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行》——儒家理想人格的完美刻画

2019-11-14 01:56王学勤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01
新生代 2019年16期
关键词:忠信儒家君子

王学勤 安徽大学 安徽合肥 230001

一、孔子其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1〕.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2〕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他创立的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塑造了中国社会"儒者"这一儒家完美的理想人格至今仍旧影响着国人人格和品行的塑造.

二、《儒行》篇所呈现出的儒者形象

《儒行》全篇通过孔子和鲁哀公的对话,从各个方面展现了一个真正儒者应有的风度与所具备的品行和操守.孔子见鲁哀公,因其服饰与众不同被问儒者是否有专用的服装,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 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哀公问曰:"敢问儒行."孔子便从自立、容貌、备豫、近人、特立、刚毅、仕有、忧思、宽裕、举贤援能、任举、特立独行、规为、交友、尊让等16个方面展现了儒家思想和儒者的高尚品行.

(一)苟利国家,不亏其义:儒者之家国情怀

儒家思想是入世之学,更是治世之学.儒学具有天下一家、天人一体的情怀,容易克服国家、民族和信仰的障碍,把仁爱中和之道推广到人类全体和天地万物.《论语》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礼运》讲:"天下为公."宋儒讲:"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民胞物与".儒家认为,社会应当是一个大家庭,人类也应是一个大家庭,宇宙是一个更大的家庭 仁心本于孝悌,而要推广到世界和宇宙.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都是共生互爱的关系.〔3〕《儒行》所描述的理想的儒者人格,既包含了高尚的个人品行,更饱含浓重的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具有人道主义博大的胸怀与天下一家的气度.

《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是儒者的人生目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儒者的行为准则,跃动着儒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儒行》曰:"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自先秦以来,在儒者的眼中,国家的利益永远都在个人利益至上,即使推荐人才,只要对方德才兼备能够胜任,对内不避称举亲属,对外不避称举冤家,只要有利于国家和君主使用贤才即可,儒者并不期望通过荐贤而企求富贵.因此我们看到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听到了诗圣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呐喊,感动着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和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动人情怀.

《儒行》曰:"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 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 鸷虫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 往者不悔,来者不豫 过言不再,流言不极 不断其威,不习其谋."真正的儒者,面对金钱物质和声色享乐的诱惑不会见利而害义 会面对死亡的威胁不会改变操守 牵引重鼎,挺身而出,尽力而为,不会度量个人的体力够不够 不断地保持自己的威重,不研习全权术谋略,从而保持儒者处事立身的独特性,成为儒家理想中的君子儒.正如《论语•雍也》所云 "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述而》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先秦儒者所追求的正是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志向高远的"君子儒",将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放在最高位,心怀国家,情系百姓,并为之奋斗一生.

(二)竟信其志,不忘百姓之病:儒者之社会责任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者一直竭力倡导"仁者爱人",极力游说各国国君实行仁政,同时将其仁爱思想推广至全社会."以天下为己任"是先秦儒家的理想追求与人生抱负,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至高追求最能表达儒者的胸襟和情怀,也最能彰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可以说是古时儒者的最高向往,激荡着儒者灵明深处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在《儒行》篇中亦有鲜明的体现.

《儒行》曰:"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 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 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儒者今世的行为可以作为后世的楷模,进谗言献谄媚的人又有结党而要危害他的 身体是可以危害而志向是不可以剥夺 即使危及他的生活,最终他还要伸展自己利济苍生的志向,仍要忧思满怀,念念不忘老百姓的痛苦.孟子所谓天下有饥溺,犹己有饥溺之也.佛氏大悲众生,亦此志.儒者将百姓的安居乐业,幸福安康作为一生的追求和誓死不改的目标,展现出对家国天下的强烈的担当意识和济世情怀.

儒家及其思想是关注社会现实和人伦日用之学,是内圣外王之学,也是先秦儒家践行社会责任的主要模式.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最终指向现实的社会人生.《儒行》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儒者有如席上的宝玉,来等待诸侯行聘时采用努力学习来等待别人询问 心怀忠信等待举荐 尽力而行等待录取.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者一方面强调内在德性的自我完善和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又注重外王事功,不断践行其经世济民平天下的理想目标.

《儒行》曰:"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 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儒者日常起居庄重小心,讲话必以信用为先,行为必定中正不偏 在道路上不与人争难走易走的便宜,冬天夏天不与人争暖和凉快的舒适 爱惜生命为了有所等待,保养身体为了有所作为.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儒者会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勇敢地承担社会责任和社会角色,不仅出于人性的自觉,更是源于强烈的政治使命感,追求仕进.先秦儒家认为入仕是士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其终极目标是道德的弘道与传承,实现王道理想,实现和谐社会.

(三)博学笃行,温良敬慎:儒者之品德操守

《礼记•大学》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是说君子应该首先注重德行,始终把个人的道德品格修养放在首位.《论语》中多次讲到关于何为君子德行的话很多,涉及"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孝、悌","不语怪力乱神"等等.这是孔子对君子个人品行的基本定义,也是先秦儒者所孜孜不倦的高尚品格的追求.《儒行》篇中亦多次出现描绘儒者的个人品德操守."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儒者广博地学习而无休止,专意实行而不倦怠,独处时不放任自己,通达于上时不离道义.遵循以和为贵的原则,悠然自得而有节制,仰慕贤人而容纳众人,有时可消减自己的棱角而依从众人 .

《儒行》云:"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 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金玉、土地、财富自古即为常人所追求与渴望,而儒者不把金玉当宝贝却将忠信当宝贝,不祈望土地而把建立道义当作土地 不祈望多积财富而把多学得文化知识作为财富 而且儒者为人公直难于得到为己所用,即使得到了也会因为其坚持原则而难于畜养,正印证了儒者这一群体"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 戴仁而行,抱义而处 虽有暴政,不更其所."的高尚品德.

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仁"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被视为儒家最高的道德行为准则.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孟子•离娄下》第二十八章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儒行》云:"温良者,仁之本也 敬慎者,仁之地也 宽裕者,仁之作也 孙接者,仁之能也 礼节者,仁之貌也 言谈者,仁之文也 歌乐者,仁之和也 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者兼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温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谨慎是仁的质地,宽宏大量是仁的兴作,谦逊待人接物是仁的功能,礼节是仁的外貌,言谈是仁的文采,歌乐是仁的和谐,分财散物是仁的施与.儒者兼有这几种美德尚且不敢说做到仁了.儒者的尊重谦让就是这样的.在这里《儒行》 将温和善良、宽容谦逊作为仁的内在体现,而将恭敬谨慎、礼貌仪容作为仁的外在实践.

三、结语

儒以道得民,也是以道得名.儒者多把"忠信""仁""义""善"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儒行》篇多次提到了"忠信""仁""义""善"的概念,如"怀忠信以待举"、"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儒有忠信以为甲胄"、"和为贵,忠信之美"、"戴仁而行,抱义而处"、"温良者,仁之本也 敬慎者,仁之地也 宽裕者,仁之作也 孙接者,仁之能也 礼节者,仁之貌也 言谈者,仁之文也 歌乐者,仁之和也 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者兼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立义以为土地"、"礼义以为干橹 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见利不亏其义"、"其行本方立义"等等.在这里,孔子把"忠信""仁""义""善"的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放在了个人的需求的最高地位,并对此进行了形象的阐释.认为儒者在政治上应该 "苟利国家、不亏其义",在社会责任上应该"竟信其志,不忘百姓之病",在个人道德品行上应该"博学笃行,温良敬慎","澡身而浴德",要见利思义,行为果敢,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即使在压力下仍要坚持操守,不随波逐流 在暴政下仍能刚毅有节,持守其志,至死不渝.

孔子曰:"汝为君子儒!"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就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使命感和"天下一家"的历史责任感,也有富贵于我如浮云、名利于我如粪土的崇高美德.儒者,应具有诗礼风度,儒者气象.儒者,首先是一个大丈夫、一个君子,然后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儒.《儒行》,无疑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行为准则,是儒者的理想人格典范,也是对君子儒的最完整、最确切的诠释.这也是《礼记•儒行》篇宝贵的思想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忠信儒家君子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百岁“武痴”
君子无所争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联墨双馨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有君子之道四焉
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