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和民俗学的关系研究

2019-11-14 12:34高景春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
长江丛刊 2019年32期
关键词:民俗学人类学学科

■高景春/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

人类研究实践表明,任何一门学说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民俗学的发展也是如此,“在长期的发展中,与许多人文学科产生了频繁的交叉影响,特别是与人类学的关系,千丝万缕。”正是在不断的交融中,民俗学获得了长足发展,并且以开放的态势不断散发出影响力。本文将基于人类学和民俗学的关系,从多个层面展开剖析,以更好地促进两者的交融和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内容:交叉重叠

人类学和民俗学作为两种不断的学科,在研究内容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研究本学科的产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以及发展的客观规律等,人类学和民俗学是不同的学科类别,这一点是研究人类学和民俗学关系的前提。然而,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不是在真空中的,而是需要与其他学科不同交互,这样才能不断吸取人类研究成果,获得可持续发展。人类学和民俗学正是学科融合的结果,它们在研究内容上既保持相对独立性,又存在交叉和重叠现象。

人类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类自身的起源问题、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发展规律等,“它既对人类的体质情况进行研究,也研究人类的文化生活,涵盖人类物质文化发展、精神文化发展等。”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人类学又分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大类型;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民间生活和文化,不仅对物质生活进行研究,也对民间的精神生活进行广泛的研究。从研究内容分析,人类学和民俗学在研究内容上存在交叉重叠关系。

由于人类学和民俗学在研究内容上存在交叉重叠关系,有些研究者将民俗学视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有机分支。在实际的发展中,民俗学和人类学之间的界限没有出现消亡现象,反而越来越清晰。文化人类学研究内容包括人类的一切文化现象,研究侧重点在于从整体的视角,对人类文化的发源、发展过程、演变进行研究,并剖析人类文化的基本类型,基本结构和基本机能等,体现出与民俗学研究内容的差异性;民俗学往往过于关注民众的知识获取,对民众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进行解剖,解构其意义与表达形式存在的差异性。

举例来说,现在以同一个村落为研究对象,人类学研究往往要进行长期的调查研究,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从村落去透视社会文化类型,以及表现出来的特征,这是由人类学注重人类文化普同性、类型性与规律性所决定的,人类学擅长于从个案研究获得经验,从而从个案以小见大,从而概括出文化系统关联性问题;民俗学则不然,它过于注重生活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性,研究侧重点的差异性,使得民俗学重视了解村落的风俗,并对他们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在个案研究过程中,他们往往收集村落民众生活中的知识、经验,并不借助描述和推理。从这个案例分析来说,尽管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内容存在交叉重叠现象,但是受研究方式、研究侧重点等不同,对同一个研究对象做出的解释不同,关照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使得人类学和民俗学具有了互相借鉴的可能,他们能够进行有效的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实现两者的有机相长。

二、研究方法:一致相通

从研究方法层面分析,人类学和民俗学在研究方法上,它们具有一致相通性。这种一致相通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比较。理论层面看,要解决一个认识论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事物、了解事物;从策略层面分析,要考虑选择怎样的方法;最后,从操作层面分析,如何选择可行的技术。

研究方法从层次上划分,具有宏观和细微之别,结合人类学和民俗学研究实践,两者往往从细微入手,通过调查获取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合。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以相应的理论和策略作为指导,“人类学最早发端于田野调查,它所实施的田野工作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研究方法,甚至高于一般的方法论。”纵观国内著名人类学研究,以及国外人类学研究,一些有深远意义的理论近乎都来自于田野调查工作,建立在对田野调查工作结果的提炼与高度概括基础上,从个案进行假设,成为人类学解释人类现象的重要特色;民俗学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很强的借鉴,往往借助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理论和成果,从而在借他山之玉中达到攻学科之玉的目的,往往是借鉴相对先进、适切性较强的研究方法。人类学作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其研究方法自然也在借鉴范畴之中,而且成为研究方法收益最大的学科。

人类学和民俗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致相通性,使得很多的人类学家身兼民俗学家双重身份,他们既对人类的起源与发展进行研究,又研究风俗习惯形态,以及风俗习惯对人类产生的多元影响。分类与分析、综合与比较、统计与田野工作等,成为两者常用的研究方法,而且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方法体系。

由于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的双重身份,使得田野工作成为两种学科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而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这是由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所决定的,民俗现象极其丰富,采用一般的研究方法很难将纷繁的现象了解透彻,深入实地进行调查就相对容易得多。田野调查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学科发展而不断发展,主要表现为目的的多层次性,形式的多样性。

人类学和民俗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致相通性,并不意味着两者研究方法的通用性,而是根据学科研究对象和性质表现出个性化的特点。

三、理论创建:借鉴创新

由于不同学科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他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关联性使得不同的学科在理论上存在很强的渊源关系,人类学和民俗学在理论上渊源颇深。民俗学由于发展较迟,起步晚,它在研究理论上对人类学存在很明显的理论借鉴痕迹,是在借鉴与应用人类学理论成果上的创新,是对其他学科先进理论的为我所用,因此民俗学理论的发展与人类学的理论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人类学理论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对民俗学理论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进化论研究者代表泰勒、摩尔根等,根据自身研究的对象,相继对人类的思维和文化进化情况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人类社会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从简单形态向复杂形态进化的规律。这一研究理论很快被民俗学家所借鉴和应用,因此民俗学最初的研究对象聚焦生活的另类现象,集中在奇风异俗等边缘化的现象,这与摩尔根从对印第安人亲属称谓研究如出一辙。

此后,文化传播学派的理论研究成果也对民俗学产生积极的借鉴和应用意义。该学派认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传播,文化圈的交互滋生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性,使不同文化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交互越频繁,这种相同性表现得越突出。这一理论成果很快被民俗学家所借鉴和应用。民俗学历史地理学派提出,民间文艺作品都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其中传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借助传播得以实现,并得到广泛的传播。民俗学对人类学理论的借鉴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进行创造性的应用,使理论符合民俗学学科实际。

四、结语

时代在不断发展,新旧民俗事象不断更替,在传统民俗事象走向消亡的同时,一些新的民俗事象又不断涌现出来。民俗生活与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促使民俗学不断发展,不断表现出动态化的演变趋势。无论学科如何发展,跨学科的交流和互动将是常态,人类学和民俗学要获得持续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需要从封闭式发展走向开放,与其他学科,特别是与人类学不断交融,从而汲取有益的养分,不断丰富学科体系,并随着人文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化,努力调整研究方向、拓展研究领域、更新研究理论和方法,实现共进,从而推动学科不断走向成熟。

猜你喜欢
民俗学人类学学科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逸入”与“生成”——音乐人类学表演研究的“交互”路径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中日民俗学的早期交流
——何思敬与《民俗学手册》的引进中国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首部《中国民俗学年鉴2015》发布
“超学科”来啦
试论民俗学对中国戏剧研究的意义与局限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