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探讨

2019-11-15 08:44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德语跨文化交际

■任 玲/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前言

随着高校德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跨文化交际已成为高校德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被纳入课程考试。德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人利用德语进行交流。为了解决文化差异,使双方有效沟通,除了掌握德语的实际语法和词汇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不断扩大各种文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了解德国和德语区的文化习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在德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

德语教学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运用德语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了解德语地区的社会、科学、技术和文化,从而与德语地区的人们实现相互交流。因此,跨文化交际不仅是德语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德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而且要求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充分体现了跨文化交际在大学德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障碍,因为文化差异的存在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使交际双方认为对方不了解和尊重自己,从而破坏了正常的交际,导致误解甚至引起矛盾。为了正确、有效地开展跨文化交流,高校德文教学应重视跨文化教学,使学生了解德语使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高校学生德语学习中的常见问题

(一)德语实际交流中的障碍

1、不敢用德语交流

由于语言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的德语口语能力普遍不强,对德语交际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其次,他们害怕用错单词或语法、或者发音和语调不标准受人嘲笑,所以他们不敢开口用德语交流。

2、不想用德语交流

许多大学生对德语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学习的目的只是应付各种考试。虽然德语水平高,口语能力强,没有严重的沟通障碍,但在主观上并没有使用德语的兴趣。

3、不能用德语交流

大学生在德语学习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书面知识的学习,因而不能用德语进行交流。他们专注于语法、词汇、阅读和写作。他们的口头和听力训练内容较少,德语口语的实践能力存在不足。

(二)德语学习的常见不良习惯

1、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是很多学生学习德语的共同习惯,学生面对大量单词记忆以及词法和语法的运用多采用这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非常机械效率低下,难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死记硬背的方式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德语的特点和语法结构,更会严重影响学生对德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2、缺乏独立思维

高校学生受长期的被动接受式教育方法的影响,通常缺乏独立思维能力,往往具有很强的盲从性,在学习中,往往围绕教师为中心,缺乏对知识的独立理解和认知,在对德语的感悟中缺乏主动自觉性,难以对德语学习形成自己特有的方法和领悟。

3、不爱阅读德语书籍

由于学生德语水平和学习兴趣的限制,很少有高校学生喜欢阅读德语课外书籍。由于学生课业负担较重,面对难度较高的德语教材已经显现出难以应付的疲倦之态,根本没有兴趣和能力再去阅读更多的课外书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知识面仅仅集中在教课书中,德语学习视野受到严重局限,对德语地区的文化特点知之甚少。

四、跨文化交际视野下德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落后

在高校的德语课堂上,很多老师仍然奉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占据大量时间,尽管对重要的知识内容进行了充分的讲解,但留给学生思考、发言和交流的时间很少,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激发学生使用德语进行交流的兴趣。

(二)注重考试,忽略跨文化交流和学习能力培养

在应试环境的大背景下,高校德语教学依然最为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执教水平的重要依据。而跨文化学习和交流能力表现了学生对德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考试中占据的比例较低,难以定量进行衡量,因此容易造成教师对这种能力培养的忽视。

(三)教学内容单调

当前的大学德语教学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以教科书为依托,进行“黑板板书”教学,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可拓展性,时效性也较为落后。大学教材上的很多内容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难以适应日益变化的语言文化发展步伐,而且由于受教材的约束在内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方面也有较大的不足,不利于互动式课堂氛围的培养,学生很少有自主交流的发挥空间,更谈不上跨文化交际。

(四)教师知识局限

高校的德语人才相对匮乏,教师主要是德语专业毕业,一部分教师的德语专业学习只是在国内的师范院校中进行的尽管精通德语中的各种词法和语法,但对德语区的文化、技术、宗教信仰和社会形态缺乏广泛而深刻的认识,在教学活动中难以对学生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五、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渗透方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

在大学德语教学中,教师主要重视词汇掌握和语法教学,脱离语言学习的文化背景,使课堂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缺乏实用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因此,高校德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高校德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大落实跨文化交际在德语教学中的渗透。

(二)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高校德语教学方法更为注重语法和结构,而容易忽视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关系,导致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出现在实际语言运用时出现不准确和错误的情况。因此,教师应根据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实际需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交际教学法是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能使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语言使用情况做出相应的反应,提高学生使用德语的准确性。

(三)设置开放性德语教学课程

在大学德语教学中,要有效地进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应设置开放性的教学课程,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气氛下提升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开放性课程主要是指为学生设置适合自主学习的教学内容,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中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的转变,进而有效提升德语学习的效率。

(四)搭建互动课堂

跨文化交际教学较为注重主题式的德语情景会话交流,利用主题情景交际中能使学生逐渐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在交际的实际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对方进行顺畅的交流。此外,在课堂上除了情景交际外,还可以为学生创造课堂外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形成课堂授课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拓展德语课堂的广度。

(五)引导学生多了解德语区文化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多接触德语地区的文化知识,增强对德语地区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可以通过阅读德文书籍,观看德语电影,与德国留学生进行联谊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对德语区文化的兴趣,全方位的吸取德国文化。此外,学校要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文化交流作用,让学生在于外籍教师学习过程中更深入了解德语区文化特点和生活习惯。

六、结语

总之,培养高校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要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入手,学生要克服心理障碍,尽可能的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德语口语练习,逐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强化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拓展自身知识面的广度,为学生建立自然的语言环境,将跨文化交际融入到日常的德语教学中。

猜你喜欢
德语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德语学习中英语的干扰性问题及其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