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适宜性研究

2019-11-14 12:34胡文雅长春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32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美术创设

■郭 珏 胡文雅/长春师范大学

在学前教育中,美术教育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与成人的美术教育不同,学前的儿童美术教育属于一种创造性的教育。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鉴于学龄前儿童的特殊性,必须要在保持其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促使儿童利用视觉、触觉、听觉等,对生活中的进行感触,并通过美术创作的形式,将心中所想的美好事物展现出来。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重要性和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重要性分析

加强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其重要性集中体现在:(1)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念。美术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人们感知美最为直观的方式。学前的美术教育就是引导儿童创造美、感知美的一个过程。因此,加强美术教育,可使其对美术进行初步的了解,并借助自己的形式,将生活中遇到的美表达出来。这对于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有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自我个性。在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中,教师结合儿童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对美术进行单纯地表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以有效的发挥;(3)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儿童具有极强的创造力,并且其在童年时代的创造经历,会对其一生产生影响。因此,学前的儿童美术教育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借助教师的引导,使得儿童利用自己的方式,将生活中遇到的实物清晰地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事物进行创造性的表达,继而不断提升其创造能力;(4)有助于完善儿童的人格。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美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呈现儿童内心世界一种有效方式。通过美术这一途径,儿童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在学前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就目前而言,在目前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仍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集中体现在:(1)教育目标定位存在偏差。在当前学前美术教育中,常常以单纯的美术技巧作为基本教学目标,忽视了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感悟美、发现美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极容易导致学前美术教育出现偏差和失衡的现象;(2)教学内容不科学。在当前学前儿童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常常他引导儿童进行模仿绘画,如此一来就会扼杀儿童的想象力,影响了儿童的创造力,无法实现美术教育的目的;(3)教学方法不科学。当前学前儿童的美术教学方法存在明显的矫正特点,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美术作品千篇一律,失去了个性。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适宜性概述

发展适宜性教育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幼儿教学协会所提出的,主要是在儿童教育过程中,必须要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并有助于儿童所要达到的一定目标。具体来说,发展适应性教育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以儿童为中心,切实结合其自身的情况、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教育需求等,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引导儿童是去适应外界、适应社会,而是在儿童最近发展区内,实施一定的教育,引导儿童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就美术教育来说,在发展适宜性的理论下,教师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放弃原来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对儿童现有的认知水平、可能的认知水平进行了解,并在具体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在其相近发展区内,对其进行适宜的指导,以达到美术预期的教育价值。

三、发展适宜性背景下,加强儿童美术教育的有效策略

在发展适应性理论背景下,在进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有利于美术创作的环境

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美术教育中,周围的环境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直接决定了美术教育的效果。基于此,在加强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创设一个有利于美术创作的环境,使得学龄前的儿童在开放的美术绘画环境中,进行美术创作。

具体来说,在创设美术创作环境的时候,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开放的物理环境,在幼儿园的角落中悬挂优秀的美术作品,或者创设艺术长廊等。通过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促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收到美术教育,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其美术素养;另一方面,在激发儿童美术兴趣的时候,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充分利用创设一定的美术创作环境,如:借助故事创设情境、摆放模型让幼儿进行写生等,借助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儿童的创作兴趣。

(二)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充裕的时间

学前儿童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明确美术教育最终目的是引导儿童借助各种美术途径展现自我,而不是成为画家。基于此,在进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给儿童提供各种各样的美术工具和美术材料,列如:水彩笔、油画棒、纸等,以保证儿童可以进行美术创作;另一方面,在进行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还必须要保证充足的时间,以保证儿童可以自由想象、自由发挥。基于这一点,在进行美术教育中,必须要安排一些具有弹性的时间,不能以作画时间的长短作为美术课程的标准。

(三)给幼儿提供自由的构建空间

鉴于传统学前儿童美术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均存在不科学性、不合理性,严重影响了美术教育的目的。在发展适宜性理论下,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中,必须要改变以往不遗余力指导儿童进行花花的形式,必须要给儿童提供一个自由构建的空间,给儿童自由创作的机会和空间,使其大胆进行美术表达和创作,以达到借助美术提升儿童创造力的目的。

(四)向幼儿展示美术的各种表现形式

在发展适宜性理论下,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必须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借助多种美术表现形式,激发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例如,在同一幅美术作品的创作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多种绘画材料进行展示,或者利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对绘画主体进行表现;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美术手工这一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美术手工的创作。

(五)认真评价美术作品

当儿童完成一幅美术作品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对其进行认真评价,切记利用“很好、不错”等语言进行简单性评价,因为这种简单化、流于形式化的评价方式,根本无法促进幼儿的发展。基于此,在发展适应性理论下,教师在对儿童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之前,必须要读懂、明确儿童的美术作品,并在此基础上给予认真的评价,以激发其再创作的热情。

四、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完善儿童人格、提升其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鉴于目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发展实用性理论下,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学前美术教育,以达到预期的美术教育目的。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美术创设
创设未来
美术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美术作品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