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中美家庭教育观对比研究

2019-11-16 11:12曹雪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8期
关键词:泰德集体主义不确定性

曹雪

[摘           要]  众所周知,孩子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希望,儿童教育的第一阶段就是家庭教育。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础单位,是儿童接受教育的首要场所。孩子是父母的期望,也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具有特殊的价值。从文化维度理论的角度分析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差异,旨在分析和找出家庭教育在目的、观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为研究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    键   词]  跨文化;家庭教育观;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

[中图分类号]  G7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130-02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现有的家庭教育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孩子承载着每个家庭殷切的期望,也承载着国家未来的希望,所以研究如何加强我国现有的家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意在借鉴美国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优秀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文化和实际情况,帮助中国家长摆脱长期以来的错误教育观念,推进我国的教育发展,培养更多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才。如果中国的家庭教育能够适应自身的发展,引入国外先进的家庭教育观念,将会大大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

一、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荷兰社会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在20世纪60年代末对来自40个国家的70多家IBM子公司的110000名员工在文化价值观和实践上的差异进行了大规模研究。在对116000份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后,霍夫斯泰德总结了不同文化模式,浓缩成了四个文化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权力距离以及不确定回避。文化维度理论包含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根据霍夫斯泰德的观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维度主要用来强调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人主义是人们以自我为中心,强调個人意志。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强调“我”意识。集体主义以群体性、协作性、和谐性等为特征。集体主义者关心他人,以整体利益为上,面对困难时更多地依赖他人的建议和帮助。

第二个特征是权利距离。霍夫斯泰德认为,这一维度指的是一个组织或机构中权力较小的成员期望和接受不平等分配的权力的程度。它有两种类型:高权利距离和低权利距离。霍夫斯泰德将中国归类为一个权力距离大的国家,在社会秩序中,人人都有其应有的地位,在这种秩序中,家长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也意味着需要人们有更强的服从性意识。而西方国家,如美国则是典型的低权利距离国家。

第三个特点是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归避维度是用来衡量人们对模糊环境的接受程度和对不确定性的承受程度。霍夫斯泰德将其定义为“一种文化的成员感到受到不确定或未知情况

的威胁的程度”。与权利距离相似,不确定性回避可以根据不同的程度分为低不确定性回避和高不确定性回避。在低不确定性回避文化中的人们崇尚永恒的变化,他们不希望受到书面规则、计划、规章、仪式和仪式的限制,美国属于低不确定性回避类国家。而中国属于高度不确定性回避国家,比较不能容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最后一个特征是长期取向和短期取向。根据霍夫斯泰德的观点,这个维度指的是一种文化的“时间范围”。根据霍夫施泰德的观点,中国是一个保守的国家,人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未雨绸缪,并会提前为未来的结果做好准备。中国人有忍耐力,有毅力,懂得谦逊具有羞耻感。而美国是一个短期取向的国家,在美国短期取向文化中,人们更多地关注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

二、家庭教育观

许多学者认为,家庭教育是父母或老年人有意识地对家庭中的问题进行的教育。实际上,家庭教育是一个联系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概念。家庭教育涉及家庭成员,尤其父母对孩子的终生影响。家庭教育观是一个宏观概念,它包括家庭成员之间自觉或非自觉的、有形或无形的、多层次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和环境等非主体影响。

三、中美家庭教育观差异对比分析

(一)教育目的不同

中国大多数家长认为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因此,在我国,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父母包揽了家中所有的家务活,孩子只要负责学习拿好成绩,这大大削弱了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也难以培养其家庭责任感。根据这一理念,大多数中国父母不允许孩子有个人喜好,要求她们不要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得取得低分数,除了学习之外不可以有任何业余爱好,否则就会被认为“玩物丧志”,这就是中国教育的现实。受我国国情影响,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在霍夫斯特德集体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家庭教育的目的趋向于以家庭这个“整体”为中心,许多父母会把子女的成功与家庭利益联系起来。当一个孩子不能实现父母设定的目标时,许多父母会认为这是孩子对家庭的“背叛”,认为这是耻辱,所以孩子是在外界太大的压力下长大的。同时,家长在确定家庭教育目标时,一切也是以整个家庭利益为中心,很少考虑子女的意愿和实际情况。

对于美国家庭来说,受个人主义的影响,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以个人为中心,鼓励个人成就。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具有较强自我意识的个体。因此,美国父母对待孩子的家庭教育很容易,给孩子更大的自由和自主性,他们只想最大限度地发掘孩子的天性,实现自我价值。美国的孩子有一个更快乐的童年,他们不以追求名利为目标。事实上,这种不刻意的家庭教育总是有积极结果。并且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它培养了儿童的独立性和适应能力,也大大培养了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育理念不同

根据霍夫施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在长期取向的影响下,人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有很多的思考,并努力为未来的好与坏做好准备。在家庭教育觀念上,与美国父母相比,中国父母更倾向于重视儿童的长远规划,很早的时候就会为孩子将来的学习做准备;更长远一些讲,中国父母到晚年会期望他们的成年子女孝顺。在中国父母的观念中,“养儿防老”是天经地义的,认为抚养孩子是为了保障他们的晚年生活,要维护家庭的荣光。

美国家庭教育以短期取向为主导,理念是鼓励儿童活在当下,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享受生活与工作的普通人就好,只要能够拥有独立的意识,有能力照顾好自己,那么成为一个简简单单的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好。

(三)教育内容不同

中国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规避文化。在身体上,父母害怕孩子每天摄取的营养不够,所以会保证孩子每日的三餐营养丰富,由于害怕孩子受到疾病伤害,会对疾病采取一切预防措施。与美国的教育相比,这是防御性的、静态的和消极的。在智力方面,中国家长恐惧孩子被其他同学赶超,所以会教给孩子各种知识和技能,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书,教他们读、写和计算。在美学方面,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素质教育和特殊技能的重要性,因此,除了义务教育之外,中国家长还给孩子报很多文化补习班,一方面忽视了孩子的真正兴趣,另一方面又在浪费时间和金钱的情况下变相加重了孩子的负担。

美国的家庭教育内容丰富,注重孩子各方面多维发展,被称为能力本位教育。美国家长比较注重孩子的体能训练,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会个孩子增加很多户外活动,如让孩子主动探索大自然、在田野里远足;在认知能力培养方面,训练孩子的感官,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如父母带孩子到图书馆,让孩子主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在社会性的培养上,希望孩子懂得团队协作精神,培养责任感;在情感的熏陶上,引导孩子欣赏音乐、舞蹈、艺术,鼓励他们参加创作活动,享受音乐、舞蹈和文学作品。

(四)教育方式不同

中国父母较为注重自身权威性,要求他们的孩子遵守制定的规则,不允许无条件地反驳他们的建议。很多决定都是根据父母的意愿做出的,中国儿童几乎没有选择权。很多决定甚至是父母代为决策。中国的父母经常以威严的姿态出现,因此,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鸿沟。父母总是希望抓住孩子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美国是低权力距离文化,美国父母和他们的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并将他们视为平等和独立的家庭成员,尊重他们的意愿,这与中国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区别。

四、结论

通过对中国家庭教育与美国家庭教育的比较,可以发现每一种家庭教育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当然也很难区分哪一种更好。然而,我们不能否认,过度的家庭教育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主要是在家庭教育的目的、观念、内容和方法上有所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他们的文化背景、经济模式和社会条件。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家庭教育的有价值的方面,更新父母的育儿观念,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和选择,让孩子不仅在书本上体验和学习更多的东西,也可以让他们的学习变得快乐和有趣;让我们成为和蔼可亲的父母而不是冷漠和霸道的父母;更多地关心他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使孩子更加独立而不是依赖。从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美国的父母可以学到:重视集体主义,不应只重视个人主义;听取父母的建议,不能一味释放天性等。每种家庭教育观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最好的办法是把它们适当地结合起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把不同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结合起来,就能创造出更好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Hofstede,Geert.Culture's Consequences: ComparingValues,Behaviors,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2Dd Ed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2008.

[2]Hofstede, Geert.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 [M].London:McGraw-Hill,1991.

[3]黄全愈.家庭教育在美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4]张良才.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现实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6(6).

[5]张艳凯.亲子教育工具书:养育孩子的90个好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6]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编辑 武生智

猜你喜欢
泰德集体主义不确定性
破案“神速”
泰德的拖拉机
集体主义的原则是大学生ぴ谥耙倒婊中的重要原则
集体主义教育:从个体出发建构共同体
中国银行业的未来:不确定性与希望并存
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桩板式挡墙施工风险评估
身为集体主义喝彩歌唱
好奇的乔治
广义直觉模糊软集的格结构
下岗后如何构筑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