感动,感动于会议期间,所有的老专家们始终以一个普通代表的身份不但参与会议的全过程,有的教授还认真地对每一位发言者的论题写下了学习笔记、在论文集上留下了许多的批注。因此,申波会长再次重复了他在以往几届学术年会闭幕式上说过的话以告诫年轻一辈:“坐功”是完成学术修炼、生命煎熬的基本功,因此,专家都是“熬”出来的。申波会长进一步指出,本次会议的内容安排既丰富多彩、更张弛有序,白天有学术展示、夜晚有歌舞展演,体现出会议承办方工作的效率和策划的用心。最为可喜的是,各主会场和分会场讨论热烈,互动感强,无论从学科范式到治学理念的表达,从中都可以看到团队具有学术增值的广阔空间;学术点评更具有语境的表达,个人文化气质的养成折射出学会骨干成员方法论的积累由此而使所扮演角色达成的心理自信,由此可以看到,对不同学科方法的兼容并包,已逐渐成为我们这个团队的自觉行为。从提交的论文质量来看,许多论题有新意、有突破,这或许与参会成员学历层次、职称层次越来越高具有紧密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为云南音乐、舞蹈学科整体人文素养的提升或许能够形成一种通向未来的途径和机制。与之相一致,从教师组论文一等奖获得者的情况来看,青年学者脱颖而出,这既反映出论文评审规则的公允,也彰显出“年会”这个学术平台搭建的重要意义、表明“和敬、和顺、和亲”这一会议主题词始终成为一种学术底色,首先就在本次会议的进程中得以贯穿与落实,达到了举办会议的预期目标。

会议即将结束,但思考的步履不会停歇,在申波教授看来,文字的作用,就在于书写者如何将敏锐的眼光投注于身边的沃土、摘取生活的精彩并根据内心的判断,去伪存真、构建语境并最终形成历史。因此,作为会长,申波教授希望各位与会者在未来学术生活感性与理性互动的思考中,获得新的突破、取得更多的成绩,他接着宣布:第五届“云南省音乐、舞蹈评论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2020年,云南师范大学再聚首。

猜你喜欢
师范学院云南学术
云南图片库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AnalysisoftheDifferencesbetweenwrittenandspokenEnglish
Study of difficulty of Mandarin Chinese speakers in producing English
Current Situation of Counselling Service Availablefor University Students
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学生作品选登
2015年9月云南节庆一览
「云南山娃」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