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学翻译标准下的译者主体性和翻译策略研究

2019-11-14 01:56魏轶林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长沙市410000
新生代 2019年16期
关键词:能动性标语译文

魏轶林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一、引言

尤金•奈达曾经说过,"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谭载喜,1999).在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非文学翻译即除文学翻译之外的其他文本的翻译.包括经济翻译、法律翻译、科技翻译等领域.从翻译的大致操作来看,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并没有实质的区别,比如都需要译者对原文有一个透彻准确的理解,以读者能够接受的方式忠实地传递出原作的含义.文学翻译要求译本既要忠实于原文的思想,也要忠实于原文的风格,最好还要做到语言整体的自然流畅.从具体的操作来看,文学翻译要求风格对等,即原文俗译文也俗,原文雅译文也需优雅.而非文学翻译虽不排除在正式文本里使用正式词语的需要,基本上只要在最大程度上忠实地传达了原文信息,就可以被认为是成功的翻译,对原文的风格基本不做要求.如博物馆里的标语牌"观众止步"译为"staff only",从字面上来看,中文和英文的信息完全不对等,但是却传达了相同的意思,言简意赅,所以也达到了信息传递的要求,这也是非文学翻译最重要和最本质的要求.因此,探讨非文学翻译的标准有利于寻找合适的翻译方法,提高译文的质量,促进当代翻译事业的发展.

二、非文学翻译的标准

根据尤金•奈达的统计,非文学翻译的比重占整个翻译实践活动的百分之九十五.当今社会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分工中,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非文学翻译的行为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为了促进非文学事业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需要给非文学翻译厘定一个标准.并非所有的文学翻译标准都不适用于非文学翻译,文字之间是由互通性的,但是由于文本类型的不同、翻译的要求程度不同,非文学翻译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标准.著名学者李长栓认为:"职业翻译活动的标准,可以概括为准确理解、通顺表达两条总原则" (李长栓,2012). "准确理解"不仅指译者要对原文理解透彻,还指读者在读完译文之后也要有准确深入的理解."通顺表达"是指译文文本符合译入语的规范,自然通畅,让译文读者以为是在读本国语言创作出的作品或者像是原作者在用另一种语言书写自己的作品.从这方面来说,译者只有最大程度地参照原文,因为原文便是非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因此非文学翻译的标准可以用两个字概括起来,即为忠实.

三、译者的主体性和翻译策略

(一)译者的主体性研究

翻译要忠实于原作,是不是就意味着译者不能对原文作任何修改,不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了呢?当然不是,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查明建、田雨,2003).翻译虽然要紧扣原文,对原文进行"描摹",但绝不是亦步亦趋地复制.在非文学翻译中,也要明确树立译者的主体意识.如果过于强调译者对于翻译的创造性,容易走向滥译的极端,而若脱离了译者主体性,则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死译.所以与原作者的创作不同,译者要把控好翻译的度,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语言承载的信息.

如果译者不清楚翻译的目的,此时最容易采取最保守的直译法.即忠实于原文的字面意思,以实现文字的对等.但是,有时简单的文字对等达不到翻译的目的,甚至会造成歧义或误解.这个时候就需要对原文进行改造,在基于文本原意的基础上适度增删.有学者提出过不能增删原文,但是所谓的不改变或增减原文,是指不改变原文传达的信息,而并非不能增删原文的任何文字.因为任何时候都不能机械地翻译,过度的直译看起来生硬牵强,让读者不知所云.但是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删减的东西,必须是原文不需要,非常冗余,与原文思想的表达没有关系的内容,增添的则必须是能传达原文思想的.对于非文学翻译来说,最好的翻译效果是做到信息对等,能够准确地再现原文信息,简洁明了地达到翻译的目的.

文学没有对错,一切都是原作者思维的再现,创作的内容可以是基于事实改编的,用来反映时代的某些现象 也可以是非常虚幻的,故事情节纯属虚构.而非文学文本尤其实经济、法律等文本的数据、名称有着非常严格的是非对错之分,稍有差池便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译者要透彻理解原文,不仅要尽量避免言语不规范,表述不准确等问题,还要确定原文信息地真实性和准确性,这就需要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一些简洁明了的信息很容易翻译,但是一些模棱两可或者出现单复数问题的信息则需要译者花费很大的精力确定最准确的译文.

(二)翻译策略分析

从非文学翻译的角度来看,博物馆的翻译属于外宣翻译,笔者将从译者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出发,研究湖南省博物馆在外宣翻译中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博物馆共分为了四大模块,分别是"惊世发掘"、"生活与艺术"、"简帛典藏"和"永生之梦".其中第二条和第三条的翻译为"LIFE AND ART"和"THE DREAM OF LIFE EVERLASTING".译文的信息与原文的信息一一对等,属于字当句对的直译,看不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而在其余两条对于翻译的处理中,标语分别被译为了"GREA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和"COLLECTION OF BAMBOO SLIPS AND SILK MANUSCRIPTS".译者把"惊世发掘"理解为伟大的考古发现或者惊天动地的考古发现,译本中增加了"archaeological"."发掘"也有另一个对应的英语词汇"excavation",译者选择"discovery"而不是"excavation"也是经过了一番思考的.既然是标语,说明是在总括性地介绍馆存,而不是强调挖掘的动作,此翻译可见译者心思细腻之极.

与文学翻译不同,非文学翻译中不需要风格的完全对等,例如第三条标语的"典藏"这一集优美与古雅于一身的词汇被简洁地译为"collection". 标语在讲究简短概括的同时,也增加了翻译的难度.简帛是简牍与帛的简称,简牍可以对应为"bamboo slips",帛是对古代丝织品的统称,可以对应为"silk".但是在省博物馆里,不仅有大量的帛书,还陈列了许多帛衣,此番语境下的帛到底指代哪一类?通过对于博物馆的考察,笔者注意到,帛衣被归为了"生活与艺术"下的"衣被锦绣"(splendid clothing)一栏,所以此处的帛仅指帛书,由此译为"silk manuscripts",准确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足见译者的独具匠心.

在小标题一栏中,有一节小标语为"瓜果蔬菜",翻译为"GOURDS, FRUITS AND VEGETABLES".笔者发现此处增译了"葫芦容器"这个概念,继续考察才惊觉,原来这一标题中包含着对于一些葫芦器皿的展览和介绍,译者的增译并不是随性而为,而是符合原文信息的.标语"分餐而食"并不是强调动作或者吃饭的画面,而是向大家介绍墓中出土的各类成套的餐具,所以译文非常形象地用"INDIVIDUAL MEAL SETS"来表达,化抽象为具体,"精烹细制"一则被译为"GOURMENT FOOD"也基于同样的翻译策略.展品中有一个"五子漆妆奁",从字面意思中完全看不出五子是指什么,模糊不清的含义也给翻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通过标语下面的介绍得知,此"五子"指小漆奁,简而言之就是五个化妆盒,译文为"LACQURE TOILETRY WITH FIVE SMALL BOXES",简洁忠实地宣传了此项展品.

通过研究博物馆的展品可以看出,译者在展品标语外译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功夫,用有限的语言忠实地再现原文包含的大量信息.但也能够发现,译者实际受到了很多限制,有时过于追求逐字逐句的翻译,而使标语显得冗余,还有待改进.例如:"汉画像•酿酒图"一栏,译文为"LIQUOR-MAKING SCENE FROM HAN DYNASTY PICTORIAL BRICKS",对原文亦步亦趋,过于复制.还需作另一番讨论的是"酒"一词的翻译,众所周知,中文的"酒"是一个概括性的名词,可以指代所有类型的酒,而英文中不同类型的酒有不同的名词与其对应."liquor"是指蒸馏酒,但是从标语下方的介绍来看,还有发酵型的酒.所以笔者认为,此处的"酒"译成"Chinesse spirits"是不是会更加的地道切意.

四、结语

非文学翻译中需要译者在极大程度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影响译者能动性的因素有很多,如译文的用途、读者对象、文化差异、文本类型等.译者的能动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译员是能动的译员而非机械的译员,应该结合相关背景,根据具体的情况,以传递原文信息为原则,采用最佳的翻译方法,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能动性标语译文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负向能动性及其应对策略
这些标语也太让人苦恼了吧
标语变变变
“滥挂标语”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项目教学法在《微机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最牛标语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