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地区大学生“双创”教育实践路径初探

2019-11-16 11:12罗静郑应松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8期
关键词:双创导师少数民族

罗静 郑应松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形式,更是使少数民族地区迈向素质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一步。聚集全社会的力量,大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营造浓烈的创业氛围,培养一代新型劳动者,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共同发展和团结稳定将起到重要作用。

[关    键   词]  民族地区;“双创”;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018-02

一、四川民族地区大学生“双创”教育的现状

目前,四川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借鉴已有的先进发达地区研究成果,同时综合自身实际条件,少数院校尝试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如KAB,SYB等标准课程,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院校成立专门的“双创”管理机构,通过聘请创业企业校友担任创业导师等方式,研究开展相关教研活动,以实践经验为指导,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并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实践中培养创新创业的实践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同步等特色课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拓展。在调查中,四川民族地区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能通过整合运用及创新等多种途径进行提高,民族地区部分院校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总体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因固有思维方式的限制,创新思想、创业意识较内地发达地区仍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创业客观环境相对较差,选择创业的学生相对较少,这给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二、四川民族地区大学生“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社会、高校对“双创”教育的重视,高校师生对“双创”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历来国家对民族地区高校招生在政策上有所倾斜,接收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逐年增加。所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双创”教育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双创”教育刚起步,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有的“双创”教学模式尚在探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尚待完善

目前,基本所有高校均设置“双创”理论教育,其中有的高校开设了多门“双创”课程,探索更适合于大学生的“双创”教育。但由于我国“双创”教育起步较晚,教育模式相对滞后,尚未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的时效性不强。普及性地开展“双创”教育,并未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地域等特点设置课程,导致“双创”教育成果相对较少。

(二)缺乏“双创”师资

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双创”能力培养师资队伍薄弱,能够胜任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较少。在专业方面,“双创”教育涵盖财会、企业管理、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对教师知识层面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担任“双创”课程教师的理论知识背景扎实。在意识层面,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没有创业的实践经历,在“双创”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缺乏信心,积极性不高。在课程实施层面,“双创”教师大多数来自非民族地区,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学生缺乏了解,很难根据民族地区的发展需求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三)民族地区大学生对“双创”教育的接受度不强

民族地区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局限,思想比较保守,创新思维能力欠缺,对“双创”教育的接受度不强。在社会层面,民族地区的市场经济起步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政府在推行创业扶持政策时的有效性不够,学生了解扶持政策的渠道较少,难以形成刺激大学生参与创业的有效激励机制,阻碍“双创”教育成果的形成。在学校层面,衡量和评价学生的主要指标是专业成绩,综合素质体系评价中“双创”素质所占的比例较少。由于在校学习时间有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在校期间属于“功利性学习”,先学习那些短期能产生利益的知识,再慢慢延伸到其他地方。在家庭层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经济落后的边远地区,对就业的认知面较窄,如考事业单位获得“铁饭碗”是最佳选择。大多数家庭成员对“双创”的认知较少,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双创”教育的接受。

三、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双创”教育的对策探讨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和创新创业优秀团队本身就匮乏,优秀人才引进也难,加之对区域大学生创新创业营商环境又存在很多疑虑和担心,区域的创新驱动发展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应该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创新

大多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单一,只有一门或者两门课程,形式单薄,师资力量也比较欠缺,目前主要还是以SYB和KAB培训为主,没有让更多的大学生接受到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学校应结合学校自身特点,编写具有自身特点的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识性教材和专业融合的教材,打造專业教育教材和通识性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内容,同时连接教育部线上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库,打造自己的线上创新创业教学资源,让更多的学生能普惠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大学一年级创新创业通识教育所有学生接受的全覆盖入门,大二、大三年级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和专业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分层次的教学沉淀,大四企业创新创业实践的菜单式完整教学体系。

(二)社会认识创新

支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风气,应该在全社会蔚然兴起。(1)源头要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少数民族区域高校必须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设立专门机构,常抓落实,不再是都参与、都推诿、都不管,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真正纳入教育教学体系,设立必修课、选修课、线上教学资源等教学内容。(2)地方政府要提高创新创业认识,要把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为推进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通过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既要引进来一批创新创业精英,又要用真心关爱去培养一批留在当地的创业者。(3)全社会要真正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宽容创业失败,允许创业失败,要通过政策引导、舆论宣传,传递正能量。

(三)机制体制创新

(1)机制体制健全。目前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没有结合区域实际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系列政策,应尽快制定出台包括税收扶持、社保扶持、贷款支持、社会参与等项目孵化系列完备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细则,营造大学生有场地创业、热衷创业、敢于创业、放心创业的良好创业生态;(2)建立健全联动体制。如当地政府牵头协调,高校、部门、企业、金融联合参与配合的联席会议制度,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重点难题,比如启动资金贷款问题、创业场地问题、技术支持问题、渠道资源整合问题、创业项目导师指导问题、销售合同签署问题、财务如何合规问题等大学生创业经常遇到的问题。

(四)孵化平台服务创新

(1)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大学生孵化平台建设水平,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创新创业科技苗圃、众创空间创业示范基地、创业街区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不断增加投入,提高水平,让大学生先有感性认识,通过创新创业意识教育有了创业想法,到创新创业平台去实现创业项目孵化到创业项目熟化,创业平台帮助其团队或者项目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真正克服心理障碍,放开心胸去实現各种孵化平台创新创业。(2)提高创新创业平台服务水平,创业平台应统一规划布局,建立创新创业资源共享的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园等平台,打破非本校或者本地区的大学生不能进入园区或者享受服务的局限性,并不断提升服务人员水平和完善服务功能,如投融资服务、法律援助服务、财税服务等来弥补大学生创业初期遇到的短板;对孵化器服务人员增强其服务意识,提高相关专业培训频率,让所有人员都具有行业从业证书,都有较高的服务水平。(3)创新机制,校、地、企三方合作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市场化运作科技苗圃和孵化器、众创空间,让孵化器等平台自身具有造血能力,让孵化工作与市场更加接轨,同时让大学生从孵化到成长更能实践落地,加快大学生的项目孵化步伐。

(五)角色创新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不强、创新创业层次不高等问题,当地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应该由被动支持向主动引导服务方面转化。很多地方的创业生态是政府有政府的园区、学校有学校的园区、社区还有社区的园区。当地政府应该开设从校区到社区到园区的三区融合一条龙绿色服务通道,让各个年龄段的创业者都能在所有园区享受一站式的服务。同时政府、高校、社会在其中都会获得自己所需的利益诉求,有社会影响、有经济利益等,真正达到课堂有学识、实践有社区、创业有辅导、困难有支持、失败有退路的民族地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服务保障。

(六)“双创”导师队伍创新

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双创”导师大多数除了本校教师,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经济和交通的情况,很少有校外导师和专业导师。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政府、学校和社区应从实际出发,创新导师队伍构成元素,建设一支针对当地大学生的创业导师队伍,主要由以下几方面人员构成:(1)专家导师。在校内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当地创业培训机构的教学人员。(2)企业家导师。在当地拥有自己的公司或者在企业担任高管的技术和管理人员。(3)行业导师。投资人、法律专家、财税专家、股权分析师和在某个专业领域深耕的专家(比如养殖业、种植业、规划业等)。(4)政策导师。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和非领导职务的人员,可以在制定政策和解读政策方面进行指导,同时也能根据他们所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反馈政策的制定。由这四个方面人员组成大学生创业导师队伍,更加全面、更加权威,可以从多方面、多维度真实解决大学生创业难题。

四川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既是大学生的内在愿望,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所需的动力源泉。但创新创业充满了艰辛,很可能失败。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起步较晚,各方面资源相对欠缺,面对精准扶贫、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等各方压力,政府、大学和社会都应该提高认识、亮出真功夫,为创新创业者构建平台、打通通道,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营商生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晓东.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对策教育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3(2).

[2]刘子睿.高职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5):142.

[3]宋晓东,周建涛.基于生涯规划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227-229.

◎编辑 赵瑞峰

猜你喜欢
双创导师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少数民族的服装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