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融入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未来研究方向

2019-11-14 12:34徐新豪河南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32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精准

■徐新豪/河南师范大学

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是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形成了奖、贷、助、勤、补、免、绿色通道等多渠道的混合资助体系,2017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275.69万人次,资助资金1050.74亿元。高校贫困生资助程序日趋完备、资助标准不断提高、资助力度不断增大,有效帮助了各类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但现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仍存在进一步完善改进的空间。如高校当前学生资助存在重资助、重程序公平,轻育人和轻精细化管理服务,贫困生精准识别困难等问题,这与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不相匹配。

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工作事业发展迅猛,2018年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突破100万人,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助人制度安排,其不可或缺的作用日益显现。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作为核心价值观,注重把人作为环境中的人来看待,通过个案、小组、社区等直接和间接工作方法,能够有效帮助遭遇困境的各类人群。近十年来,社会工作提供的服务范围已经广泛分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获得政府和社会的承认和广泛认可。

一、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研究述评

通过梳理发现,对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大类是资助制度和资助模式研究,第二大类是新时代背景下,在“精准”扶贫视阈下进行的社会工作精准资助研究。第三大类是高校现行贫困生资助体系优化研究。

第一大类主要体现在:一是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的研究,包括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发展历史、形成过程、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及资助管理的研究。对国家助学贷款的研究,对高校贫困生贫困生认定、资助育人方式等的研究。这部分的研究较多,如白华、蒋燕、李东阳、张俊等人的研究。李克明、刘淼、王蕊也作了类似的分析。二是资助模式创新研究。如季枫指出,现行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不能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和能力等方面的贫困问题。罗兰芬、陈颖指出新形势下应建立起以经济帮扶为基础,以意志磨练为支撑,以提升能力为核心的立体资助新模式。三是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研究。将焦点集中在贫困生资助的人文关怀和受资助的贫困生后续的思想道德教育上,如陈玥、梁楚等人的研究。四是资助管理研究。如范晓婷博士探讨了大学生资助管理的评估工作。

第二大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在党中央“精准”扶贫理念下对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的研究。如任秀琼认为可以借鉴“精准脱贫”的相关思维,实施“精准资助”。张振铭试图建构贫困大学生精准认定体系,殷瑾认为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对学生各方面信息进行采集整合,进而实现精准测定和跟踪管理。高虹琳、饶志雄分析了辅导员作为管理人员在精准资助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并提出心理咨询+社会工作"的工作对策。

第三大类主要体现在:一是广大在校研究生群体十分关注高校贫困资助体系,尝试探索一些优化现有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措施。如曲龙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等理论,对当前贫困生资助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高丽芝、杨明、高汝南等人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二是研究者倾向指出现有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优化方向和建议。如徐阔肯定了高校资助工作在资助大学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直接指出但高校当前学生资助仍存在着重“资助”轻“育人”、重“管理”轻“服务”、重“给予”轻“回报”等问题,导致资助工作的实效性不高,建议搭建发展性资助的体系。马强建议加快建立综合性的成长体系。

二、社会工作方法获得更多关注和应用

进入新世纪后,运用社会工作专业创新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研究和应用日益深入。夏辛萍提出基于社会工作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创新的途径。李丽霞探讨了学校社会工作辅助贫困生正确看待物质贫困和心理贫困,解决贫困生“双贫困”问题。陶惠敏、龚玲、谷慧玲、桑海云、徐丽燕等人探讨了社会工作在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作用。吴维祺在学校社会工作视域下,从原则基础、设计理念、具体措施三个方面对高校获资贫困生的教育配套机制提出建议。张丽芳则实际应用小组工作干预受资助贫困生的抑郁情绪、自卑心理。陈琳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根据“受助人”需求构建贫困大学生“造血型”社会支持网络,提高资助效益。李辉、于伊娜等人关注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在资助工作中的运用和定位。董晓绒等人关注了社会工作如何缓解心理贫困。

综上,虽然社会工作方法被关注和应用,但是社会工作在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中的应用仅停留在理念契合上,方法的应用也较为单一,多用小组工作方法,尝试解决问题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心理问题和增能赋权上。对如何融入现有贫困大学生资助四大系统现实指向不明、如何融入的路径探讨不足。

三、未来研究重点和方向

深入探索社会工作融入高校现行贫困生资助体系,尝试深度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实现贫困生精准识别、精准资助,增加资助公平度和透明度,改进资助程序和工作方法,增强资助工作公正性和权威性,削减未接受资助大学生的相对剥夺感。有助于进一步解答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惑,逐步形成保障大学生、服务大学生、维护大学生切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工作制度,增进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公正性、权威性和感召力。把社会工作“嵌入”到现有的各种资助贫困大学生成长力量中,能够实现一定的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

所以,未来的研究重点应该集中在:一是如何运用社会工作评估现行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体系资助效果现状。应着重了解贫困大学生在现行资助体系中的心理感受、社会行为和资助效果(资助工作的权威性、学生的认可度)。二是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直接和间接方法)增进高校贫困大学生精准资助,增加资助工作公平性、透明性,增进接受资助学生的获得感和自然感(因为接受资助而不产生巨大的外在压力,削减未接受学生的相对剥夺感。三是创新工作方法,改进资助效果,提升资助方法和程序的透明性和多元性,以及解决和改善在弱势群体泛化语境下未获得资助学生的相对剥夺感增加等问题,探索社会工作融入高校现有资助体系的有效路径。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方向一:现行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体系资助效果现状。

根据现有文献研究成果,通过参与观察、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着重了解贫困大学生在现行资助体系中的心理感受、社会行为和资助效果(资助工作的权威性、学生的认可度)。在运用社会工作方法进行干预时,通过参与观察记录现行资助体系资助效果情况,搜集相关资料。

方向二:社会工作与现有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融合。

一是社会工作与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融合,助力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主要集中在资助工作前期,运用专业个案工作程序和方法(接案、家庭访问或者电话访问、面谈、评估)、小组工作方法(如发展模式)筛选、认定贫困生,增加贫困生认定(贫困程度、适合哪种资助形式等)工作的精准性。二是确定资助对象和资助类型后,通过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方法,开展信任小组、对话小组、提升被资助者凝聚力小组、发展小组和志愿服务、支持性服务学校社会工作等,提升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权威性和资助工作满意度。增强增进接受资助学生的获得感和自然感,改变当年未获得资助学生的非理性认知和行为,增进理性认知和行为,削减未获得资助学生的相对剥夺感。通过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改变大学生的非理性信念,削减大学生的相对剥夺感。

方向三:探索社会工作与高校现有资助体系有效融合的路径。

与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和成长体系相关的四大系统:以学生处为代表的贫困生资助系统,以辅导员为代表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为代表的心理健康辅导系统、以专业课教师为代表的专业教育系统建立合作关系,进行社会工作融合试点,探索建立融合工作制度。一是高度融合: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深度融合社会工作,设置社会工作(专职或者兼职)岗位。二是中度融合: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广泛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三是低度融合:用社会工作辅助高校现有资助体系,在边缘化工作中运用社会工作理念方法。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精准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提醒”,促使干部“自励”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