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文化自信研究述评与展望

2019-11-18 01:58刘仓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研究展望研究述评文化自信

[摘 要]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提出并阐释“四个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三年来,学术界围绕文化自信的背景和依据、内涵和结构、价值和意义、挑战和路径等维度阐述文化自信命题,对于完善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引领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文化复兴具有启示意义。同时,学术界也存在诸如混淆相关概念、缺乏实证分析、历史线索薄弱、疏于分析矛盾、路径选择稍窄等问题,需要辨清文化自信的内涵外延,梳理重建文化自信进程,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内政外交国防等多方位、全领域拓展文化自信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研究述评;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9)05-0136-09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建党95周年大会上正式提出“四个自信”以来,学术界对文化自信研究和阐释,出现井喷式增长。主要代表性著作有以下几种类别。一类是从文化建设史阐述文化自信。如蔡武主编的《筑牢文化自信之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40年》,欧阳雪梅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一类是从文化理论阐释文化自信。如陈先达著《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耿超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张岂之主编《中华文化的底气》,王蒙著《王蒙谈文化自信》等。一类是从文化传播和影响力来阐述文化自信。如李建德、杨永利著《中国道路的文化自信》,王春雨主编论文集《文化自信与中国外国文学话语建设》等。就期刊网来说,据不完全统计,以“文化自信”检索,2016年约有1469篇,2017年约有3503篇,2018年约有4141篇;以“文化自信”和“习近平”检索,2016年约有263篇,2017年约有495篇,2018年约有428篇。研究综述有向玉珍、殷文贵的《近年来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研究述评》等。学术界围绕文化自信提出的背景和依据,文化自信的内涵和结构,文化自信的价值和意义,文化自信面临的问题和提升路径等展开研究。

一、文化自信提出的背景和依据

(一)文化自信提出的社会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中国日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P18“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33

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是文化自信提出的社会背景。曲青山认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发展大势,是文化自信的国际背景;战略机遇期、改革攻坚期、发展黄金期、矛盾凸显期叠加交织,是其国内背景;执政党面临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是其政党背景;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记忆,是其历史背景。[2]陈晋认为,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但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并没有改变;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前所未有;在新时代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需要文化自信作为精神标识和精神准备。[3]沈壮海认为,涵养文化自信,是面对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提出的现实问题;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自卑、自觉到自信的历史问题;是面对世界格局和综合国力竞争大势的时代课题;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自强的内生问题。[4]

(二)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和实践基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引领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P69。阐述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关系。习近平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5]P135

中国道路发展进程是文化自信提出的历史根据。蔡武认为,文化自信源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巨大变革;源于中华文化的生机活力;源于人民的主体地位;源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源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创新;源于对外开放,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6]P2-4张岂之认为,坚持文化自信有五个认同:认同中华民族创造五千年文明;认同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认同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认同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认同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汉字文化系统。[7]

中国社会历史性变革是文化自信提出的实践基础。陈先达认为,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和时代性特质,是文化自信底气之根,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底气的中流砥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是文化底气的基础,而正确的文化政策则是维护文化底气的制度化保证。[8]杨殿军等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文化自信的思想武器;党中央对文化工作高度重视,是其强劲力量;社会稳步健康发展,是其实践支撑;一系列方针政策出台落地,是其制度指引。[9]石文卓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其理论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历史依据;经济实力是其现实依据;文化自觉是其心理依据。[10]

重塑文化自信有一個历史发展过程。陈先达考察中国从高度文化自信到短期自卑、再到当代中国重建文化自信的螺旋式发展过程,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民族复兴的历程,也是文化自信的重建过程。[11]P1-4汪海鹰考察文化自信历程,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经历从自信十足到逐步丧失自信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担负起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的责任,抗美援朝的胜利以及改革开放的成就使中国的文化自信开始复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进入文化自信彰显时期。[12]

(三)文化自信提出的世界视域

文化自信的提出是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大势的反应。任平认为,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改变了中国在全球的地位和开放格局。中国从“韬光养晦”转为负责任、引领性的大国;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为世界提供优秀价值和文化的国家。中国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异于西方的中国方案和原创价值。[13]陆卫明、孙泽海认为,习近平提出文化自信,是应对外来文化冲击、提高中国文化话语权的需要,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夯实中国理论文化基础、坚定中国前进方向的客观需要。[14]

文化自信是正確处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要求。王在邦认为,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硬实力,是反对国际文化霸权主义的客观需要,是适应中国综合国力增长的文化需要,是阐释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推动世界文明和中华文明融合发展的需要。[15]周艳红、刘仓梳理了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到习近平“文化自信”的理论逻辑,认为树立文化自信,是构建新型中华文化、实现民族复兴、塑造国家形象、选择中国独特发展道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解决世界性矛盾和问题的客观要求。[16]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文化自信,立足于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和规律,立足和着眼于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根基,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命力,立足于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共融共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性精神旗帜。习近平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7]P348

二、文化自信的内涵和结构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7]P349这个论断从历史和现实、实践和认识、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角度指明文化自信的内涵和结构。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学术界从精神心理、社会结构、历史延续、文化功能等多维度阐释文化自信的内涵。

从精神层面阐释文化自信。云杉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8]陈晋认为,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历史精髓的领悟,对自身禀赋的尊重,对自身精神价值的肯定,并拥有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能力。[3]曲青山认为,文化自信是民族、国家和政党对自身禀赋、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其文化生命力保持坚定信心。包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感。[2]

从多维心态阐释文化自信。郝立新、朱紫祎认为,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审视自我,找寻中国文化的时代境遇和文化矛盾,解决时代问题;坚守自我,明晰中国文化的时代价值与独特之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展现自我,在古今中外文化互动之中使中国文化面向未来、走向世界。[19]从全球文明秩序重建来阐释文化自信。任平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应对各种时代挑战、全球思想撞击、文明冲突和文化对话中对自己民族文化意义和价值的自觉认同、自觉守护和自觉皈依。[13]

从整个社会结构阐释文化自信。雒树刚认为,要从党、国家和民族发展大格局,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统一,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来把握文化自信。[20]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综合国力的自信。刘仓认为,文化自信,既包含对民族、国家、政党、人民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自信,也包含对综合国力的自信;既包含对实现现代化强国和中国梦的自信,也包含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融合世界文明的自信。[21]

从中华文化历史传承阐释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苏星鸿、孙晓琳认为,文化自信的历史内涵,是对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自信;其现实内涵,是对“四个自信”的全面把握;其发展内涵,是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22]周银珍认为,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创造文化的能力、结果以及创造活动本身的自信。从横向来看,文化自信是对核心价值观、物质、精神、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自信。从纵向来看,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的自信。[23]

(二)文化自信的内容结构

文化自信具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的内在逻辑。王伟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精髓和灵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24]侯惠勤认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本质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从根本上说,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25]沈壮海认为,文化自信,是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的文化自信;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内核所在。[4]

文化自信以文化力量为支撑。代金平、秦锐从文化引导力、文化生产力、文化凝聚力、文化包容力、文化防御力、文化影响力、文化领导力等七个维度研究文化自信。[26]温宪元认为,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必然结果和深远目标。社会主义是文化自信的核心价值;人民群众是文化自信选择和评判的主体;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文化自信的根本。[27]

(三)“四个自信”的内在逻辑习近平在会见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时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8]这个论断从整个社会结构角度阐述“四个自信”的内在关系。

许多学者梳理了习近平从“三个自信”发展到“四个自信”的过程,强调“四个自信”是辩证统一关系。曲青山认为,“四个自信”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道路自信是实践基础和基本前提;理论自信是思想引领和指示航向;制度自信是具体展现和可靠保障;文化自信是内在要求和精神支撑。“四个自信”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沉淀和存在于党、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之中。[2]韩振峰认为,“四个自信”是一个有机整体。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精神力量,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9]侯惠勤认为,文化自信是前三个自信合乎逻辑的延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臻完善的必然结果。“四个自信”是平列关系,各有侧重、互不替代,但又相互呼应、浑然一体。[25]

文化自信是坚持中国道路的精神支撑,是最本质最基础的自信。陈晋根据文化在中国道路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文化自信是前“三个自信”的逻辑发展;前“三个自信”本质上是五千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自信。[30]魏宪朝、李东方认为,道路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基本前提;理论自信其他三个自信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制度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具体展现和可靠保障;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内在要求和精神支柱。[31]潘新喆、刘爱娣认为,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三个自信”坚实的基础,是“三个自信”的外在要求、必然结果和深远目标。[32]张远新认为,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的根脉所在,理论自信立足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的思想根基。[33]

“四个自信”的精神实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田心铭强调,“四个自信”的根本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去讲“自信”,就偏离了“四个自信”的精神实质。[34]刘仓认为,“四个自信”关系,以“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关系为本体。“四个自信”的完整提出,形成了中国社会形态自信的基本格局,集中于对伟大政党、伟大民族、伟大国家和伟大人民的自信。[35]

(四)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的建构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的新时代意蕴。刘波认为,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双创”之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坚持“不忘初心”,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坚持开放包容,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增强世界影响力。[36]吴桂韩认为,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主要包含对中华文化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自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精神的自信;蕴含着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基因和红色基因的坚定信念,蕴含着对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坚定信念,蕴含着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37]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的逻辑结构。赵付科、孙道壮认为,文化自信之根,是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命脉;文化自信之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之力,是稳步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之源,是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融合转换;文化自信之本,是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38]王文俊、钟洁认为,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包括理清脉络、价值引领、夯实根基、开放包容、人民中心等五个方面。[39]

三、文化自信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7]P474从中华民族复兴高度指明文化自信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政党独立自主的精神支柱。如果执政党缺乏自己独立而科学的执政理念,照搬照抄别国的道路模式,也就难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文化安全。习近平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7]P474

(一)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

文化自信是事关国家兴衰和民族精神独立的重要问题。雒树刚认为,文化自信关乎民族的存在与发展,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乎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肖贵清、张安强调,文化自信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前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是应对全球文化激荡的心理根基,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力量。[40]许敏、邵龙宝认为,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要求,是中国形象重新确立的先决条件,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走向的必然阶段,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性条件。[41]

文化自信是文化强国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精神支撑。曲青山认为,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稳固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有力武器。[2]刘宏达、王荣认为,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为中国自信提供文化坐标,为文化强国提供行动路线,为文化发展提供质量标准,为文化育人提供精神激励,为文化交流提供价值遵循,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供文化向度。[42]

學者还注意文化自信的其他实践意义。周银珍认为,文化自信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23]许敏、邵龙宝认为,文化自信是对世界多元文明和谐共生的认同。[41]叶战备认为,坚定文化自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本源。[43]徐奉臻认为,坚守文化自信有助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创新,有助于坚定对于“中国方案”的探索。[44]刘林涛认为,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45]

(二)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黄坤明指出,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标识。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基因,阐明了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观、文明观,是指导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46]

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创新成果。曲青山认为,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大命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党的文化理念不断升华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文化自信命题,回答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支撑的问题,正确解决了中华文明如何继续发展前进、如何大踏步走向世界的问题。[2]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是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支撑。刘波认为,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深沉根基,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支撑,走好新征程的精神动力,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深厚基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沃土。[36]赵付科、孙道壮认为,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具有传承性意义——为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弘扬做出了新的贡献;方向性意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发展性意义——为推动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38]

四、坚定文化自信面临的挑战和路径选择

(一)坚定文化自信应清除错误思想障碍

坚定文化自信面临错误思潮的挑战。王伟光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文化复古主义等错误思潮对文化自信形成严峻挑战。[24]袁敦卫认为,坚定文化自信要防止的错误观点主要有:搞文化民粹主义,笼统抵制对某些消极文化观念或文化现象的批评,过度曲解或误读文化的地方化、族群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缺乏文化融合创新发展的胸襟和眼光。[47]

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反对错误思潮,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前提条件。陈先达认为,重建中国文化自信,要处理好文化传统与当代的关系,反对文化自卑、文化自负论,反对闭关锁国和全盘西化;也要处理好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反对西方文化中心论和普世价值论。[11]陶文昭认为,文化自信是文明间平等的自信;世界文明间共存共处、共融共建,反对文化自卑和文化自傲。文化自信是开放的自信,引进来、走出去,取长补短,反对自我封闭和自我陶醉。文化自信是创新的自信,自足现实、面向未来;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反对厚古薄今、以古非今。文化自信是发展的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强国,反对文化焦虑和保守主义。[48]刘家义认为,坚定文化自信,要坚守文化本根,反对虚无主义;坚持推陈出新,警惕复古主义;坚信文化理想,抵制功利主义;坚定开放包容,避免封闭主义;坚持与时俱进,防止停滞主义。[49]坚定文化自信要坚定文化自觉,树立独立自主意识。沈壮海认为,增进文化自信,需要有當下意识、时代意识、担当意识、创造意识,有效夯实其认知认同的根基、创新创造的根基、民众素质的根基、全面发展的根基。[50]

(二)增强文化自信的理论拓展路径

理论创新是提升文化自信的指导。雒树刚认为,坚定文化自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生产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的文化队伍。[20]坚定文化自信要处理好马、中、西的关系。徐奉臻认为,增强文化自信的路径可概括为“一个坚持”“两个反对”“三个融通”和“四个讲清楚”。“一个坚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个反对”包括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反对文化虚无主义;“三个融通”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融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融通。“四个讲清楚”是讲清楚中华文化历史脉络、民族特色、独特价值和发展道路等。[44]

(三)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拓展路径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下提升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苏星鸿、孙晓琳认为,在物质创新和精神创新的有机统一中增进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中增进文化自信;在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有机统一中增进文化自信。[22]刘从德、王晓认为,提升文化自信,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开创文化繁荣新景象;在开放发展中提升文化自信。[51]

文化强国实施战略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实施路径。应把坚持文化自信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各项工作。高翔认为,增强文化自信,要高举旗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凝魂聚气,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清源浚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开放交流,有尊严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要为民惠民,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52]增强文化自信应建立政策支撑路径。刘仓认为,推进“四个伟大”,是提升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政治保证和实现路径;政党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实践主体,理论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占领意识形态制高点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实施文化强国方略,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21]耿超认为,提升文化自信,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注重整合创新,提升文化凝聚力;要吸收有益文化成果,提高中国包容力;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文化防御力;要推动整合文化走出去,提高文化影响力;要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提高文化参与力。[53]P150-189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王伟光认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文化自信的内容。[24]肖贵清、张安认为,增强文化自信,应坚持党对文化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增强理论创新、文化惠民和协调各方的本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中国文化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40]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的世界视野。增强文化自信要创新中华文化内功和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刘旺旺认为,全球文化交融背景下,提升文化自信需要通过“强体”来奠定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通过“铸魂”来构建中华文化的精神命脉;通过“守界”来守住中华文化的民族边界;通过“发声”来增强中华文化的话语力量。[54]林映梅认为,增强文化自信,积极参与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价值,吸收借鉴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构建中国话语体系。[55]

五、文化自信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及其拓展思路

(一)文化自信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学术界对文化自信问题做出大量研究,取得许多成果。当然,其中一些论述需要推敲和辨析,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其一,厘清“文化自信”和“文化”的区别和联系。文化自信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成就和追求、当下和未来的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相对于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文化。中国文化是本体,文化自信是党和人民对文化的态度。文化自信是主观意志,不等同于客观现实。如果将主观代替客观,主观意志等同客观现实,将导致唯心论和唯意志论。有学者说,文化自信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表述是将“文化”和“文化自信”相混淆。此类论断还有“文化自信为更好地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资源”“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等。

其二,厘清“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关系。有学者说,“文化自信是彰显中国软实力的基础”。文化软实力是指思想文化凝聚力、影响力、生命力,是一种思想文化释放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文化自信是主体对其文化反映力、生命力的信心,是对文化软实力的认同。文化软实力是文化自信的基础,而不是相反。

其三,摆正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关系。习近平阐释“四个自信”时,强调文化自信是前三个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前三个自信“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追究其根源,在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发展。这样突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有学者认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便从哪里开始,文化便从哪里开始。先有文化,后有道路、理论、制度和价值观,并且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诸多方面。”历史,应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历史。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所谓“先有文化,后有道路”,有颠倒社會存在和社会意识之嫌。

(二)文化自信命题研究的若干拓展思路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文化自信,不是说要固步自封、妄自尊大、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而是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任务,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使党和国家的事业永葆生机活力。习近平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17]P348应围绕这个时代主题拓展文化自信的研究。

文化自信是涉及整个社会建设的系统工程。从物质支撑上说,文化自信是综合国力在思想文化上的表现和反映。从精神支撑来说,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信念和信心。从历史传承来说,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过去、现在、未来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认同。从实践主题来说,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应该从多维度多方面研究文化自信命题。

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回答文化自信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必然性,是文化自信命题研究的重要问题。文化自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战略命题,也是新时代推进“四个伟大”实践的动力。文化自信是党和人民站在历史制高点,触摸时代脉搏,心怀天下追求,放眼全球视野,引领世界文明而打出的中华文化旗帜。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也是文化自信的提升和发展机制。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世界各国历史发展的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等,都是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应从更广阔的视野深入探讨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发展条件和未来趋势。

挖掘文化自信提出的根据。回答文化自信的理路和实践根源,是文化自信研究的重要课题。文化软实力和硬实力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提出文化自信的根据,在于文化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于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于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于文化在执政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归根到底在于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文化自信的历史演变。探讨民族心态的历史演变,是文化自信命题研究的重要课题。文化自信与国运兴衰、民族命运相连。有学者提出“重建文化自信”命题,意味着文化自信是需要建构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意味着当代中国已经树立了文化自信,尚缺少“我自岿然不动”的坚韧。无论哪种说法,都强调文化自信从萌芽、成长、发展到形成民族稳定心态和精神意志,都需要一个建构的过程。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来说,中华民族经历一个从缺乏自信,到逐渐树立文化自信,再到打出文化自信旗帜的过程。忘记民族屈辱史和斗争史,过度乐观,妄自尊大,将面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危险;而无视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和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过程,偏向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也会面临六神无主、执业俱废的危险。探讨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历史进程,有助于总结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为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提供智力支持。

增强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如何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是新时代中国的战略任务,也是文化自信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实践过程来说,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的发展是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和实践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适应全球化潮流,推进世界历史进程,巩固和扩大中国综合国力在世界的分量,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国际视野。推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长远战略。比如,当今世界,战乱和挑战频发,和平和发展问题仍没有解决。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地区热点冲突不断,恐怖主义蔓延肆虐,生态环境面临恶化。中华文化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新的理念;为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新的方案,为发展新型外交关系提供新的选项;为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提供新形态。这样将极大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曲青山.关于文化自信的几个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16(9).

[3]陈晋.从文化自信看中国道路[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6(6).

[4]沈壮海.新时代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N].贵州民族报,2017-10-3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6]蔡武.筑牢文化自信之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40年[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有限公司,2017.

[7]张岂之.文化自信:国家兴衰的命脉 民族精神独立的基石[N].光明日报,2017-08-16.

[8]陈先达.论文化自信的底气[N].光明日报,2017-09-11.

[9]中央党校进修部厅局班调研组.新视域下如何坚定文化自信[N].学习时报,2018-03-28.

[10]石文卓.文化自信:基本内涵、依据来源与提升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7(5).

[11]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2]汪海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发展历程及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7).

[13]任平.全球文明秩序重建与中国文化自信的当代使命[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1).

[14]陆卫明,孙泽海.论习近平的文化自信思想[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7(5).

[15]王在邦.试论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J].文化软实力,2016(4).

[16]周艳红,刘仓.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到习近平的“文化自信”[J].广西社会科学,2016(9).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8]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19]郝立新,朱紫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境遇与价值选择——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11).

[20]雒樹刚.坚定文化自信[J].毛泽东研究,2017(5).

[21]刘仓.论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多维理路[J].山东社会科学,2017(12).

[22]苏星鸿,孙晓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三题[J].党的文献,2018(2).

[23]周银珍.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及其当代意义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2017(6).

[24]王伟光.文化自信:在改革开放中砥砺坚定[J].求是,2018(23).

[25]本刊记者.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自觉——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侯惠勤[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1).

[26]代金平,秦锐.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七个维度[J].探索,2017(4).

[27]温宪元.文化自信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力量[N].深圳特区报,2016-12-20.

[28]杜尚泽.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治国理政新实践)——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全方位外交的成功实践[N].人民日报,2016-01-05.

[29]韩振峰.坚持“四个自信”的内在依据和重大意义[N].河北日报,2016-10-26.

[30]陈晋.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N].北京日报,2016-07-04.

[31]魏宪朝,李东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四个自信”的多维探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1).

[32]潘新喆,刘爱娣.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要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11).

[33]张远新.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有关论述[J].兰州学刊,2016(10).

[34]田心铭.论“四个自信”[J].学习论坛,2017(9).

[35]刘仓.论“四个自信”的内在逻辑[J].兰州学刊,2018(5).

[36]刘波.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时代意涵与价值意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1).

[37]吴桂韩.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深刻意蕴[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4).

[38]赵付科,孙道壮.习近平文化自信观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6(5).

[39]王文俊,钟洁.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坐标导向[J].广西社会科学,2017(11).

[40]肖贵清,张安.关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几个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1).

[41]许敏,邵龙宝.习近平的文化自信思想及重大价值[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8(3).

[42]刘宏达,王荣.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价值[J].科学社会主义,2018(1).

[43]叶战备.坚定文化自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本源[J].江苏社会科学,2018(1).

[44]徐奉臻.“文化自信”的定位内涵及功能路径[J].社会科学家,2017(10).

[45]劉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

[46]黄坤明.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文化改革发展开创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5-11.

[47]袁敦卫.论新时代坚持文化自信的根本内涵与战略意蕴[J].治理现代化研究,2018(6).

[48]陶文昭.坚持文化自信应有的科学态度[N].辽宁日报,2016-12-06.

[49]刘家义.坚定文化自信 担当文化使命[N].光明日报,2018-11-26.

[50]沈壮海.筑实文化自信的根基[J].文化软实力,2018(2).

[51]刘从德,王晓.“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与提升路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思想的重要论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

[52]高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J].党建,2016(8).

[53]耿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4]刘旺旺.全球文化交融背景下提升文化自信的意蕴、挑战及对策——学习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J].社会主义研究,2018(1).

[55]林映梅.习近平“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及实践路径[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7(1).

The Study of Cultural Confidence in the Recent

Three Years:Retrospect and Prospect

LIU Cang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ina,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09,China)

Abstract:

In 2016,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brings forward and interprets the “four confidences” from the height of persisting in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emphasizes that cultural confidence is the more foundational,wider and profounder confidence.

In the recent three years,

the academic circle has discussed the proposi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from dimensions such as the background and basis,connotation and structure,value and meaning,challenge and approach of cultural confidence,which has an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completing Xi Jinpings discourses on cultural confidence,lea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culturally strong country and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Meanwhile,problems such as confusion of related concepts,lack of empirical analysis,weakness of historical line,lack of analysis of contradictions,and narrow selection of path also exist in the academic circle.We need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tease and rebuild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confidence,and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ed,so as to expand the approaches of research on cultural confidence from all angles and all fields such as domestic and foreign affairs,national defense,and so on.

Key words:cultural confidence;research review;research prospect

猜你喜欢
研究展望研究述评文化自信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财税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制造业物流能力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