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敖丙的悲剧性解读

2019-11-15 20:45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江苏南京211172
电影文学 2019年22期
关键词:龙族敖丙哪吒之魔童降世

柏 林(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2)

《哪吒》开篇便介绍了灵珠与魔丸的来历,本来设定好的计划中,灵珠将是顺应天命帮李靖位列仙班的一大助力。但阴错阳差,灵珠被因妒成恨的申公豹盗走,要利用灵珠转世来图谋妖族崛起的大计。由人族的命运转而变成了龙族,自此,敖丙被置于卧薪尝胆的生活环境之中,内心的灵气与现实生活的环境发生矛盾,使这个本应该威风八面的角色陷入矛盾与孤独之中。纵观整部影片,敖丙角色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向菩提树 终是世俗人

灵珠与魔丸乃天地初开时的先天灵物。转世之后都是天生聪颖之人。由灵珠转世的敖丙对师父申公豹所教授的技艺掌握得迅速而扎实,与龙族的天赋神通结合起来,触类旁通。这在捉拿海夜叉冰冻大海的时候有很明显的刻画,虽没有魔丸哪吒剑走偏锋的奇诡,却更显得堂堂正正。在与哪吒合力大战海夜叉的时候,他同情弱小,悉心呵护被水怪掠走的小女孩,在与哪吒踢毽子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喜悦与欢愉。他明晓事理,关于对错、善恶生而知之,向往阳光与自由。奈何身为龙之子,对于妖族的处境他给予同情与安慰,族人的期望使他感到沉重而无法躲避,他心存善念却要做荼毒生灵的恶事,这种错综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注定是其悲剧命运的开始。

敖丙本是灵珠转世,内心慧根深种,若投胎于陈塘关李靖家,必定会活得轰轰烈烈,人人艳羡。无奈天意弄人,成为龙王三太子的敖丙所处的环境使其收敛锋芒,躲躲藏藏。这种境况与敖丙的天性产生强烈冲突,使敖丙生而不知何为自我。有时不禁会对敖丙进行一些设想:假若他痴傻疯癫、慵懒邋遢、愚钝可憎、自私无情,那么或许就没有了来自妖族、师父巨大的压力和责任,也更能活出自己的本真和率性。当个人的秉性与现实生活的环境产生矛盾时,菩提心便也会在犹疑中沾染世俗的气息。

二、本是英雄命 终成孤冢人

上天赐予敖丙盖世的豪情,却也印证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他与哪吒的才学世上本就无人能及,与魔丸哪吒有着不解的渊源,注定能够成为挚友。但是,寻找到知音的欢愉是短暂的,立场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群众效应”——更像妖的人族哪吒从小被封闭于结界之内,时常逃出来,弄得街坊邻居唯恐避之不及,小到捉弄同龄的孩童,大到扰乱治安,只有当人们触及哪吒身世的时候才会真正地表现出愤怒——人们因为他的出身而惧怕哪吒。而更像人的妖族敖丙自小聪明懂事,经常出来斩妖除魔,在追击海夜叉的过程中懂得因地制宜、懂得保护弱小,真心对待朋友,可当大家得知这个“人”是妖族出身的时候却又因为他的出身一起指责他。最后天劫即将降临的时候,在大家印象里“无恶不作”“任性妄为”的哪吒在父亲李靖的影响下领悟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用自己的力量保护了陈塘关无辜的百姓,便受到了所有人的顶礼膜拜,而敖丙为了妖族的利益只是做了一个有利于妖族的选择,以前对人族的功绩便被无情抹杀,冠以“邪恶之徒”的罪名,敖丙的内心应是不甘的。哪吒用力托着冰块,大胆而自信地喊出“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的豪语,那一刻,敖丙应是震惊的,因为在敖丙的世界中没有自己:他是妖族的希望、是父王的孝子、是师父的爱徒,唯独不是他自己。

冷峻的敖丙外表潇洒,内心孤独。族人、父亲、师父都是带有怨恨地生活于世间,他们的爱和希望都带着沉重的责任,这种爱与无私无关,没有人真正疼惜敖丙。海滩遇哪吒后,敖丙认定哪吒是他唯一的朋友,他的世界开始有了光明。我认为敖丙应是羡慕哪吒的:哪吒虽是魔丸,处处受到排挤,但是他有父母的无私呵护、师父的向善教导,村民们虽惧怕他,却也仅是对他叛逆性格的真实的情绪;而敖丙虽为灵珠,生活的世界除了冷酷和别人施加给他的责任外,什么也没有。即使他有着斩妖除魔的行动,亦因为是出身妖族而不敢以真面目示人,于人族而言他是妖,于妖族而言他又是叛徒。何其悲凉!

敖丙想屠杀陈塘关的行动落空,哪吒并没有杀掉敖丙,此时,敖丙内心定是温暖而欣慰的,转眼间天雷降临,敖丙利用万龙甲为哪吒遮挡天雷的攻击,太乙真人为二人保住灵魂而被削去顶上三花。所有人看向哪吒时,都以英雄式的崇拜进行叩礼,哪吒在欢呼中无比自豪,可是敖丙将面临什么样的境遇?父王会失望、族人会怨恨、师父会责备,陈塘关的村民会接纳认可他吗?他接下来要何去何从?世界之大,哪里能容下敖丙其人?在这里我们不妨大胆地设想一下,魔丸和灵珠本是一体。传统文化中太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是否也是敖丙与哪吒的真实写照?本是魔丸却也会有那么一丝善念,而灵珠中也会存在一些恶意。而最后的出路大概就是融为一体,以一个整体再次投胎转世吧。

三、故为善举不为善,心无恶意却为恶

敖丙的悲剧性在最初就已注定,他在孕育的时候就被利用,在自己无法选择的时候降生于龙族并肩负整个妖族的期望。在父亲龙王的叙述中得知,龙族率领妖族协助仙战胜了邪恶。胜利后,得到的封赏却是世世代代在黑暗的深渊下镇压着邪恶,实质上也是一种另类的囚禁。族人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灵珠转世的敖丙看在眼里,也疼在心里。父王为了保护敖丙,带领全族人制作万龙甲为其护体,敖丙的内心能够感受到被爱、被期待,这也是敖丙最后选择活埋陈塘关的最根本原因。一个童年缺乏爱的孩子,一旦感受到一点点的爱,而为此奋不顾身,也在情理之中。师父申公豹因为是异族受到排挤,本身就是妖族,与龙族的境遇极为相似。故而,龙王与申公豹达成了协议,要让敖丙趁着这个机会出人头地,用谋划而来的功德逼宫,达到位列仙班的目的。于是让敖丙身披万龙甲在天劫降世的时候做出护百姓安危的姿态。这种经过谋划的善举背后是为了得到功德,得到名利,正是“故为善举不为善”。为救李靖性命,敖丙的身份被当众揭穿,世人皆愕然:“原来是龙族偷了灵珠。”面对人们的指责,敖丙无从申辩。我想那一刻的敖丙定是十分痛苦的。他的族人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但是他却让世人加深了对龙族的误解和仇恨,他该怎么办?这种情况,无论他怎么做都是错:放任不管,他的族人可能将会被连累,杀了误解的百姓又违背内心的道德,但是因为之前龙王为他做万龙甲的一点点的爱,他做出了活埋陈塘关保全自己的族人性命的决定。于是,“十恶不赦”之敖丙出现了。此为“心无恶意却为恶”。善恶之于人性是极其复杂的,敖丙的选择是这样,身为妖族做出这个选择并不奇怪。

敖丙的悲剧归纳一下可以用“矛盾重重”来总结,自身性格的需求与现实生活的彼此对立,造成了敖丙的挣扎与痛苦。哪吒与敖丙属一体幻化而成,性格却迥然。哪吒活得很自我,高兴便大声笑,不高兴就发脾气,虽然叛逆但是率真而坦荡。由此,想到了当今社会很多孩童的现状——有的天真烂漫,有的过早地懂事,懂事得让人心疼。

(一)原生家庭直接导致了悲剧的开始

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孩子的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孩子用一生来治愈。如同哪吒与敖丙一样,天资固然重要,但是原生家庭直接决定孩子的三观形成。孩子懵懂来到世间,父母就是孩子的全世界。《哪吒》整部影片中凡事因果交代得很透彻,哪吒天生为魔,却投胎于温暖的人类家族,父母虽知其为魔,仍全身心关爱呵护,劝其向善。为了给孩子续命,李靖请了换命符,母亲四处降妖除魔,只为给哪吒积德保他平安。敖丙虽为灵珠,却出生于单亲家庭,父爱师恩本应是世间最纯净的呵护,但他的原生家庭所给予他的爱都带有目的性,同时也都是自私的,没有人真诚地爱过敖丙,考虑他的感受和想法。

敖丙因是龙族出身,从不敢以真面目示人。在敖丙的内心深处,他是极其自卑的。当一个本身就有自卑心理的人被赋予众多责任后,这个人的悲剧命运模式同时也被确定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上天对待世人是公平的,终归人无完人,难遂人心,但相比较而言,还是觉得哪吒很幸运,因为“先天不足可以后天补”,敖丙本是灵珠,却因生活环境的影响而蒙尘。身为父母的我们更应该以此为戒,善于引导孩子成长,用自己的努力与付出给孩子一片光明的未来,让孩子生活在祝福中,能够勇敢做自己。

(二)社会现实间接促进了悲剧的发生

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认为:“极限处境是生存困境的危机形式,这种危机形式在现代越来越明显地由人自己造成,人与人、自然、社会、自我、朋友、家庭、工作、国家、意识形态……的关系反过来又受到人自身的影响。”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单纯生活,社会环境往往通过人类活动得以体现。经典的影视作品、美术作品等都在影射一种社会现实,也因为如此,好的作品总是让人念念不忘,引起人们的深刻思考。人们常说,“幸福的家庭总是千篇一律,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同”,这也是近几年很多剧作家采用悲剧手法来刻画故事情节的一个主要原因。

敖丙的父亲在平定“天下大乱”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却被变相“囚禁”于海底;申公豹在修行过程中也很努力,却因是妖族不能位列仙班。不公平的社会现状引发了龙王与申公豹的不满,导致两人做起了偷换灵珠的交易,从此导致了敖丙悲惨命运的开始。

敖丙在哪吒魔性大发时救下李靖,李靖发觉敖丙身上的气息与哪吒相似,便设计揭下了敖丙的披风。当真相出现在众人面前——妖族救人,人们刹那间惊愕。接下来,“妖族”和“救人”两个词语中,人们重点关注了“妖族”二字。世人的评判对于敖丙是个沉重的打击。“好人好报”的信念在那一刻彻底崩溃,于是,敖丙才萌生了“活埋陈塘关”的决定。

众人皆批判敖丙“活埋陈塘关”的错误之举,试想,若人们能够看到救人的敖丙,能够给予他正确的评价,相信敖丙不会做出这样冲动的决定。笔者同时想到前不久发生的“女子高铁让座反被打”的新闻,现实社会不懂感恩的人何其多。他们的行为让助人之人感到深入骨髓的悲凉,人们处于这样的社会究竟该如何自处?是继续与人为善?还是从此安生自保?冷漠的社会现实促进了敖丙的悲剧化进程。

(三)缺乏信仰最终酿成了悲剧的结果

信仰是人类生存的领航员,是我们遵循航迹的灯塔,是精神生活的强大支柱,人们因为有了坚定的信仰,即使生活中有再多的苦难与磨砺,都会生活得乐观且美好。清代诗人袁枚的《苔》中写道:“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美国哲学家梭罗说:“生活应该尽可能自由,不要过分执着。执迷于一片田园,和关在监狱里并没有什么区别。”这是一种强化自我意识的强大信仰,人一旦拥有这种信仰,就会变得坚定而勇敢。《哪吒》中的敖丙就是因为没有坚定的信仰做支撑,生活在犹豫与矛盾中而无法解脱,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果。

《哪吒》中的敖丙内心柔软而善良,斩妖除魔,不求回报。海滩一战,哪吒识破其身份而并没有鄙视他、远离他。同样没有玩伴的两个人在一场痛快地踢毽子之后,便彼此认定为“自己唯一的朋友”,可见其天性纯良。可正是这种柔软的内心,纯良的天性,使他在面对父王与恩师设定的“计划”中隐忍、煎熬!生活中的敖丙因没有坚定的信仰而丧失自我,承载了别人的希望与期待,若这种期待是阳光友善的,能够与自身内心想法相一致也就罢了。往往自身并不认同却要求其必须完成,这种精神上的错位感往往让人犹疑不决,徘徊不定。哪吒在发狂之时,险些误伤李靖,敖丙向师父请命要去解围,师父只说了“去、去、去吧”二字,敖丙便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战斗,师父后面的“去了你就回不来了”压根儿没来得及听。这个场景也说明了敖丙救人心切,内心的想法很强烈,即使这种危急的时刻,他也要遵从旧例,向师父进行请示。如果敖丙能够坚定信仰,毫无顾虑地遵从于内心,就像马伯庸所写的《长安十二时辰》中,主角张小敬经历了无数次的彷徨之后,仍然能够清楚记得初心。即使被人误解,也仍坚持“不退”二字,此生便也不会留有遗憾了。

在影片《哪吒》中,哪吒更像家长身边的孩子,叛逆、快乐。而敖丙的角色设定更像是已经成年的家长本人,他更像一个成年人那样没有清晰的善恶二元对立性,更像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在众多的羁绊中踽踽独行,不断摸索试探。因此,在观影后,使得成年人对于敖丙的印象尤其深刻,看到他的成长历程,仿佛能够感同身受。而孩子们的关注点则大部分放在那个与他们很像的哪吒身上。敖丙的悲剧性终究要归结为众多复杂关系的矛盾交缠,但也是因为有了这种种矛盾的纠缠,才让我们看到这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活生生的敖丙形象。

猜你喜欢
龙族敖丙哪吒之魔童降世
纸质书的味道
哪吒之魔童降世
小哪吒
观看《哪吒之魔童降世》有感
从《哪吒闹海》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关于哪吒艺术形象价值转向研究
坏孩子和好孩子,你爱哪一个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干部之严管厚爱
《哪吒之魔童降世》: 映射当代家庭关系
《哪吒之魔童降世》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