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祖认宗闹大年

2019-11-13 19:35李天永彝族
金沙江文艺 2019年4期
关键词:灯会白族雨露

李天永 (彝族)

“不知土主是何神,雨露村头岁祀新;笑煞痴狂众男女,会场百戏沸如尘”。这是清朝著名军旅作家黄大琮描写雨露白族灯会盛况的一首诗,灯会就是表演云南地方戏 “花灯”的节日、文艺活动日。

南华县雨露白族乡有个民间节日,那就是久负盛名的雨露白族正月灯会。雨露白族正月灯会又名 “土主诞辰庆典传统灯会”。相传正月初八是当地白族同胞信奉的土主诞辰纪念日,有考证认为雨露村土主诞生于元朝初年,即1271年。光绪 《镇南州志略》记载: “土主会,每年正月初八,南界雨露村建土主会,杂陈百戏,商货云集,士女往观。”在土主诞辰庆典中,形成了罗文、果乐、力戈和雨露4个灯班,而且延续七百多年的历史,成为当地白族传统民俗传承的重要部分。有史料记载,土主庙会盛况一直延续到1965年,那时的罗文、果乐、力戈和雨露4个灯班,每年都在庙会上舞狮子、耍大刀和表演棍棒,演唱白族传统古装灯戏。原来雨露地区有五丛,每丛都有一个灯班,共五灯班。现只有四个灯班。剧目有 《封猴挂印》《耍棒锤》 《团场小调》 《划船表演》《玩贝壳表演》 《白族武艺兵器表演》《拐干妹》 《打梆》 《接四姐妹》 《三访亲》 (又名 《丁浪浪》) 《一大一小》(又名 《刘剑》) 《卖货郎》 《毛总把》(又名 《姊妹花鼓》) 《张浪子摘豆》《开店》 (又名 《瞎子闹店》) 《花鼓》(又名 《夫妻花鼓》) 《赌钱》 (又名《大理白》) 《竹林捡子》 《哑巴和尚》《小凤挨磨》 《下京赶课》 《酒流》 (又名 《开店老板》) 《补瓷缸》 《西游记》《群狮闹新春》 《舞狮》等剧目近30个,伴奏乐器有锣鼓、二胡、三弦等。雨露的 “灯会”阵容中,没有女人参加,戏里的女角都由男人装扮,用假嗓说唱。一方面反映出旧社会对女子地位的歧视;另一方面是对白族本主庙本主神的敬仰。也许是缺乏记录曲谱的人才和传统,也许与白族有语言无文字一样,其演唱剧目和内容,多只有口耳相传的腔调和临场排演创作的唱词。

雨露白族正月灯会承载着雨露历史文化和白族文化,属于中华祭祀歌舞戏曲文化。旧时在沙桥、藏当都有流传,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雨露白族正月灯会逐步赋予了祭祀文化、礼仪文化、孝道文化、歌舞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等内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雨露白族正月灯会反映了一个时代和一个地区人民的文化特征。随着 “推陈出新”方针的贯彻,礼俗渐改,传统剧目在保持传统基础上,亦对部分情节、唱词、对白做取舍充实。雨露白族正月灯会把白族文化与各民族间的文化大融合,对促进民族和睦,传承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雨露白族正月灯会实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南华县雨露白族乡地处南华县东南部,东接楚雄市紫溪镇,南连楚雄市新村镇,西与龙川镇毗邻,西南与楚雄市中山镇、大过口乡接壤,北与龙川镇交界,是楚雄彝族自治州4个民族乡中唯一的白族乡。作为一个典型的民族聚居乡,各民族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积累和创造了优美动听的白族调、深刻含蓄的民间叙事调、节庆日观灯会、彝族跳脚舞等丰富多彩、风情浓郁的民族特色文化,境内还有被列入县保护名录的向天坟、赵家石桥、果乐杨家祠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年南华,天地氤氲,文化灿烂。外来文化与当地世居民族文化互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云南高原 “红土文化”。南华在旧时有三大灯班。但现今原有的沙桥灯班、藏当灯班已不复存在,唯有雨露白族正月灯会还在发扬光大。

灯班有独特活动程式及礼俗,原始宗教及古典色彩甚浓。各村均于每年正月初二这一日 “引灯”,又名 “接灯神”。届时,会首聚灯众于庙,沐浴斋戒,设案焚香膜拜 “祭狮”,磋商筹办。正月初八庙会期间,各灯班按陈规,鸣炮8响后,杂耍领先 (舞刀、枪棍等),狮子继后,在高擎书有 “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等字样之 “升斗灯” “宫灯”前导下,在鼓乐中边唱边舞,鱼贯进入会场——雨露村大庙。在万头攒动人群中,各灯班择地分场,灯舞交错,昼夜表演,意为 “为土主祝寿”。其盛况为县境庙会之冠。初九起,于村户巡演,正月十二日烧灯收场。活动期间,须将三十个传统剧目上演无遗。民国末期,引入省外民间歌舞——采莲船、鹬蚌舞,但各灯班严禁妇女参演。随着时间的推移,妇女渐可参加,但为旧规所限,仍不允作演员登场,只能经主事者应允,沐浴净身后,方可担任场务、化妆、执灯等差使。1949年后,随反封建斗争之深入及 “推陈出新”方针的贯彻,礼俗渐改,传统剧目在保持原框架基础上,亦对部分情节、唱词、对白作了不少改进,但仍不引进外来剧目。如灯班表演的节目 《封猴卦印》中两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小猴是吉祥的小精灵,小猴子在正月初八会上可以任意拿吃商人的东西,商人很高兴,在表演时可以动作非常随意地来拜土主,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耍棒锤》中以生旦祭拜土主神位的庄严仪式来开场,通过不同方位耍棒锤,引旦分别同生旦先后以不同的方位表演,生旦耍棒锤,引旦扇扇子,甩手绢。就在这样默契地同台表演中拉开演唱的序幕。 《团场小调》是灯班表演的前奏,《封猴卦印》和 《耍棒锤》是灯班中的开场节目,后就是固定的打岔。引灯人领着上述两个节目中的猴子、耍棒锤的生旦和扇扇子的引旦,他们从不同方位相互应和表演。之后就是众人一起唱起团场小调,灯班的表演活动开始。正场的《白族武艺兵器表演》表现白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千百年来,他们为了生存练就了各种武艺技能,从最原始的拳术开头,到耙、剑、镰、甲,再到现在的耍大刀。它体现了各个时期社会发展进步历程。 《群狮闹新春》,伴着节奏分明的锣鼓声,小狮子纷纷出场,是剧情高涨的时候。活泼可爱的小狮子动作敏捷,表情丰富,他们摇头摆尾,小眼睛还眨呀眨的。他们有时跳,有时爬,有时相互嬉戏等等。在小狮子闹完之前,他们还会庄重、恭敬地迎出白族人民的吉祥物大狮子。 《舞狮》中,大狮子耍起来,祈福三村四姓、五丛百姓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大狮子出场,开始左瞧瞧右看看,它向人们左摇右摆地表示最热烈的欢迎。狮子头上有定乾坤的八卦一道,引狮人、狮子头、狮子尾和赶狮人,开始以 “五步梅花加四门”尽情地耍了起来。在不同的方位耍过后,狮子最后回到祭拜土主神位的正八位前,由主持灯班活动的灯主来贺狮: “狮子耍得喜洋洋,来到三村四姓耍一场,自从今天狮子耍过后,保佑我们三村四姓永平安!”正月初八灯会的贺词为: “狮子耍得喜洋洋,来到五丛大庙耍一场,自从今天狮子耍过后,保佑我们五丛永平安!”

南华县雨露地区一年一度的正月初八灯会,每年这天,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汇集到雨露 “土主”庙里,观赏当地白族人民演唱的传统古装灯戏,赶会者多达万人。

雨露白族灯会的来由,还得从白族信仰的土主说起。土主,传说是土著民族的本主。古代,奴隶主为了统治和压迫奴隶,虚幻造神,才到处建盖土主庙,从此,土主就成为本民族崇拜的偶像。

雨露白族地区的这种土主庙,有上百个村落共建的,也有几个村或一个村建盖的小土主庙,几乎到处都有。雨露五丛 (当时将灯会所属之村,几个自然村或一个村划为一丛,共划做五丛)人民共建的雨露土主大庙,规模较大,有正殿、中殿、前殿、厢房,还建有戏台,并塑有大量的泥人、泥马和画有各种彩像。正殿土主像前,还设有签筒,装有上、中、下三种出 “神签”若干支,庙内藏有签书,供求签者卜问吉凶祸福。凡家中有灾难或外出远走,就要到庙里杀鸡、宰羊供奉,摇签求问是否有解和顺利平安,所以,土主庙,既是白族群众求神祭祀的主要场所,又是各族人民赶会,看白戏,饱眼福而得到娱乐的地方。各村灯班服装布料,大部份是黑、红、白、黄等几种颜色,式样多半是大面襟和大袖口衣。戏中凡是主角,均系男扮女装。有的角色身穿胸前钉有 “亲兵” “护兵”字样的圆形黄布片。他们挥舞 “春秋刀 (宋代叫偃月刀),甩链夹棒等,同时还要化妆成土主和山神老爷出场,头戴乌纱帽,画着花脸谱。灯会演唱的节目,反映的内容,大多是婚姻、生活习俗等,还有械斗的场面。从灯会各灯班所穿着的服装,扮演的角色、使用的兵器、演唱的内容等推断,雨露灯会,约源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沿袭至今。据当地老艺人讲述,旧时,土主老爷曾生有三子,老大爱做斋,老二爱观灯,老三爱跳神,因此,过去,每年正月初八灯会上,就有这三种活动接连进行。正月初七晚上,会首们就要到这个土主庙里做斋念经,并且吃油炸豆腐及素菜淡饭;第二天,即正月初八,集市上玩一天的灯;晚上,又要跳一夜的神。多少年来,正月初八灯会,不断演化发展,为白族和其他民族人众一年一度的盛大集会和最欢乐的节日。节日来临,天刚朦朦亮,人们就收拾打扮,穿红戴绿,汇集到雨露村对面山顶上的土主庙里,整个庙院周围,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年年如此。中午,雨露、罗文、果乐、力戈四个灯班,敲锣打鼓,放着鞭炮,分别进入会场,并在台上表演精彩灯舞。有狮子跳高桌,舞大刀,甩链夹棒,敲棒锤。演唱的传统花灯剧目,有《打花鼓》 《官老爷巡四方》 《师徒补缸》 《打酒流》等,其中的 《皮匠点灯》《大理调》全用白语演唱。灯会上,除政府设有临时贸易栈外,还有来自附近祥云、楚雄、姚安县的一部分商贩,在那里摆摊设点。因此,雨露灯会,几百年来,一直是南华县白族及其他各民族人民群众文化活动和商业贸易的盛大集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华县委、政府,贯彻民族政策,支持健康有益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1979年,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灯会,重新得到恢复,但会址已不在原土主庙所在地,而是在雨露村。近几年来,随着白族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日益提高,灯会上,群众文化活动及商业贸易丰富多采,逐年节节兴旺。同时,雨露灯班至今还保留着跪迎高亲和接姑奶奶习俗,即雨露灯头和主持人在上一年的腊月十四日到楚雄东华接姑奶奶 (逢双年雨露灯班队员去接),十八日回雨露,声势浩大而隆重。主要有以下艺术特点:一是这种民间自发组织的传统活动,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使民族民间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高涨了当地老百姓的文化热情。二是南华县雨露乡白族正月传统灯会传承人能够完全掌握传统灯会的表演技艺。三是南华县雨露乡正月传统灯会目前掌握群体在200人以上,并且年龄跨度为老、中、青三代,具有传承科学而合理的体系。四是因其信仰和生活习性,此地白族还延续着正月唱灯的习惯,项目得以活态传承保护下去。

目前, “雨露白族正月灯会”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州级传承人一名,县级传承人一名。杨正荣,男,白族,74岁,南华县雨露白族乡雨露村委会上何小组人,雨露白族正月灯会州级传承人。杨发鱼,男,白族,62岁,南华县雨露白族乡后甸村委会果乐小组人,南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雨露白族正月灯会的传承主要靠世世代代口耳相传,也有记录式传唱。

随着时代变迁及雨露白族正月灯会对演出要求较高,技艺较难把握,现在只有五十岁以上的杨正荣、杨发鱼等少数灯头 (灯会主持人)操持。传承的后备力量薄弱。现代年轻人多喜欢外出打工,无心思静下来学习和表演花灯戏,故雨露白族正月灯会的传承面临断档危险,如不加以保护,历史悠久的雨露白族正月灯会将濒临消亡。

猜你喜欢
灯会白族雨露
《花红承雨露》
雨露
好狗偏挡道
宋朝的灯会
灯会
花样云南(二)
白族
初访湖北鹤峰白族聚居区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