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2019-11-14 12:34魏慧芳南昌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32期
关键词:理论课民办高校思政

■魏慧芳/南昌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校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和神圣使命,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则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抓手。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推进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化解民办高校因转型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

近年来,虽然民办高校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但是机遇往往也伴随着挑战。民办高校蓬勃兴起的同时,也使得民办高校的生存境遇变得更加复杂,竞争压力日趋增加。为了实现新的突破以寻求自身发展的出路,一大批民办高校开始尝试探索向应用型院校转型的发展道路。随之而来的是,这些应用型院校逐渐将培养目标定位在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由此,民办高校更加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相应地,在很大程度上忽视甚至轻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情感认同和思想素质的培养。而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很多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配备不齐全,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不够规范;在授课形式上,学生甚至根本不用到教室里去,单纯依靠学生通过观看网络课堂打卡的学习方式,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部分学生自律意识和自制力不是很强,再加上缺乏老师外在的督促和监督,所以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课程思政理念未深入人心

由于目前课程思政建设尚处于全面探索阶段,因而课程思政理念还未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缺乏科学认识。有些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对于什么是课程思政认识模糊,甚至在认知方面存在严重偏差,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专业课程讲授之余另起炉灶,专门留出一部分时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思政观念淡薄,未将课程思政理念根植于心,付诸于行,造成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严重脱节。即由于课程性质、学时分配等诸多原因,部分教师只重视专业课程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和塑造,没有发挥课程应有的育人功能,由此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政课程独挑重担,唱独角戏的现象,因而也未能真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各自为政

课程思政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做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等各类课程的同向同行,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所有课程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和所有环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形成课程育人的协同效应。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尽管思政课程和其他各类课程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等环节,都做到了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教育。但是,由于在顶层设计方面未能从整体上宏观把握课程育人目标,最终造成思政课程与其他各类课程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时,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形成“两张皮”甚至“多张皮”的窘迫局面。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降低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其思想领航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民办高校同样需要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筑牢意识形态的高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此外,课程思政要求其他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而这个“向”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坚持的方向,即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思想航向。因此,课程思政非但没有动摇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地位。相反,实质上要求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其中流砥柱和对其他各类课程的思想领航作用。

(二)明确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要求,树立科学认识

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所谓课程思政,是在充分发挥传统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通过挖掘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政元素基因式融入各类课程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引领,在潜移默化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而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课程体系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的教育理念。因此,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客观上要求各类课程一定要“结合各自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特点,分别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合于课程教育内容之中”。[1]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观念

课堂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2]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程育人作用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主体地位举足轻重。由此,使教师明确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观念和意识,提高教师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过程的能力,对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至关重要。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培养教师课程育人的意识,“深化专业课教师对自身以及学科育人职责的认识,强化其内在价值认同,引导教师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自觉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3]除此之外,教师自身的形象和素质,无形中也会影响学生道德品格的养成。因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还需要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学生成长成才树立良好的示范榜样。

(四)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构建大思政格局

课程思政建设的平稳推进,离不开整体的科学部署和规划。即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所谓全员育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只是思政教师的职责和任务,需要充分调动包括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党政领导干部等在内的一切积极力量,共同参与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全程育人,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4]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全方位育人,则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构建立体化的育人体系。“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构建,有助于整合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结语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民办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窗口,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推进其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民办高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改变只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现象,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类课程的育人作用,在青年学生拔节抽穗的关键时期,更加注重对青年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着力化解当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红专并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理论课民办高校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