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情于理

2019-11-20 05:43刘博佳李凌高
教学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人的全面发展

刘博佳 李凌高

[摘要]针对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培养以及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情感交流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入手,将情感教育融入大学占比最重的专业课程教学,通过揭示情感交流对专业课教学的意义,进一步阐述将其与知识相融合的模式、策略,让围绕知识学习的学习方法传授、专业素质培养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等情感方面的内容从根本上对教学效果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探讨提升专业课程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专业课教学;师生情感交流;高等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9)050100050引言

高等教育应该是完整的人的培养,人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如果不能获得个体意义的丰富,不能在诸种关系中获得清晰的自我认识,难免会在挫折中迷茫。中国疾控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全国约有2成左右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且呈现出上升势头,高校中各类事件的频发引发了社会对大学生情感教育问题的关注,成为教育界的热议话题之一;与此同时,关于高校为了保证出勤率用各种方式上课点名、出卷的报道层出不穷。凡此种种,都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于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够,以致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动力,自我完善的能力不足,未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知识相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基础,对人的培养与塑造并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根本的统率是人的情感。情感是人获得幸福感与追求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积极稳定的情绪对人的学习起着正向激励作用,同时恰当的情感教育对人能否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坚持正确的判断力、持之以恒地向明确的方向努力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因此,高等教育及改革既要着眼于知识结构的更新,也应重视对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关注[2]。

1大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交流释义

在高等教育的教学环节中,专业课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关键作用,更应该注重完整的人的教育。基于该前提,本文中的情感交流不同于德育教育或者即兴的师生互动,是基于具体专业知识教学的特点与职业发展需要,与学习内容相融合,有计划、有策略地通过多種形式手段教育学生,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习潜能,助其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大学生实现自我完善与提高,从而更好地为个人幸福而努力。

2大学专业课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的现状与问题与有着明确学习目标与充分学习动力的中学学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大学生由于对所学专业不了解或者不感兴趣、缺乏学习计划等原因[3],学习的主动性普遍不高。有高校在本校范围内做过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查,其结果表明:虽然超过71%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是有用的,但该校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学生比例仍旧高达80%[4]。该调查具备一定代表性,反映了大学生具有学习意愿,但是欠缺足够有效的动力与行动的普遍现状。

有研究表明,大脑在学习时,受到积极正面的鼓励而产生的自信情绪和稳定的理智感、道德感能够有力地推动人的积极学习与创新。对于具备自学能力的大学生而言,学习动力显得尤为重要,动力既与授课教师的知识水平相关,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与学生围绕知识学习进行形式灵活且持续的交流、鼓励等情感互动。

第5期刘博佳李凌高寓情于理——大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交流问题研究

教学研究2019

教师对于人才培养的意识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不少大学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程定位仍局限于书本知识范畴。由于对情感与学习之间关系理解不足,以及长期以来受德育、智育分离的观念影响,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未能很好将二者之间形成有力的联系,将情感教育与心理教育相混淆[5]。当教师没有意识到教育从“知识”向“能力”转变的真正内涵时,就无法借助情感的联系形成专业培养的网络结构,仅改进授课技巧,并以签到、点名、课堂提问等作为保障课堂出勤率和减少学生不专心听讲的手段,虽使学生对课程的接受度有所提高,但仍不能让学生从内心产生足够的学习积极性与完善自我的动力。

3师生情感交流在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的意义3.1对学生情绪及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

有些成绩原本不错的大学生在从单调而紧张的高中向丰富、自由的大学生活转换过程中,生活学习环境、课程内容方式等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使得他们在适应过程中情绪敏感、不稳定。如果他们长期处于这样消极状态中,这些情绪问题会明显地反映到学习态度上。出勤、课堂反应、考试成绩等方面的波动就是最直接的体现。教师若能与学生经常交流,关注学习表现,及时觉察学生变化,能为防止学生心理问题进一步扩大和辅助相关部门及时干预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

3.2课上情感体验对学生整体素质的积极培养

高校教学,不仅要传道授业,还要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健康个性,体现认识、情感、技能、目标的统一[6]。这些目标、品质的达成是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教育的体现。然而在现阶段教学中,依靠有限的课程和少量实习实训所取得的效果还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教学体系里面也几乎没有这样的安排。在大学课程中,专业课占比最高、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教师可以通过操作性强的实例演示、锻炼综合运用能力的项目作业、结合自身经历的经验介绍等,使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不再是单一的知识学习,同时也是锻炼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各方面能力的身心历练与情感体验。这样,专业课教学也就起到了对学生品格的塑造作用。

3.3教师言行对学生情感的示范激励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7]这是单纯依靠具体知识的教学很难实现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精神面貌,在课堂中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都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教师对工作、人生的态度,从而产生直接、积极、深远的影响。教师每次讲完课都会把黑板擦干净,不管有什么样的困难都按时、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上课,或者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犯的错误能以理解包容的态度助其克服困难直到完全改正。这样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引导者——教师人格魅力的同时,体验到被理解和尊重,也更容易让学生在积极情绪影响下努力进步,唤醒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奋发向上的要求,从而激励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8]。

4情感交流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策略

4.1交流原则

1) 与课程内容相配合。课程中融入情感交流是指根据所教授知识的具体特征与培养目标,采用更为灵活多样的形式向学生深入浅出地讲解展示相关方法、知识背后的思考,以及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应该如何自觉、自愿地锻炼提升能力。例如,在专业基础课的制图课中,常规做法是按照课本顺序依次讲解原理规则,但是在经过抽象化的模型面前,学生对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所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没有清楚的概念,学起来也就没有兴趣和动力,接受起来比较吃力,综合运用能力也并不强。如果教师能换个思路,将投影原理适当地延伸到与学生相关的专业领域;将图形与实际应用相关联,特别是在难点、重点的地方将自己的相关工作经验感受结合进去,能够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纳度,也给师生间、理论与现实间搭建了桥梁,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细微、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将专业课教学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2) 与德育目标相统一。常规意义上的德育教育将关注点放在人生观的树立、人际关系、恋爱等人情感的部分内容,然而教育要做的不仅是要关注当前的需要,更要面向未来,培养德才兼备的工程人才[9]。专业课程中的情感交流可以偏重于提供与专业需要相接轨的教育内容,如课程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工作方法介绍,以及基于课堂练习、考试考核的专业素质训练等,从不同角度与德育教育形成统一、完整的情感教育系统,共同促进学生情感的全面健康发展,令他们的人格发展更加健全,从而更从容地应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3) 主动与学生进行情感互动。科学没有感情,但人是有感情的。教师要使学生对科学发生兴趣,首先要激起他们的热情。建立在信任、平等、关爱基础上的教学关系更易被学生接受。在这种前提下,教师良好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人格和情操、充分的精力投入无疑会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对知识的渴求、对未来事业成功的希望,也会激励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提升自身素质。因此,学校要通过加强教师责任感让情感成为教与学的双向动力。

4.2师生交流模式

1) 间接交流。間接的情感交流指的是教学软环境——教育氛围的营造,这也是实现教师期望向学生自我期望良性发展的基础。受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新思潮的冲击,大学生面对来自就业、学业、人际、情感等方面压力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支持体系的帮助,容易成为各种心理问题的易感人群[10]。其中,自我意识不清晰、价值得不到认同是大学生情感问题的主要根源。若教师能适时地将诸如所学课程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学生工作前景的展望(特别以实例的形式)等结合课程适当展示,或者“不经意”叫出学生名字、指出他们在学习中的潜力或不足,课下和他们探讨专业学习、发展问题等,让学生从大环境到小细节都感受到被关注、重视,也能让他们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与被认可,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这样的交流看似无意,却是师生间心与心的碰撞,能营造出超越知识学习的温暖与感动,并非刻意营造却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间接地推动了学生发展积极、正面的自我情感与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2) 直接交流。直接的情感交流则指区别于具体知识技能学习、面向专业素质提升的教育,需要在上述情绪感染基础上教给学生如何提升其个人综合能力,并对学生的人生观加以引导。教师结合具体知识或者通过设计综合运用较强的作业训练,传授并培养学生将课本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的联系能力,吃苦耐劳的意志力,如何与他人合作,怎样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等多方面的素质,借助这些能力将知识与素质合理对接。这种教育是介于专业课程与德育教育之间的方法学习、素质培养,在课程的不同关键点提出,虽然占用课堂时间不会太多,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能起到推动作用。

4.3师生交流策略

1) “以情育情”激发学习热情。当前大学教学体制与课程设置方面还未完全跟上时代的飞速发展,有的知识、教学手段落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教师不仅要在教学整体编排上下功夫,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授课内容、节奏,授课时多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并适时互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用心。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状态良好的时候适当地给予赞扬鼓励;而当学生表现不太理想时,教师要首先及时了解原因区分情况予以处理,而不是生硬地批评扣分,并且尽量提供帮助。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贯彻在教学环节当中时,情感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的关心、理解会让学生相应地“亲其师而信其道”,从内心接纳信赖老师,进而愉快自觉地学习。

2) 与专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开展情感教育。在大学生的情感需求中,发展专业能力的需求最为强烈,所以专业课学习的满意程度对学生情感的影响不容小觑,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拓展性的情感教育。

首先,责任感的培养。当前资讯发达,学生往往容易受到各种“新思潮”的影响,盲目追随某些潮流而缺失责任感,养成敷衍的习惯,工作后不适应职业的严格要求也就在所难免。因此,专业课情感教育里需贯穿始终的是让学生时刻铭记其专业职责。教师自身治学先要严谨,要对教学提出切实的严格要求,对学生平时的小错误小偏差要及时发现并纠正。

其次,意志的锻炼。学生由于社会经历少,习惯性地将关注点放在成功者光鲜的一面,而忽略了别人为之努力吃苦的过程,还有人有对自己专业更辛苦的偏见。所以,教师除了要在上课之初就告诉学生,从事任何专业都必须具备极大的耐心与追求完美的毅力以外,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平时课程学习对其专业素质的锻炼,如针对学生的状态特点帮助其确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对学生不易掌握、易错知识点的重复强调,考试过后对试题分析总结,让学生摆脱消极应付的错误惯性,形成有始有终、坚忍不拔的意志。

再次,方法的养成。专业课程教学应是具体知识与工作方法的双重教育。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也具备了运用的技能以及发展自我、相互协助的团队意识。忽略其一则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也就无法在工作中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的挑战。

3) 与德育教育建立联动机制。由于专业课教学几乎贯穿大学生涯的始终,相比而言,有着能长期观察、及时发现学生情绪问题的优势。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与现有的德育教育组成联动机制,给授课教师向其他渠道反馈的条件。比如,教师与辅导员之间可以组成发现、解决、追访的系列联动机制;与德育课程可以联合举办一些素质拓展训练、专业讲座、学科竞赛等;在专业学习方面,实习、不同的社会实践课程中也可以补充一定的情感、意志方面的知识,以有效地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11],促进学生智商、情商的全面、同步发展。

5结束语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高等教育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影响。教师积极的情绪、潜移默化的关注感化以及巧妙的教学策略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这有助于学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将情感价值观的树立作为“内在”教学指向,与知识结构调整、考核方式改变等“外在”的知识教育相结合,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自觉将知识学习与个人发展建立更有效的联系,提高应对挫折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培育良好的人格特质,促进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必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2] 刘淑俊.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J].教学研究,2016,39(1):6165.

[3] 赵凤至,杨海明.浅谈大学生学习主动性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131132.

[4] 洪瑕,苏有邦.大学生学习主动性调查与对策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6(8):141143.

[5] 王安悦,吕林海.南京大学本科生通识教育的情感投入及影响因素探究[J].教学研究,2017,40(4):712.

[6] 李军凯,张泽群.高校创新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京教育(高教),2015(5):2123.

[7]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袁一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68.

[8] 彭介寿.创新教育与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3(5):8182.

[9] 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113.

[10] 周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8(11):124128.

[11] 俞国良,琚运婷.教育科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应用研究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1): 9599.

[责任编辑孙菊]

Combining emotion with reason

—Research on emo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llege specialized courses

LIU Bojia, LI Linggao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y and their poor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in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and integrates emotion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specialized courses, which accounts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modes and strategies of integrating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with knowledge are further elaborated through revealing the significance of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to the teaching of specialized course. It aims to make the aspects such as learning method imparting,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and teacher′s words and deeds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eaching effect, with a view to exerting a strong influence on students′ state of mind and behavior mode, so as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pecialized courses and talent cultivation and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Keywords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specialized courses; emo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收稿日期]20190410[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GJXH201789);2017年燕山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JG2017ZZ06)

[作者简介]刘博佳(1980),女,河北张家口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理論。

猜你喜欢
专业课教学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烹饪对口单招专业课教学研究
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电气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探索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大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探讨
材料腐蚀原理伴随性作业的设计和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