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背景下的社交环境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9-11-14 12:34郑宝祥梁雨晴吉林建筑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32期
关键词:利用网络高校学生心理健康

■郑宝祥 梁雨晴/吉林建筑大学

当前社会环境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与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的每个角落。网络时代背景下,各方面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较为集中,网络环境的传播更加迅速,使用互联网的机会更加频繁,这使高校学生成为网络信息环境中最突出的群体之一,网络社交即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高校学生的年龄阶层,处在一个三观正在成型,认知能力更加敏感的阶段,杂糅多样的网络社交环境极易对其心理情况造成影响。

一、当代网络社交环境的特点分析及其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一)网络言论便捷自由,减弱现实中的人际交流

触手可及的网络平台为高校学生们提供了相当便捷的信息交换渠道,它能使人及时的以多种灵活的方式表达情绪和想法并收获相应回复。但这种方式归根结底仅是虚拟交流,缺乏现实生活中我们与不同角色交流的互动性,因此它无法作为正确完整的人际交流关系。网络上仅靠文字和图像的交流,无法代替生活中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与情绪互动。过多的网络社交,会在一定程度让高校学生丧失现实生活的社交能力,随之带来与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矛盾与冲突的问题,极易给高校学生带来自我怀疑,焦躁抑郁的情绪。面对这些问题,部分学生会选择回归网络寻求慰藉,从而造成心理问题的恶性循环。

(二)网络信息杂糅,极易接触有害信息

网络技术的普及性与其操作简易性,使各阶层各类型群众均能轻易操纵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的各阶层网络居民肆意创造信息,其导致了网络环境的繁复杂糅。信息在网络环境中的传播具有从众性,盲目性,广泛性。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诱导性信息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中,诸如不劳而获的享乐主义,网络贷款的巨额诱惑,甚至网络暴力的恶意言论。若轻信此类的垃圾信息,常导致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走上错误的认知轨道,阻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高校学生的认知力还处在成长期,网络有害信息是网络社交的最大威胁,极易对学生的身心造成危害。

(三)网络信息多元化造成信息利用率低

网络世界信息丰富,涉猎广泛,内容即时,极大程度的方便了高校学生的信息需求,使其足不出户即可掌握新鲜多元的信息资讯和丰富有趣的娱乐文化。而飞速膨胀的大数据库导致了如今流量信息的横行,各领域中越来越多的信息被营销化,其内容深入性低,真实性争议极大,这些内容常常会对高校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并且,由于高速的信息化生活节奏,学生对专业性知识摄入的耐性,认真程度均在逐步降低,对于专业性强,富有价值的内容,部分学生仅是走马观花,而少有对信息的思考与分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络有效资源的浪费。

(四)网络成瘾性强,极易对高校学生造成身心伤害

每个人在网络中都有多方面的需求,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也是当代高校学生心理诉求的具体外在表现。网络环境丰富,趣味性强,娱乐方式多样,因此网络世界会更容易变成高校学生内心情感的寄托,使学生产生一种在现实规则之外不受约束的自由放纵心理。大部分学生长时间沉迷在网络世界中,对网络有着较强的依赖感,其最常见表现为很大部分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脱离现实生活,久而久之,导致其愈加严重的上网成瘾,丧失精力,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目前这正是许多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之一。

二、网络环境下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优势

在人们的心理健康愈加受到关注的今天,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成为高校中越来越受重视的环节。如今的网络时代,利用网络信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引导中逐渐占具重要地位,高校及学生辅导员都要引起高度重视。在满足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诸多的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用新颖的方法和思路开展更多的创新教学,发挥各种新型媒介的长处,进行全方位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应用网络技术的心理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元

网络的利用方式多种多样,这代表利用网络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便可更加灵活。如利用高校网络,首先可进行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建立,建立独特的心理资讯分享和心理咨询渠道,以吸引学生的目光。其次是利用网络技术建立智能化心理咨询模式,高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心理问题的咨询,这种方法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且更具保密性,便捷性。在网络学习方式上,可设置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使学生可以进行选择性的学习,这种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节省了心理课程的时间,以便学生构建最适自身的心理知识体系。同时适合开展网上创新活动、心理网络测试或心理小游戏等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其更能吸引高校学生的参与。

(二)网络平台上教育形式更加便捷,效率更高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强化完善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各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首先应重视并积极运用网络技术,创建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监管和预警平台,通过对平台数据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从后台及时全面地掌握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思想动态及心理资讯需求。进而针对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及时发挥心理平台机制的重要作用,辅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网络平台上也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关于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使大学生及时自由的掌握所需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打破了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高校及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

三、针对问题对高校学生进行的预防教育和干预措施

(一)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对学生心理问题预警

目前,传统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检查机制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高校学生。学生群体中极可能出现问题严重的个体,学生辅导员及心理教师通常无法对其进行及时的心理监管。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校园心理教育网络平台,利用问卷调查,个人心理测试等方法,定期考察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信息和网络社交信息,同时对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实时补充及更新,便可通过对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综测数据的分析来预测其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这种方式对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可减少学生面对心理咨询的抵触。网络数据分析拟定的心理教育及预警机制也更具有效性和及时性。

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强大高效的监管与分析功能,可以更加精准的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预警工作,进而能更加容易的实现对有潜在高危心理问题的学生个体进行切实有效的心理监测和干预。

(二)建立网络平台上的高校学生自主心理学习体系

网络平台逐渐可作为教育活动的主阵地以与时俱进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即可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成如今的主动探索。高校需要主动打破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局限,积极设置校园网络心理平台,开放自由咨询通道,使学生可在任意时地分享问题,教师即可在后台第一时间接收问题,为学生提供相应解决方案。网站上设置相应对症下药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自我诊断,自主选择的空间,其能便捷的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这在维持学生良好的心理情况的同时,又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服务的能力。

网络是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完善网络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强化高校中心理教育的队伍建设,构建自主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对今天的高校学生心理教育至关重要。

四、结语

当代社会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在新时代网络环境的背景之下,我们要顺应网络时代的潮流,跟随新型网络技术的发展,着眼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用如今的新技术发展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取长补短,推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足发展,开发切实有效的网络心理教育方式,积极探索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优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引导高校学生提升认知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使他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能够学会利用网络完善提升自己,选择利用对自己的成长有利的信息,以保持心理的积极健康,保证全面发展全面成长,以成为新时代的预备人才,祖国发展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利用网络高校学生心理健康
利用网络爬虫技术验证房地产灰犀牛之说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BMI的关系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利用网络社交平台 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