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美学中的崇高理论研究

2019-11-14 14:21■/
长江丛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席勒康德崇高

■/

河北师范大学

一、前言

在西方美学历史上,“崇高”作为一个重要美学主题被哲学家们所反复提及。自朗基努斯开始,卢梭、狄德罗、康德等很多哲学家都探讨了关于“崇高”的问题。其中就包括本文中所着重关注的席勒。众所周知,席勒曾深入学习并研究了康德思想,因而其美学理论大多与康德哲学有着根源性联系,但席勒的美学理论出发点与康德却是完全不同的,曾有人提出:“康德的美学不是从社会现实现象出发,而是从先验的哲学体系出发。而席勒的美学研究是从活生生的德国社会现实开始的,其抽象的理论形式中包含了丰富的现实内容。”同样的,尽管西方美学史上众多哲学家也探讨了“崇高”的问题,但其对于“崇高”的具体阐释与解析却也是与席勒有着巨大差异的。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康德本人对于崇高理论的讨论至今仍在西方美学史上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席勒对于康德的崇高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承袭与发展,其所提出的崇高理论是对于崇高理论内涵的丰富与扩展,使得崇高理论走向了新的理论发展阶段。

二、崇高的内涵

席勒认为崇高感是一种混杂的情感,是由痛苦与快活混合而成的,他认为这种痛苦最高可以达到战栗的程度,快活最高可以达到兴高采烈的程度,正是这两种相反的情感相互融合为同一种情感使我们产生了崇高感。而为什么我们会同时产生痛苦与快活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呢?在这里我们便不得不提到席勒在他的崇高理论中所着重论述的理论的崇高与实践的崇高。

席勒的崇高理论很明显是基于康德提出的崇高理论的,从席勒1793年写作的《论崇高》的专题论文题目中便可以得知,该专题论文的副标题正是“对康德某些思想的进一步发挥”。但在该篇专题论文中,席勒在开篇便批驳了康德对于崇高的分类。席勒并不认同康德将崇高分为力量的崇高与数学的崇高的观点,认为力学与数学的概念完全不能说明崇高的理论,崇高的一切领域也绝不仅在于这种划分,因此席勒更加倾向于将其划分为理论的崇高与实践的崇高。于是在对康德关于崇高理论的批驳之中,席勒关于理论的崇高与实践的崇高的理论体系便架构起来,并作为其美学理论中的重要部分贯穿始终。接下来我们便详细分析何谓理论的崇高与实践的崇高。

对于崇高理论的阐释过程中,席勒将其基于我们对于自然的双重依赖性之中进行解释。在理论的崇高中,席勒认为自然是作为认识的客体,处在与表象本能的矛盾之中。在这之中体现了这样的道理:外部的自然一旦发生某种使得我们意识到自身处在危险境地之中的变化,自我的本能便会随之产生痛苦的提示,而这种提示如果使我们意识到自身的抵抗很有可能成为徒劳无功的,因而产生恐惧的情感。因此正是一个与我们自身存在相矛盾的并使我们感受到自身力量的无力感的客体的存在,使我们处于恐惧或痛苦的情感之中,并也因此产生了理论的崇高。

在实践的崇高中,自然是作为感情的客体,处在与自我保存本能的矛盾之中。那么如何区别实践的崇高与理论的崇高?席勒是这样认为的,他提到理论的崇高是与我们存在的条件相矛盾的,而实践的崇高却是与我们认识的条件相矛盾的。尽管在理论的崇高中我们意识到自身的抵抗是徒劳的,但在实践的崇高中,基于这种对于我们存在相矛盾的对象,我们的肉体在与对象的对抗中感受到自身的局限性,感到自己是无法克服这个对象的,便产生了实践的崇高。而无论是理论的崇高亦或是实践的崇高,都使我们感受到挫折。

在对于崇高的类型进行说明的过程中,康德与席勒都以海洋作为例子进行说明,但因其两人对于崇高理论的说明不尽相同却又一脉相承,所以该例子也值得我们仔细琢磨。康德说:“谁会把杂乱无章,冰峰相互乱叠的山岳群,或那阴惨狂啸的海洋之类唤作崇高呢?”他认为辽阔的,被风暴激怒的海洋,本身不能成为崇高,它的景象只是可怕的,而只有我们观赏壮阔的海洋时,心中才会油然而生崇高之感。席勒也提到了海洋,他认为风平浪静的海洋时理论的崇高,而风暴中的海洋则是实践的崇高。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一些值得人格外注意的东西。康德认同风平浪静的海洋隶属于崇高,而对于风暴中的海洋却给予了否认的态度,认为其从根本上是不属于崇高的范畴的。而到了对于康德崇高理论一脉相承而又有所创新的席勒那里,风平浪静的海洋与风暴中的海洋便被认为是崇高的两种类型,其本质则都是隶属于崇高本身的。在这里笔者更加认同席勒的观点,暴风中的海洋正是像康德所说的那样会使人产生惧怕与恐怖的情感,而正是这种惧怕与恐怖在使我们感受到挫折,感到自己自身肉体的力量无法克服这个对象,因而产生了实践的崇高。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席勒关于崇高的理论是对于康德崇高理论的进一步的继承与超越。

席勒曾这样形容自己与康德理论之间的关系:“你使我花费了二十年:领会你十年,摆脱你又是一个十年。”因而我们也的确在席勒的崇高理论中看出他达到了为自己设定的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便是他在《论崇高》的副标题中所提到的:“对康德某些思想的进一步发挥。”这种继承与超越,使得康德思想更加完善与成熟,的确是达到了对康德思想的进一步发挥。

三、崇高的对象

席勒共创作了两篇关于崇高的专题论文,一篇创作于1793年,一篇创作于1796年。在较早的一篇中席勒探讨了关于崇高的内涵以及崇高的两个类型,而在之后的一篇中席勒则提出了崇高的对象这一理论。席勒认为我们与崇高的对象之间有两种不同的关系,若深入分析这两种关系便可看出席勒对于崇高的对象的理论的提出与崇高的概念有着密切联系的关系。席勒在1793年创作的《论崇高》中认为崇高感是一种混杂的情感,是由痛苦与快活混合而成的,而他在1796年创作的《论崇高》中深入阐释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我们与崇高的对象之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关系,而正是这两种不同的关系使我们产生了痛苦与快活两种不同的情感,这两种情感相融合成为一种情感,那便是崇高感。而接着他由这两种不同的关系进而提出了两种崇高的对象的观点。

席勒认为崇高的对象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对象与我们的感受力(又译为接受力)发生关系,使我们不能形成关于他的形象或概念。在这里,感受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想象力,一是知性。所谓想象力便是我们脑海中形成关于对象的图像的能力,而知性便是我们形成的关于对象的概念的能力,二者合称为感受力;另一种对象与我们的生命力发生关系,使我们将对象看作是一种威力,我们的生命力在这种威力面前化为乌有。更进一步探究竟我们还会发现,前一种对象与我们的感受力发生关系,使我们的存在感受到挫折,对应的正是理论的崇高。而后一种对象与我们的生命力发生关系,使我们的认识感受到挫折,对应也正是实践的崇高。这一理论详细的解释了我们与对象之间的两种关系,并与上一节我们所提到的崇高的概念形成密切的逻辑关系,我们也得以看出,席勒所创作的两篇《论崇高》之间实为内部紧密联系的相互补充解释的两篇专题论文。

四、崇高与美

在席勒1796年创作的《论崇高》中,继他讨论了崇高的内涵、崇高的对象之后,他将视角转向崇高与美,他尝试着探讨崇高与美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出了自己将崇高与美相联合的观点,并最终运用关于崇高的理论引出他之后提出的审美教育理论,使得崇高的理论最终服务于审美教育理论。在这里对于审美教育理论我们不进行展开,而是着重于探讨席勒提出的崇高与美。

席勒围绕着对于美的讨论进一步讨论了崇高与美之间的关系,他提到自然利用现实的美使我们发现我们绝不是奴隶般服从感觉能力的踪迹,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正是因为在理想的美之中是不能够存在崇高的,崇高在理想的美中消逝了。美与崇高的区别也就在于美是理性与感性的协调一致,而正是这种协调一致使我们感受到美,而崇高却刚好与美相反,它是理性与感性的不协调与不一致的集合,正是这种不协调与不一致的矛盾使我们感受到崇高。在这里席勒举了一个例子,当一个人拥有美的性格时,他在乐善好施中满足自己的快感,他将得到快感作为自己的目标,因此感性世界便是他美的根源。但一旦将这个人放置入巨大的不幸之中,而这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的行为方式,这种不受自然条件所约束的道德力量便是崇高,而无论美如何使我们获得快感,它都无法与崇高所比拟,崇高依然拥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这也就说明了崇高是尝试着使我们找到超越性感世界的出口,而美却尝试使我们永远停留在感性世界之内,这也在一个方面体现了美与崇高的区别。

同样的,席勒也论述了美与崇高之间的联系。自然中同时充溢着美与崇高,因而这二者我们能同时感受到。但我们对二者的感受却存在着不平衡的关系,并不能平等的对二者有同样的感受能力,因而艺术便成为了平衡这种感受能力的桥梁,正是艺术使得这种不平衡情况得以缓解。在这里,席勒将美与崇高始终放置在自然中进行考量,他认为自然使得我们首先具备感受到美的能力,当这种能力具备之后,自然便开始致力于这种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渐成熟。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自然关注的是审美趣味的培养,这种审美趣味逐渐根植于我们的内心。随着审美趣味的成长,概念与原则便在我们的心中逐渐确立起来,最终发展成对于伟大与崇高的感受力。在这个阶段中,席勒所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美与崇高的区别,而将其构建成为一个在自然中成长发展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由美进而发展到崇高的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美与崇高被有机的联系起来,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被席勒所架构起来,形成了席勒所特有的美与崇高的有机联系。

在强调过美与崇高的有机联系之后,席勒进一步将这种联系纳入自己的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之中,使之更加成为一个体系。席勒认为崇高应该联合美,以便使审美教育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在这里,席勒的崇高理论顺利的与他自己的审美教育理论体系接轨,并持续的在审美教育理论中发挥其作用。

五、结语

尽管历史上多位哲学家曾探讨过崇高理论,他们也都各自对崇高理论进行了自己的阐释,例如朗基努斯认为崇高来源于庄严伟大的思想和强烈激动的情感,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又例如康德将崇高分为力量的崇高与数学的崇高,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各位理论家对于崇高理论所作出的贡献都有其重要性。而席勒正是基于多年对康德理论的深入研究的基础,得以提出对崇高理论的新的认识,最终达到了对康德以及其他学者的崇高理论的完善与超越,这集中体现在他对崇高理论的概念的确立并提出新的分类。在他1793年与1796年创作的两篇《论崇高》中,他整体性地论述了崇高产生的对象与崇高的概念,崇高在他那里被正确的分为了理论的崇高与实践的崇高。他详细的论述了崇高的对象与我们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引出崇高的概念,并通过论述美与崇高的关系,使其作为审美教育理论的有力支撑,这其中的论述蕴含着以席勒浓厚的哲学造诣为基地的丰厚的哲学逻辑内涵。而最终我们也得以从其中看到席勒美学理论的闪光之处,席勒美学成为一颗耀眼的星星,在西方美学历史上始终闪闪发光。

注释

①王磊.浅析席勒的主要美学思想[J].铜陵学院学报,2008(04):88~89.

猜你喜欢
席勒康德崇高
文学巨匠歌德论挚友席勒
席勒的烂苹果
艺术百家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
漫画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
The Four Crafts of Kites
The “Crane and Celestial Boy” K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