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在高校教育改革中的影响及保障策略

2019-11-20 03:10吴津钰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吴津钰/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学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目前的高校教学工作来说,已经由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向“互联网+教育”模式转变,使人才培养策略实现了很大的新突破,拓宽了教学渠道,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整体进程。同时使大学生的碎片时间得到了高效利用,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说,“互联网+教育”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为此,全体高校教师要及时更新自身教学理念,积极创新教学策略,探索出一条符合新时代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一、“互联网+教育”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影响

(一)使教学模式发生变革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而课堂教学则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渠道,自从“互联网+教育”融入到高校教育体系当中,教育改革的重心则倾向于教学领域的改革方面。当前社会要求高校毕业生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全面且综合的个人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岗位上一展身手,不断拓展自身的职业道路。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往的高校教学呈现出僵硬化、模式化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适合能力差、可塑性不强、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虽然学习成绩优异,却无法在职业岗位上充分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凡事只说不做,遇到困难不是畏手畏脚就是束手无策,成为一群高分低能的“无用之才”。因此,有必要运用“互联网+教育”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格局,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精神获得全面培养。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出引导性作用,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对教学改革措施进行细化。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无法针对第一名学生的个性化问题给予逐一讲解,课后时间学生要么不愿意主动向教师咨询,要么找不到有效的沟通渠道,最终造成学生知识体系中的某一项缺失,甚至会给后续的学习造成深远影响。而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随时随地的就自己的难点问题与他人进行学习交流,及时消除学习过程中的瓶颈关问题;此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开展测试,而且考试时间相对固定。最终导致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学生也意识不到自己的学习差距。而通过“互络网+教育”则可以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学习之后,便可以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进行自我测试,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明确下一步学习重点。需要高校教师注意的是,虽然“互联网+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强大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取代传统教学。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互联网+教育”以及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为大学生创建一个专业化、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二)科研领域的协同创新

大学教育对于课程的专业化程度具有较高的要求,而高校也是依据专业教学需要对各单位划分。这种划分方法虽然有利于专业化教学活动的展开,但如果更深层次的科研角度考虑,这种划分方式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现代化的科学研究会同时涉及到多个技术领域,如果学生只单独掌握一门学科的专业知识显然无法满足科研需要。“互联网+教育”模式可以使这一弊端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不论是高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科研任务为主体,在互联网学习平台上进行跨学科的自主学习与交流,或者与其他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协同配合,共同完成科研任务。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使学生同步涉猎多个学科专业知识,从而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二、“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教学保障策略

(一)注重虚实结合

从以往的网络化教学实践经验来看,“互联网+教育”虽然具有强大的教学优势,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有将两种教学模式融合到一起,通过这种虚实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成效。以广播电视大学的相关教学经验为例,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是通过收视、收听进行学习,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广播电视大学则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到站上课,有的甚至像全日制高校那样,为学生提供食宿、图书馆、实验室等设施条件。通过慕课与课堂教学的相互结合,能够让学生坚持自主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从而收到学习成效;另外,翻转课堂之所以能够从慕课中脱颖而出,成为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也就因为这它可以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的融合到一起,构建起一种立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加强制度保障

在推广网络教学以及设置网络课程时,不要只关注学习者的参与性以及积极性,还应制订有效措施保证学生的保持率与完成率。巴特查里亚在对信息用户体验进行研究时发现,网络用户的依赖和持续使用是信息化服务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由此提出了信息系统持续使用理论——期望确认模型。在此后的研究中,又发现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是用户得以持续使用的关键性因素。目前,各国都在针对“互联网+教育”推行了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并且规定了每一个资格类型的学习量,要想获得这一学科的认证证书,至少要获取50学分,而一个学分至少10个学时,这就意味着学生获得认证证书,至少要修满500个学时。当然,依据“成效为本”的原则,在这500个学时当中既包括课堂学习时间,又包括学习者自主学习以及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还包括学科考试的时间。

(三)倡导人际互动

无论教学过程以何种形态出现,人始终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无论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新型的“互联网+教育”;无论是教师进行主要教学,还是学生自主学习,都需要依赖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种人与人之间互动来完成。所以说,无论教学形式如何变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始终是存在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虽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做为当代大学教师和大学生自身更应该认识情商培养的重要性,包括协同配合、言谈举止、接人待物等等,这些个人素养与综合能力同样需要借助人际互动来获得。

三、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具体应用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时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量。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引导作用,让学生们正确理解“互联网+教育”对于自身学业的真正意义,从而对网络学习平台进行正确合理的利用,对单一教学模式下的学习需求进和补充。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