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微六阵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教育传播体系研究

2019-11-19 13:39陈丽荣赵志浩
关键词:教育体系微时代核心价值观

陈丽荣 赵志浩

摘要:当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方位、深层次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互联网新媒体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呈现出“无人不微”“无处不微”“无时不微”的状态。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培育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确保“微言大义”,就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微”媒体开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崭新渠道,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教育效果;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微六阵地”微传播教育体系,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教育的细致入“微”、无“微”不至。

关键词:微时代;核心价值观;六微六阵地;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 0539(2019)05 0069 05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核,也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2]

“微博”“微信”“微视”等“微”媒体兴起并成为了当代主要的传播方式,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微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微时代”要确保有效性,就必须适应“微时代”速度快、覆盖广、互动强、受欢迎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触达率和学生的接受度,要超越以课堂教育或依托纸媒或单一网站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模式,构建立体多元的“微”教育体系——形成“六微六阵地”融为一体的功能互补、多轮驱动、全面覆盖的网络教育体系。构建立体多元的“微”教育传播体系是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载体创新、方法手段创新的有效之举,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六微六阵地“微”教育传播体系的内涵和意义

(一)六微六阵地“微”教育传播体系的内涵

六微六阵地中“六微”具体指的是微视、微评、微刊、微课堂、微活动、微公益。“六阵地”指的是网站、微信、微博、直播平台、手机报、APP。“六微”专注“微”,内容既短小又精准,符合学生喜爱与需求。“六阵地”专注共建、共享、共融,形成綜合网络立体空间,无孔不入,学生在哪,立体网格就在哪里。“六微”是不同内容的表达形式,“六微”通过“六阵地”平台来呈现、宣传、送达。通过录制微视频、开启话题进行微评论、制作微杂志刊物、开设微课堂、举行微活动、发起微公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生动活泼巧妙地融入“六微”,六微六阵地相融互动,构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体多元的“微”教育体系。

“六微六阵地”融为一体的功能互补、多轮驱动、全面覆盖的网络教育体系与其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或载体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不能比及的覆盖面、影响力和“微时代”学生的喜好和接受度。“六微六阵地”平台模式的核心创造力也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教学知识与网络技术、学生与教师、教育与服务、主体与客体通过立体多维的“微”传播教育体系融为一体,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培育和践行。

(二)创建“微”教育传播体系是“微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创新

高校要更具成效地在“微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要顺势而为、与时俱进,超越传统单一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向传播教育方式,构建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体多元的“微”教育体系,让主流意识形态沁入润物无声;微言大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潜移默化、入心入脑,又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1.“微”教育传播体系是青年价值观教育的时代之需

大学时期是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走向成熟和稳定的关键时期。“微时代”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了很大冲击,增加了大学生明辨是非的难度,使他们陷入价值困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为党在“微”环境下争取青年学生,积极探索主流意识形态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新途径和新载体,是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未来发展的现实吁求。

2.“微”教育传播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创新之举

引导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真正地入脑入心,就要创新方式方法,贴近“微时代”的大学生,要接地气聚人气,不能高高在上“唱独角戏”,要让学生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人,让网络空间成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互动体验、共建共享,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盈于“微”空间,融入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彰显于学生的一言一行中。

3.“微”教育传播体系是形成网络教育合力的育人之要

核心价值观的“微”传播教育属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其传播教育方式有别于传统的以宏大叙事为主的教育方式,要求短小精炼、通俗易懂、言简意赅[3]。课堂教育要和微传播教育各有侧重,形成合力。“微”教育体系也将师生紧密相连,实现师生实时“面对面”,统筹整合网络资源优势,形成“微”网络环境育人合力,推动在资源聚合、力量整合和协同配合等方面发挥六微六阵地“微”教育体系的整体优势。

三、创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传播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

“微时代”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教育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当前“微时代”发展的最新趋势,牢牢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主动发挥其积极影响,消除其不利影响 [4]。

(一)坚持一元与多样相统一的原则

中央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微时代”意识形态呈现出交锋交流交融的新态势。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教育体系要遵循一元主导和尊重多样差异相融合的原则,把主导性、方向性与多样性、需求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兼容并包、一元主导,多样共存的局面。

(二)坚持灌输和自主相结合的原则

“微时代”人的主体性得到彰显,有别于传统媒体单向信息流动模式,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个体在“微空间”中主动反馈和回应,获得了话语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传播教育建设中,要重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让自我教育与教育相结合,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主动地接受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形成价值认同。

(三)遵循传统媒介与新媒体媒介相融合的原则

传统媒体要变革观念,学会运用网络技术手段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适应新媒体平等交流、互动传播的特点,形成品牌优势,以达到引领带动新媒体发展,促使传统媒体影响力辐射新媒体的目的。要以积极主动、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新媒体,逐步实现媒介深度融合的发展目标。传统媒体要善于分析和运用互联网模式,不断提升新媒体的影响力,通过融合发展创品牌、出精品、促发展[5]。

四、以“六微六阵地”促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六微六阵地”教育传播体系是促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益探索,是适应“微时代”的必然选择。

(一)坚持整体性与分众性相结合,应时而变创新载体,构筑多元互动的“微平台”体系

1.突出整体性,构建多维立体的校园网络教育体系

以学校各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各班级和学生等为依托,建立起覆盖全校师生的微信、微博、直播等网络教育平台。各级平台实时联动、资源共享,契合国内外重要时事热点、重要活动节点,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推送信息资讯和权威解读,从而实现了受众认知、理解、参与的一体化教育模式。将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工作室、直播平台、手机报、APP等六个网络宣传平台进行融合,打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六阵地”,强化传统红色网站的主阵地作用,旗帜鲜明地进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建设;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特点,贴近学生,融入学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起来,潮起来。将这六个网络阵地紧密结合,合力联动,新旧媒体融合互动,形成立体横纵结合的教育媒体矩阵,同频共振,形成层级化、全覆盖的格局,达到资源共享共建共融。同时加强舆论引导,聚合力量,集体发声,实现认知、理解、参与、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体化的“微”教育模式。

以湖南师大段江华老师勇救落水女童为例,事件发生后,湖南日报、湖南经视等省级媒体以《画家跳水勇救落水儿童》首先发声,盛赞段江华老师的义举。学校星网、新闻网紧随其后以《为“最美画家”点赞》等为主题深度采访段江华老师、亲属、同事和学生,更加深入、立体、全面地呈现段老师的高尚师德。与此同时,以“最美教师 时代先锋”为主题的微博话题讨论、学生自发创作的《段江华老师救人记》动漫影视作品等也通过学院网络平台、学生自媒体平台推送到受众面前。一场波及全校师生的“向段江华老师学习”的风潮在湖南师范大学兴起,扎实有效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多平台聚合力量,多角度集体发声,让湖南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凝聚起师生微力量,铸就起道德新高地。

2.突出分众性,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网络教育文化

在“海量信息,实用不足;内容泛滥,精品不多;贪大求全,特色不强”的互联网文化趋同时代,根据学生的不同思想行为特点及需求,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及需要,从多角度、多形式入手,贴近学生,突出分众性,坚持引导建立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色网络文化平台。湖南师范大学以教育部“星空”网络文化工作室为基础,推动各学院建立起学院特色鲜明、资源共享、职能明确的院级网络文化工作室,通过校内外专家对院级网络文化工作室组织中期检查、评估成果、终期评审,确定“文苑”“医路相随”“行健”等10所网络文化工作室立项,给予资金、技术支持。院级网络文化工作室以心理健康、创新创业、学业辅导等不同定位,不断涵育文化特色,凝练发展目标,逐步形成校院两级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模式,形成了众星闪耀的网络文化育人新格局。例如以“微视频”为载体,以求职招聘为定位的旅游学院“履行者”网络文化工作室,就把借鉴当下最火的“小咖秀”形式,把招聘求职类的信息发布、信息甄别等进行视频演绎,既增强了师生互动性、信息趣味性,也聚集一大批学生粉丝,有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二)坚持常规性与主题性相结合,因人而谋创新产品,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微文化”体系

1.突出常规性,构建持续育人的校园网络教育品牌

“微時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大学生实际需求的特点,组织大学生喜爱的网络文化活动,研发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产品,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宣传型向熏陶感染型转变。让原本枯燥的教育内容,通过受学生欢迎的网络文化活动和产品而鲜活起来,力求透过学生“眼球”直达其“心灵”[6]。湖南师大“未来教育家”和“师大之星”两项赛事,经过十几年沉淀和发展,已经成为全校学子增强自身德育建设,增强个人认知发展,展现师大学子精神风貌的青春盛典。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师大之星”和“未来教育家”将线上线下活动有机结合,极大提高了赛事的参与度和美誉度,形成了极具吸附力的德育教育品牌。两项赛事涌现出的杰出学子,成为引导身边同学健康成长成才的榜样,营造出浓厚的德育氛围。学校还以“星空”网络文化工作室为基地,长期开展以志愿服务为主题的微公益活动,通过微信、微博等媒体发布志愿信息,招募志愿者,开展了“礼敬老兵——我听老兵讲过去的事”“我的湘水情、 保护母亲河”等一系列活动范围广、参与人数多的公益活动;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微宣讲活动,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召集优秀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干部,结合当下的政治热点、校园舆论等内容,让学生榜样影响学生、引领学生;开展映像记忆为主题的微视频、微摄影比赛,通过学生手机、相机记录身边的好人好事、校园美景等,点亮师大好景致,传递校园正能量。

“六微六阵地”教育传播体系充分发挥其即时性、移动性、互动性等特点,在“微”体系里运用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的“微言微语”,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传播形式更加具体化、生活化、大众化,让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平实亲切,让学生更易接受和消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此,创新“微”教育体系可以通过汇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服务学生学习需求,通过“六微”微视、微评、微刊、微课堂、微活动、微公益等网络文化产品的推广使用,为学生提供日常便利资源服务,满足学生生活需求,同时整合网络文化资源,服务学生精神需求,全方位、多维度地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2.突出主题性,构建阶段攻坚的校园网络教育环境

一是契合时代发展、时代精神和时代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可以极大程度地动员全校师生参与其中,更好地激发师生的爱国爱党情怀,凝聚起强大的合力和共鸣,从而转化为奉献国家和社会的实际行动。比如在建党95周年之际、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等举办“红色微博”主题活动;举办的“向党说句心里话”红色微博原创大赛活动;“打call十九大”网红辅导员直播微课堂等,将“00后”学子最喜闻乐见的媒体方式与广大学生党员的爱国爱党情怀相结合,得到了广大同学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活动得到了中国教育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二是契合大学生成长节点和学校学院特色开展多元的教育实践活动,以“毕业季”“新生开学季”为主题的活动,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融入学校温馨美好的氛围中,增强学生的爱校荣校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一封家书”“诚信感恩”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回忆铭记家庭的点滴温暖,父母之爱的慈祥伟大,从而心怀感恩,砥砺前行,通过不同主题的凝练和培育,让学生通过更多元的活动收获有效的价值引领。三是积极研发微视、微刊、微评、微课堂等文化产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用视频、图文等形式生动形象地进行展示,通过多途径、全方位的辐射作用,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

(三)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因势而新铸队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微力量”体系

1.突出主导性,构建钻坚研微的校园网络教育队伍

高校要以“共建、共享、共融”为建设思路,形成校园内外联动、校院共建、师生密切协作、教育效果显著的良性运营态势,采取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领导,党员教师、辅导员指导,大学生党员积极参与的模式,充分发挥党员队伍在传播实践中的导向引领作用,掌控传播教育的话语权。在确保正确导向的前提下,让学生成为网络的主人,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形成网络微环境下的学生团队,抓队伍建设,形成合力,聚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

将专任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学校党员干部等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体系中,建设一支全员参与的网络主导力量,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领会践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一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老师行为的榜样示范作用,言传身教带动学生参与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队伍中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强化主题引领,在国家、学校的重要活动节点上,有效通过教师言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创建一批名师名栏和辅导员博客,推送一批名篇名博,引导学生同心同向、同行同进。培育一大批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业务,又擅长于网络文化传播的“红色”意见领袖来引领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鼓励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员师生开通个人微信、微博号,使其成为传播核心价值观的网上动力源。

湖南师范大学成立了“星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团队,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任组长,各职能部门协作配合,专设网络教育办公室具体负责,各学院网络教育专职老师具体实施,教授专家、思政教育专职教师参与其中。同时培育了一支党员骨干学生队伍,由编辑策划、技术美工、开发推广人员组成。通过细化工作分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学习,打造一支既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又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网络文化特点的学生骨干队伍,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学生骨干力量,并汇聚一批学识功底深厚的专家学者,尤其是校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参与,建设“导师”队伍,使他们教书育人的领域从课堂拓展到网络空间,重点树立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领袖”。

2.突出主体性,构建学生自主的校园网络教育机制

创建开放活泼、共建共享的六微六阵地“微”教育体系,发挥大学生首创精神,让学生作为“六微六阵地”的主人,形成创新驱动机制,形成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网络教育模式,自主开发研制软件应用功能、创新大学生网络文化产品。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创造出贴近自身需求和喜好、接受度高的网络文化产品。充分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带动作用,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网络教育机制。通过学生来辐射引导学生,形成“点—线—面”共振的育人新局面。一是建设一支政治可靠、精干团结的新媒体和网络宣传队伍,让学生直接参与学校新媒体和网络运营建设,既拓展了思政课堂,也直接有效地促进了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理解,从而带动朋辈群体之间的价值引领。二是建设一支全员参与的网络评论员和通讯员队伍,将每一名学生都纳入到学校的网络建设中,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网络文化传播局面,扎实提升了学生的网络综合素养,也让主流声音能够真正在学生中间生根发芽。三是拓宽学生参与网络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举办网络文明建设论坛,汇聚校园师生网络精英,对话学者名师,动员和鼓舞全校各层级、各类型的校园媒体协同推进校园网络文明建设。四是强化网络建设辅助力量,借助校友和家长等力量引导学生价值观念,开展“知名校友对话”活动,让学生深入认识到母校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增强学生爱校荣校意识的同时,更容易增进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认同。

猜你喜欢
教育体系微时代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乌克兰高等音乐院校专业设置与学位授予探究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