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民歌《子夜四时歌》婚恋心理研究

2019-11-14 12:34杨颜畅成都工业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32期
关键词:子夜心理特点婚恋

■杨颜畅/成都工业学院

南朝民歌《子夜四时歌》以儿女情长为主要内容,描绘出了男男女女在婚恋交往过程中的爱慕、欣赏、思念、焦虑等种种情态,其百般滋味、万种风情,让人回味悠长。前人对《子夜四时歌》的研究,有专注于其女性描写的,有着眼其四季原型的,有关注其情爱主题的等,但从婚恋心理特点来探究《子夜四时歌》的还鲜有,所以本文旨在通过对《子夜四时歌》的品读,研究窥探南朝时期男女交往过程中体现出的婚恋心理特点,以及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

一、《子夜四时歌》反映的婚恋心理特点

(一)爱恋表白的大胆

在《子夜四时歌》组诗中,春歌、夏歌、秋歌、冬歌各章中都不乏有大胆的爱恋表白。如直言女子“怀春”的诗歌有“妖冶颜荡骀,景色复多媚。温风入南牖,织妇怀春意”“朱光照绿苑,丹华粲罗星。那能闺中绣,独无怀春情”,如渴求爱情的诗歌有“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如大胆寻觅良人的诗歌有“罗裳迮红袖,玉钗明月珰。冶游步春露,艳觅同心郎”,如表白爱情忠贞的诗歌有“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果欲结金兰,但看松柏林。经霜不堕地,岁寒无异心”,可以看出,诗歌中的主人公在婚恋各个阶段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都是大胆的、浓烈的,哪怕是女性主人公,在面对爱情时,也豪不矫揉故作、毫不娇羞迟疑,而是大胆的告白、直陈式的诉衷肠。

(二)年华逝去的焦虑

在《子夜四时歌》组诗中,不少诗歌都表达了一种“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烦恼和忧虑,隐喻了时人对待爱情“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态度。这样的心理往往与时光的流逝、容颜的迟暮等纠结在一起,个中滋味,委曲复杂。如诗歌“梅花落已尽,柳花随风散。叹我当春年,无人相要唤”,道出了正值芳华的女子感叹无人慕求的失落。如诗歌“崎岖与时竞,不复自顾虑。春风振荣林,常恐华落去”抒发了时光荏苒、经年世事的感伤。又如“思见春花月,含笑当道路。逢侬多欲擿,可怜持自误”“春桃初发红,惜色恐侬擿。朱夏花落去,谁复相寻觅”发出了“自持误人,韶华易逝”的感叹。再如“适见三阳日,寒蝉已复鸣。感时为欢叹,白发绿鬓生”发出了对时光流逝的唏嘘。以上诗歌主人公不管是在等待爱情,还是寻觅爱情,抑或正经历爱情的过程中,都表达出了一种光阴易逝,爱情诗酒需趁年华的感受。

(三)缠绵悱恻的相思

《子夜四时歌》组诗中所写的男女相思也如古人所谓“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那般的缠绵、悠长。如诗歌“自从别欢后,叹声不绝响。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描写了相思之“苦”,相思令人度日漫长。诗歌“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风清觉时凉,明月天色高。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杵劳”“白露朝夕生,秋风凄长夜。忆郎须寒服,乘月捣白素”则描绘了主人公在劳作中寄托思念,将点点滴滴的相思化作絺服、寒服、白素的场景。诗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则寄相思于明月,托明月诉衷情。诗歌“别在三阳初,望还九秋暮。恶见东流水,终年不西顾”道出了对离人归来的期盼。诗歌“昔别春草绿,今还墀雪盈。谁知相思老,玄鬓白发生”则描述了日月春秋,相思催人衰老。以上种种,不管是世族佳人还是民间思妇、不管是豪门世子还是田间锄夫,谁也逃不过相思,相思已然是婚恋题材文学作品永恒的命题,它穿越时空、绵绵无绝期。

(四)两性交往的真情

《子夜四时歌》组诗中表现出的最具时代突破性的婚恋心理特点莫过于两性之间真情流露的交往。如诗歌“光风流月初,新林锦花舒。情人戏春月,窈窕曳罗裾”“反覆华簟上,屏帐了不施。郎君未可前,等我整容仪”“含桃已中食,郎赠合欢扇。深感同心意,兰室期相见”“暑盛静无风,夏云薄暮起。携手密叶下,浮瓜沉朱李”“四周芙蓉池,朱堂敝无壁。珍簟镂玉床,缱绻任怀适”“情知三夏熬,今日偏独甚。香巾拂玉席,共郎登楼寝”“清露凝如玉,凉风中夜发。情人不还卧,冶游步明月”“凉秋开窗寝,斜月垂光照。中宵无人语,罗幌有双笑”“炭炉却夜寒,重抱坐叠褥。与郎对华榻,弦歌秉兰烛”“朔风洒霰雨,绿池莲水结。愿欢攘皓腕,共弄初落雪”,直言这种交往不仅有“携手”“攘皓腕”等肢体接触,更毫不避讳“夜”“月”“宵”“床”“席”“榻”“寝”等意象,甚至坦露出“共郎登楼寝”“罗幌有双笑”这样的场景,朦胧中隐喻了对两性交往的开放态度。但这种交往是出于真情流露,出于两性相悦的自然本性,而非矫揉造作,故弄姿态,无病呻吟。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说这些出自江南地区的南朝民歌是“只有温柔而没有挑拨”“她们绮靡而不淫荡,她们是少女而不是荡妇”。

二、原因探析

(一)人的觉醒

随着玄学的兴起以及社会的变迁,汉代以来“独尊儒术”的局面受到动摇。新兴门阀士族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渐建立了一种新的观念体系,简言之就是人的觉醒。他们开始关注人的内心和感官的感受,更注重现世的把握,体现出来难免有种“及时行乐”的意味,究其深层次缘由,则是他们更关注生命,更重视生死,更想通过抓住眼下的刹那来表达对生命永恒强烈的欲求。人的觉醒是《子夜四时歌》所反映的婚恋心理特点产生的原因之一。

(二)地域人群性格特点

南北朝时期的民歌特点是其所在地域人群性格特点的缩影。南朝民歌中的吴声歌曲主要出于以建业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清新婉媚;北朝民歌多产生于五胡十六国至北魏时期,质朴刚劲。北朝民歌的刚劲质朴体现在婚恋生活中的如《捉搦歌》“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褝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全诗鲜用多彩的意象和绚丽的颜色。而是简单直接朴实地表达对于男女婚恋生活热烈的生命冲动。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的特点之差也正是南人和北人群体性格的差异。南人大多婉约细腻、温柔多情,再加之江南地区所特有的自然风物,这也是造就《子夜四时歌》所反映的婚恋心理特点的原因之二。

(三)伦理道理的式微

本文所讲南朝时期伦理道德的式微主要体现在生活作风方面。单就史书载录的刘宋一朝皇室的生活作风的荒淫无度,就足以让人瞋目结舌。如《宋书·文帝路淑媛传》载“上于闺房之内,礼敬甚寡,有所御幸,或留止太后房内,故民间喧然,咸有丑声。宫掖事秘,莫能辨也。”,又如《南史·前废帝纪》载“先是,帝好游华林园竹林堂,使妇人裸生相逐,有一妇人不从命,斩之”,这些行为不仅有乱伦理,更是荒诞不经。又有《南史·羊侃传》所载“(侃)性豪侈,善音律,自造《采莲》、《棹歌》两曲,甚有新致。姬妾列侍,穷极奢靡”,这也可看出时人在生活作风方面是较为开放,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子夜四时歌》写得那样的大胆热烈,甚至透露出对性的欲望。这是《子夜四时歌》所反映的婚恋心理特点产生的原因之三。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觉醒、江南地区的人群性格、伦理道德的式微等原因造就了《子夜四时歌》所体现出的时人在婚恋生活中爱恋表白的大胆、年华逝去的焦虑、缠绵悱恻的相思、两性交往的真情等心理特点,让我们看到了在中国封建社会,一个对于两性交往相对开放和宽松的时代,这对研究汉魏六朝的社会生活、社会风尚等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作用。

注释:

①郑振铎著.中国俗文学史[M].第1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69.

②[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M].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1979:369页

③[梁]沈约撰.宋书.[M].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1974:1287.

④[唐]李延寿撰.南史[M].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1975:70.

⑤[唐]李延寿撰.南史[M].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1975:1547.

猜你喜欢
子夜心理特点婚恋
《子夜》主要人物关系图
月亮的第十六个子夜(外二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子夜无眠(外四首)
青年婚恋现状数据
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把握领导干部学习心理特点,不断增强党校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婚恋心理探秘
婚恋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