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媒体平台的独立学院《英国文学》隐性课堂研究

2019-11-14 12:34刘玉菡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32期
关键词:英国文学隐性文学

■刘玉菡/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富有文化性、广博性、琐碎性与深刻性,属于面向英语专业学生、有一定难度的课程,要求学生对英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主要特点、名家名作、思潮流派有比较清晰、系统地掌握,并能独立地进行思考、赏析。然而,囿于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传统的课堂模式,一些新型教学方法不便展开,教学改革未能达到理想效果。其次,独立学院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方式相对粗放,多以大班方式(40人或以上)进行授课,师生交流不畅,学生学习积极度不高。同时,课程内容繁多,且需要引入大量的背景知识介绍,导致教学节奏紧张,课堂气氛沉闷呆板,学生易对此课程的学习产生逆反甚至抵触心理。

在降低学分、压缩学时的大背景下,独立学院英美文学教师教学改革挑战重重。他们需要设计出适合独立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水平的文学课堂,帮助学生完成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独立地思考、赏析、写出一定质量的读书报告,并服务于学院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过级率及考研率的提升。面对教学要求与教学实践中的实际困难,结合独立学院对于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全新定位,在有限的课时中紧凑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无疑需要教师在显性课堂教学之外,寻求隐性课堂实施的可能。

一、基于自媒体平台打造《英国文学》隐性课堂的优越性

借助自媒体搭建的隐性课堂,可以实现缓解教学矛盾的现实需求,是显性课堂的有力补充,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镇。相比传统意义上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以自媒体平台补充传统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有着更多的优势。

(一)自媒体隐性课堂顺应了“互联网+教育”的趋势,有助于实现“翻转式课堂”

结合独立学院(以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为例)英美文学教学大纲精神,《英国文学》教学应以传统的文学史为提纲,宏观上融入作为文学背景的欧洲文化史、西方宗教史等,微观上引入作为文本细读范例的英国文学作品选读,横向上穿插体现原汁原味特色的英文经典文本,纵向上提供进一步研究西方文论的深度思考,开扩学生视野,对古今英国纷繁复杂的文学状况进行系统明晰的解读。然而,在实际上课时,由于学生的文学常识较为薄弱,课堂上教师只能借助课件、教材、讲义等传统教学材料,采用耳听口授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花大量时间介绍历史背景、文学流派等,根本无暇顾及文本分析。学生只能一味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大量的文学知识,导致对此课程兴趣索然,根本谈不上细读和深层理解作品。基于自媒体平台打造《英国文学》隐性课堂,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可以激发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此外,相比微课、慕课及翻转课堂等新型课堂模式,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主导的隐形课堂更易被学生接受,因此更加顺应“互联网+教育”的趋势,大大增加“翻转式课堂”实现的可能。

(二)自媒体隐性课堂有效利用了学习者的碎片化时间,有助于打造“移动式课堂”

“自媒体具有平民化、自主化、自由化、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的特点”(高清清,213),基于自媒体平台打造《英国文学》隐性课堂,不仅可以提供更大的信息量,还能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信息传播更加便利、快捷。自媒体平台避免了纸质图书数量不够丰富、主题太过单一的问题,教师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QQ群等将文学知识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化、多元化,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课上课下的学习参与度,摆脱单纯依靠书本和讲义的不利影响。以此延展课堂教学时间,拓宽师生交流渠道,不仅符合新型学习模式的要求,更加有效利用了学习者的碎片化时间,打造一个可以装在口袋里的“移动式课堂”。

(三)自媒体隐性课堂符合国家“分享式学习”的号召,有助于建立“开放式课堂”

自媒体学习是移动APP、微课、慕课等新型课堂的有效补充,更加内隐化,具有浅易默化的影响力,属于新新媒体的隐形课堂。由于自媒体影响力的广泛性和不受限性,英美文学隐性课堂的推广不仅面向英语专业正在学习本课程的学生,还可以为已经结课但对《英国文学》有持续兴趣的学生提供学习指导,更可以吸引学院所有爱好外国文学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并对他们提供专业的指导,有助于提升整个学院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打造隐性课堂就是建立一个“开放式课堂”,符合当前“分享式学习”的号召。

二、基于自媒体平台打造《英国文学》隐性课堂的可行性

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最活跃的主体,青年人精力旺盛,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他们惯于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获取信息资源,善于吸收社会舆论观点,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网络参与度较高。借助自媒体等新型英美文学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建立层级分明的教学体系,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目标有机融合。打造以微博、微信为平台的自媒体隐性课堂,为教师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

首先,对于文学常识、作家介绍等基础部分的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媒体发布的导学内容,在课前自学课程相关知识,如作品处所时代的文化、历史、政治背景,及作家的生平、个人经历、个人观点、写作风格等。学生可以分组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在自媒体上分享、交换学习心得。把大量简单而又繁杂的知识点交给隐性课堂,可以减少实际课堂介绍基础知识的时间,为教师分析文本、解读作品提供更大的空间。

其次,对于文学作品评价、文学论文分析等需要批判性思维、与学术研究相关的前沿性问题,教师可以在QQ或微信群里为学生提供一些思路和研究方向,鼓励学生广泛吸收百家之言,从多个维度搜集有用的评论和看法,分享在QQ群或微博超话主题上。通过微信公共号发布英美文学相关知识、观点和文论,提升学生学习文学知识的兴趣、增加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欣赏、思考作品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同时,教师可以在微博上提供一份拓展书目,尽可能涵盖此课程要求鉴赏的所有文学作品,并附上相应的网络资源链接、小说或戏剧改编的影视作品、名人朗诵诗歌的音频等。这样,“学生可以凭借个人喜好精心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读物,并结合课堂所学的赏析知识,围绕这些作品发起话题,与其他同学讨论”(周霞,张益民,76)。对于那些对英美文学特别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学术研究前沿作品,供他们思考与研究,以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最后,学生在亲自阅读文学文本后,针对各类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实际课堂上加以引导和总结,也可以组织不同意见的组别进行讨论甚至辩论。不提倡死记硬背一些看起来很经典的文学评论,鼓励学生发扬独立思考的精神。教师通过在自媒体平台的“提问者”、“主持者”和“总结者”等身份的确立,帮助学生整理、总结、归纳、内化,从而得出更加严谨合理的结论,培养学生独自思考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打造自媒体隐性课堂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自媒体隐性课堂不能取代传统课堂

以自媒体为平台的隐性课堂应该是传统课堂的有效补充,不能反客为主,更加不能完全替代。新媒体在传播碎片化的知识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隐性课堂利用碎片化信息将知识点化整为零,更加简洁、直观,但是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方面,仍需注意方式方法。因此,教师应对学生亲自阅读文本有一定要求,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警惕不读文本、人云亦云、滥竽充数等现象发生;隐性课堂学习的内容与进度仍应按照学院规定的教学大纲与教学日历进行,避免过度娱乐化、浅显化、泛滥化;应建立更加严谨的学习评价体系,强化每位学生参与主题讨论的重要性,重视学生整合资料的过程,并定时收取读书笔记和文本读后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在自媒体时代,教师的作用不仅是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日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不仅要带领同学们完成对新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更应该“培养学生对知识和经验主动获取的意识、方法和能力,带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情感上的愉悦”(尹志山,202),从而增强对学习的热爱和兴趣。对于《英国文学》课程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二)自媒体隐性课堂不是不需要教师

“在自媒体时代,个人在未知领域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和独立,对于懵懂未知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也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从而获得了解放”(尹志山,202)。学生在遇到欲求的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各种网页、APP、微博等得以解决,因此很多人认为在网络时代,学生不再需要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然而,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缺乏对信息进行分析性研究的主动性,心理依赖特点较为突出,对于《英国文学》之类比较庞杂、深刻的课程,普遍不太善于专业的数据库资源,文献搜索难免不够深入、有效。面对卷帙浩繁的网络资源,教师应帮助学生筛选有用信息,通过对学生易出问题的把握,分门别类、有的放矢的提供相关文献资料,使之有针对性地学习讨论。此外,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认识外在事物往往停留在感性层面,容易迷失,加之年轻人情绪情感波动较大,很难辩证对待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更加重要。整个学习、讨论、总结的过程,都应该在教师的有效掌控之下,防止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受到微博网络戾气的不良影响,被各类“键盘侠”带偏节奏;同时,学生在自媒体上发布观点也要强调网络规范,把握尺度,尊重规则,分享资源的同时也要注重他人知识产权的保护。

四、结语

作为高校英美文学教师,我们应顺时代的发展,合理利用新新媒介的优势功能,并将之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积极打造隐性课堂,可以弥补显性课堂教学因课时少、教学方式单一等因素造成的缺憾。创建网络教学平台,延展师生交流互动的时空,这对于促进大学生独立创新精神的形成,拓展大学生自主实践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英国文学隐性文学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殷企平教授访谈录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英国文学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我与文学三十年
Brief Analysis of Wordsworth’s Conception of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