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路径优化探析

2019-11-14 12:34重庆交通职业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32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院校

■张 丽/重庆交通职业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高职院校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作为发挥高校社会服务功能重要补充的同时,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崇德向善的重要实践平台。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面临着诸多现实的困境与难题,比如,志愿服务活动项目设计单一、志愿者服务团队组织建设与治理不够规范、志愿服务活动内涵缺乏深入等等,如何优化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路径,是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创新性、持续化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以价值意蕴为先导,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情感认同

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志愿精神,不仅是内涵着丰富的价值意蕴,也是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价值遵循。首先,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现实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志愿服务精神相融合,通过理论宣讲、专题培训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深刻体悟志愿精神构建基本的理论认知,增强主人翁意识和时代新人的责任感、使命感,指引他们主动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入群众。其次,选树“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引领示范作用,不仅有利于增强志愿者人生价值获得感,同时在大学生群体中易于引起共鸣,吸引学生加入到互助友爱的氛围中感受奉献的意义,在亲身实践中自觉内化“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最后,在校园中通过各种媒介和校园平台宣传志愿服务相关内容,形成崇尚志愿精神的良好校园氛围。

二、以组织建设为依托,打造稳定的大学生志愿者团队

打造一支稳定的志愿者团队是确保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现如今,很多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校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开展,各二级学院团组织协同配合,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年级更替时间较短导致志愿者流动性很大。

第一,结合高校实际及社会服务需求建立稳定的志愿服务平台。例如,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服务团自2001年起,学校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建立合作关系,并在龙州建立志愿服务基地,每年该校研究生志愿队均赴当地支教。高职院校可与当地社区、扶助地区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打造稳定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

第二,打造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体系。在大数据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数据平台、互联网技术,建立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人才信息库。例如,团中央运营的“支援中国”信息系统,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以及“暖青汇”APP等系列平台。确保大学生志愿者信息入库,形成大学生志愿者电子志愿信用档案,促使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系统化、信息化、规范化,同时,还可扩大大学生志愿者辐射范围,打破仅局限于学生干部的隐形屏障,进而在校园中形成青年志愿服务行为风尚。

第三,利用课程培训、网络会议、交流分享、技巧示范等多种方式,开展系统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培训,唯有专业化才能全面提高志愿服务水平。一方面,进行系统培训是端正志愿者服务动机的重要举措,通过专题形式对志愿者开展“组团式”培训,使大学生充分认同志愿服务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针对志愿者特定岗位服务要求,结合大学生个人兴趣及专业特长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培训,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

第四,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职教师,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过程指导。现如今,大多数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主体多为团学干部,在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过程中青年学生承担着组织者、参与者、引领者的多重角色,而青年学生自身的不成熟性以及经验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志愿服务活动效果。

三、以项目设计为核心,拓展志愿服务活动内涵和外延

志愿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实践平台,只有保持长久的运行和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实践育人的功能。而确保实现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项目设计深化活动内涵、拓宽活动外延。

第一,推进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化,加强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团体与企业、社区等群体的合作。志愿服务自身的实践育人功能,内涵着活动主体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群众的潜在要求,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国情民情,增加社会知识,加快感知社会的进程与发展变化。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不仅要关注校园内部的服务需求,更需面向社会挖掘服务契机,方能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以河北省某高校为例,通过校企合作成立“华为高校花粉俱乐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平台。除了校企合作以外,还可以积极争取政府大型赛事的志愿服务平台,积极打造富有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

第二,开拓志愿服务新领域,创新志愿服务项目。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基本局限在校园服务、社区孤寡老人、作业辅导、交通劝导等方面,形式单一,技能要求较低。相较而言,国外的志愿者活动经过长久的发展更为成熟完善,活动范围已拓展到基本社会福利之外的领域。一方面,可借鉴国外的方法,将志愿服务关注点延伸到当下的社会焦点上来开拓服务领域,比如留守儿童援助、艾滋病、支农支教、环保宣讲等,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团中央、教育部组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志愿服务活动。另一方面,在延伸志愿服务触角的过程中,其项目设计务必紧贴当下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宣讲等。同时开发专业性比较强的项目,不断提高志愿服务技术要求正是促进其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结合大学生专业特长及职业生涯发展,注重志愿者能力素质培养。目前基于志愿服务项目单一,基本倾向于通识性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忽略了大学生自身专业技能优势以及未来职业生涯发展需求,大学生开展的大部分志愿服务专业和技术含量低,极大地影响了志愿者参与热情。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技能以及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发挥大学生的知识优势,为其学以致用、贡献社会提供更大的实践平台。在志愿服务项目方案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征集大学生对于活动的方案和计划,从中采取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强化志愿者主体意识的同时,关注志愿者的发展需求并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合力促使志愿服务项目设计与大学生素质培养和就业质量相结合,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动力增强志愿服务育人效果。

四、以制度完善为抓手,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发展

健全志愿服务制度是保障活动顺利开展和有效运行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环节。首先,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招募、注册相关规定。确立志愿者身份帮助大学生形成角色认同,通过遴选机制增强志愿服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其次,完成大学生志愿服务考评体系。通过建立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人才信息库,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时间、经历、效果纳入大学生志愿者电子志愿信用档案,在有效分析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和个人潜能的同时,加强志愿服务考评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最后,丰富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方式。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方式则主要停留于单一的精神化激励,且缺乏统一的奖惩考核机制和专项资金,难以确保激励的公正性,例如,以志愿服务时间的累计与就业推荐和奖学金评定等内容有机结合。同时,激励不仅要考虑正向,还应注重负向激励的作用,即对表现未达到预定标准的志愿者进行矫正和惩处。

从志愿者注册、招聘、培训、考核等一系列工作方面着手,形成具有常态化、长效性的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性开展,同时也为保持大学生志愿服务激情和热情,规避志愿服务活动“一阵风”现象,以此提高志愿服务效率,激发志愿服务动力,推进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院校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小小志愿者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向志愿者致敬
“被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