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面塑”在幼师美工特色课程中的运用探究
——以常州幼儿师范学校为例

2019-11-14 12:34刘文君常州幼儿师范学校
长江丛刊 2019年32期
关键词:面塑幼师大师

■刘文君/常州幼儿师范学校

“非遗”走进校园,传承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当代教育的大趋势,我校紧跟时代步伐,结合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引进常州非遗项目,将非遗项目之一的“武进面塑”和我校幼师美工特色课程相结合。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可以看出,融入非遗内容的美工特色课程对学前专业学生的技能发展和职业素养,都有着明显有效的促进作用。

一、“武进面塑”与幼师美工特色课程的关系

教育部2012年颁布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1号文件,提出“幼儿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指出幼儿教师在美术能力上必须具备正确的美育思想、扎实的操作技能、高效的美术活动组织能力。它成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重要依据。幼师生特色美术课程是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和地方的美术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幼师生的工作特点和需要;其次,学校结合该校学生的需求,充分考虑当地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学前教育三年级学生美工授课内容为幼师手工,而为响应国家对“非遗”文化传承的政策方针,我校引入了常州非遗项目:“武进面塑”,“面塑”特色课程安排在三年级,与手工课同步进行,学生对泥塑的学习可成为面塑学习的基础,两者皆属于动手创作,让学生将了两者的技法相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二、“武进面塑”在幼美工特色课程中的实践与经验

(一)根据学生特点设置课程内容

“武进面塑”技法简明、色彩鲜艳、造型百变,与我校学生特点和幼儿园需求都十分契合。我校学生为幼师专业学生,学生美术课有实际操作部分,如泥塑、布艺、剪纸等,在手工制作上有一定的基础,选择面塑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学生上手比较快,易学。此外,在幼儿园教学中,泥塑也是一块重要的活动内容,能锻炼幼儿手部肌肉的发展,训练幼儿空间想象力,且泥塑易成型,易出效果,是幼儿最为感兴趣的手工活动之一。在课时安排上,主要在美术特长班展开,首先这个班的学生有较好的美术基础,能够快速接受教学内容;其次,在保证正常美工课课时的情况下每周增加两个课时,让美术特长班的学生能够在这一方向上有多超前,体现特长班学生的优势。教学内容依托幼儿喜欢的动物造型为主,与泥塑技法相对比着学习面塑技法,不容易混淆,同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二)创设适宜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境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能够乐于学习,必须有良好的环境氛围,这里,主要从硬件环境上进行的创设。我校建立了“非遗大师工作室”。工作室以“传承非遗文化”为核心思想,主要用于美术课程和美术活动的开展。为了能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学习艺术,我们对工作室做了如下的设计。首先是作品,工作室中存放了大量学生的优秀手工作品,既可以装饰环境,又能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欣赏,另外,我们还借用了非遗大师的珍贵作品展示在列,让学生能近距离欣赏大师作品,时刻有学习范例在身边,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其次是工具,工作室按照手工教室的要求进行设计,设有工具台、操作台、多媒体、作品存放展览柜等,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不易分心,有学习的氛围。

(三)大师进课堂,学生走出去

传统艺术的传承仅仅依靠教师的教授毕竟会有欠缺,只有当学生在和大师面对面之后,才会有更深的感触和领悟。在美术特色课程中,我们会安排每月的“大师课堂”,让“武进面塑”传承人走进学生课堂,亲授制作方法,对每一位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让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学习中都不断的总结,再向新的目标进发。“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检验学生学得如何,不仅看作品,还要看实践,要看更多不同群体的人如何评价。所以,我们会让学生走进幼儿园,结合民族文化传授面塑技艺,让幼儿园的老师与孩子来点评。作为将来的幼师,学生需要学习“我学到了什么”,也需要学习“我会教什么”,走出去,让学生知道自己将来的任务,更加明确学习“非遗”的目的。

三、“武进面塑”在幼师美工特色课程中运用的效果

(一)充实学生专业

“非遗”一般为具有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非遗”项目为师生特色美术课程,可以让学校和教师立足于当地地域性文化中的传统美术,进行整合与拓展,使地方文化再次得到充分的开发与普及,适合幼师生进行学习与运用。学校结合该校学生的需求,充分考虑当地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立足地方文化传承,以充实学生的专业。

(二)丰富校园文化

从2017年起,我校就开始实施“非遗走进校园”活动,在两百多个非遗项目中选取“留青竹刻”、“武进面塑”、“常州虎头鞋”三个非遗内容作为我校美术特色课程的内容。每学期结束,在非遗工作室展示一学期的成果,形成汇报展;鉴于面塑简单易操作的特性,学生自己通过社团,招募其他专业的学生,共同制作体验,感受面塑的魅力;面塑大师进校园活动对全校师生开放,让那个校园的每一位师生都有机会亲听大师的故事。我们从美术特色班的授课开始,由点及面,通过作品展览、社团活动、科普讲座等多维立体的方式宣传,让校园中更多的人接触到非遗、了解非遗,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

(三)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在《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中提到,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涉及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要求。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经过“非遗”的“熏陶”,中职学生意识到自我价值。面塑的学习非一蹴而就,在学习工艺过程中,学生认真、坚持、好问,愿意为这门课程付出时间和经历,表现出强烈的学习热情。当然,在经过一次次尝试、体验之后,也享受付出后的收获和快乐。习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己国家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同,通过让学生了解面塑,从而了解家乡的文化,进而想要更深入的探索我们国家的文化,这就是“非遗进校园”的意义。

四、“武进面塑”在幼师美工特色课程中运用的困境和展望

总的来说,“武进面塑”在幼师美工特色课程运用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和有效的价值,但还存在一些不足,需我们不断的探索和调整。

(一)欠师资,加强教师“武进面塑”知识培训

“武进面塑”深入教学需要更专业的教师,而在校教师往往有专业上的限制,无法全面体统深入的进行教学,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后期学习进度的停滞,影响学习积极性。同时由于之前对“非遗”的不重视,传承人数量锐减,出现断层,能够进课堂教学的非遗大师并不多。解决这两个困难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在校教师关于“武进面塑”方面的培训,时间延长,人数增加 ,通过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加强面塑课程在师资上保证。

(二)少资料,适时开发相关校本教材

民间传统文化的特点历来是口口相传,师徒相授,极少留存文字记载,缺乏体系的教学文本,因此,开发与面塑相关的校本教材迫在眉睫。教师需要记录面塑大师的授课内容,收集图片和视频资料,整理一套符合幼师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材料。

(三)缺毅力,引导学生持之以恒的心态

我们常常说:学习技艺之路需要耐得住寂寞。无论何种技艺,都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哪怕只是制作一件面塑小作品,也需要学生能够坐定,一心一意的完成。而我们的学生,很多存在三分钟热度的情况,缺乏恒心和毅力,十六七岁的年纪,我们很难要求他们能够像大师一般沉稳。教师要做到的,是在技能上的传授,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定心,能坚持,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教师的耐心和持之以恒。

猜你喜欢
面塑幼师大师
天津面塑:匠心妙手塑乾坤
指尖上的妙手天成——虎年面塑文创产品让人爱不释手
网红幼师 撕掉标签,拒绝被定义
对话大师
男幼师荒
对话大师
捏个萌猪迎新春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基于心理视角的中职学校男幼师培养的策略和研究
大师谈翻译永不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