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赤峰皮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9-11-23 00:08包天花
大观 2019年9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

摘 要:赤峰皮影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是赤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典型代表之一,其传承和发展对于繁荣地区文化有重要意义,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实践与举措。文章尝试对赤峰皮影渊源及丰富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并通过田野调查方式呈现赤峰皮影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探寻赤峰皮影有效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文化自信;赤峰皮影;皮影艺术

赤峰皮影是中国北方皮影的一个分支,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其造型与表演都独具特色,是赤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之一,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不言而喻。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恰恰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的源泉。鉴于此,对赤峰皮影艺术传承与发展问题的关注与探索,不仅有利于繁荣当下地区文化,也有助于我们树立长远的文化自信。

一、多元文化的融合:赤峰皮影溯源及其文化内涵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皮影形成了众多的派系,如以滦州为中心的北方皮影,以陕西为中心的西部皮影,以江浙湖广为中心的南方皮影。并且,在不同地区,各派系又形成了造型艺术、唱腔等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支流。本文所研究的赤峰皮影虽同属滦州影戏,但却可分为唐山皮影派和东北皮影派。

巴林左旗及阿鲁科尔沁旗北部地区的皮影属唐山皮影,最初是由20世纪30年代农业“垦荒”的汉族人民引入该地区,在后期发展中与蒙古族的“好来宝”等说唱艺术相融合,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比如,影人在造型方面,巴林左旗皮影充分体现出中国戏曲人物模式化、舞台化的特点,“影人脸部和身体多为侧面,头部和脸部夸大,身体相对缩小,脸部五官平面化,眉毛、眼睛以正面造型并拉长,鼻子修长,嘴适度缩小,再根据不同人物加上头饰、髯等不同配饰”[1]。另外,在雕刻技法方面,从巴林左旗皮影中也能看出“阴阳协调”“虚实相生”等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通过田野考察,笔者发现巴林左旗影人的雕刻大体可分为“阴刻”“阳刻”“阴阳结合”三种类型。阴刻即镂空少,主虚,多用于雕刻场片背景;阳刻则镂空较多,主实,多用于雕刻影人头苒;阴阳结合手法则主要用在影人戳子造型,四肢多阳刻,躯干以阴刻为主。

赤峰皮影影人在五官塑造上明显传承了滦州皮影的“通天鼻、凤目环眼、樱桃小口一点点”的造型风格。但是,从头饰和戳子却可看出滦州影戏与内蒙古地区民俗文化融合的痕迹。比如在《大辽双星》中萧太后的影人造型,头戴毛皮护颈圆盔,上有三根雉翎,后垂狐尾两条。耶律寿则身着长袍,腰间系带,耳戴环状配饰。很显然,这些影人塑造体现了辽金时代契丹民族文化的特点。另外,蒙古剧《沙格德尔》中沙格德尔头缠包巾,服饰上的草尖纹等则可看出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特点。

赤峰皮影多元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价值,除在影人造型方面有鲜明体现外,在影调、唱腔以及表演上的体现也颇为显著。以喀喇沁皮影为例,其唱腔在沿袭滦州影的同时,还吸收了东北小调、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呈现出豪爽、质朴的风格;敖汉旗皮影的“外调”即当地皮影表演者独创的曲调,无论是小东腔、还阳片还是大悲调都体现出北方游牧民族音乐刚劲、粗犷的艺术特点,彰显出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赤峰皮影的表演则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通过田野考察,笔者发现赤峰地区皮影表演活动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活动,同时还有辟邪、祛病、纳福、求雨、庆收等多种文化功能。比如,敖汉地区皮影演出一般分为愿影和会影两种。愿影多在秋冬季唱,由农户单独提出邀请,会影多在夏季,由村庄提出邀请。会影一般是在大旱无雨年里,村民在龙王庙、关帝庙许愿求雨,如愿后为还愿而请戏班唱戏。开场前,会在庙前焚香烧纸,跪拜祈祷。敖汉地区愿影表演,多为祛病,当中或多或少有些萨满文化的因素[2]。宁城皮影有些则体现出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比如为母马产驹而唱的骡子影。总之,赤峰皮影是我們了解赤峰民间传统习俗,感受民间宗教信仰及道德伦理的重要途径。

二、困境与突破:赤峰皮影保护与传承现状

赤峰皮影自传入至今经历了几次大的起落。以巴林左旗皮影为例,20世纪30年代巴林左旗皮影戏班开始初具规模,邵万东常驻小新庙,大梁沟庞家班、花家拉嘎孙永志班、银家拉嘎王振清班、白银敖包郭文举班相继来巴林左旗立班唱影。但这一时期的赤峰皮影主要是“溜口影”,即无影戏卷,曲调,不固定,皮影表演者可即兴发挥。而且这一时期,影戏班人数少,影人也不多,伴奏乐器也较为单调以四胡、三弦、唢呐、大锣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巴林左旗皮影达到巅峰状态,全旗有影班40个,影戏艺人200多人,流转各村屯,成为最受民众欢迎的娱乐形式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巴林左旗皮影戏再度繁荣,有了固定的影戏表演艺人,并且由政府出台相关规范,保障表演市场。但随着科技进步,现代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巴林左旗皮影受到很大冲击。到2005年,全旗仅存6盒影箱,艺人不足10人。这种队伍老化、后继无人,活动甚少、基本停演,资料甚少、唱腔失传的现状并非巴林左旗皮影戏独有的境遇,而是赤峰境内皮影的普遍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兴起后,赤峰市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开始持续关注并投入到皮影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比如,巴林左旗以申凤山为首的文化人士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成立皮影协会、编写地方皮影志等保护和抢救皮影文化的社会活动。在各界努力下,巴林左旗皮影戏2007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又入选为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敖汉、宁城、乌丹等地也分别开展了寻找皮影传承人,开办文化节、专项展览等活动。应该说,这一系列活动和举措对于保护和传承赤峰皮影是有益的。然而,整体来看,赤峰皮影的前景并不乐观,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缺乏市场。

除现代传媒的普及、乡村生活习俗的变迁等整体性原因外,让赤峰皮影陷入生存危机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比如皮影内容的局限性。现在赤峰皮影所用的剧本很多都是早期流传下来的传统剧本,时代性和创新性不强。如敖汉皮影戏演出最常用的剧本——《天仙配》《瓦岗寨》《闹龙宫》《五峰会》《六月雪》等,要么是远古神话,要么是民间传说、历史演义,思想内涵也不外乎是“大团圆”“善有善报”“升官发财”等。影响赤峰皮影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一直以来,赤峰皮影的唱念技艺、影人操控都是历代艺人口耳相闻、师徒传授,许多剧目以及唱腔都是以口述方式传承,缺乏文字记述更无影音录制,所以导致许多技艺因后续无人而失传。另外,传统制作工艺的限制也对赤峰皮影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传统皮影影人的制作基本靠人工,并且工艺十分繁杂,其高难度的镂刻技术,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锻炼才能获得。在高速发展的时代,这种技艺的存在与传承都是需要高成本支撑的。

三、创新与产业化:赤峰皮影发展策略

虽然赤峰皮影发展受到许多阻碍,但随着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重新认识,赤峰市委及各级政府对赤峰皮影重视与扶持的力度明显加强,为赤峰皮影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仅依靠政府和社会的保护,其发展空间还是相当有限的。如何在当下社会人文环境中改革与创新,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和路径是赤峰皮影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赤峰皮影要继续生存与发展,应结合赤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创新与变革:

第一,赤峰皮影自身创新。首先赤峰皮影剧目应当有所创新。一方面,赤峰皮影应结合地域特点,开发一些更具有民族特色、草原文化内涵的剧本,从而突出赤峰皮影的独特性,在皮影领域独树一帜,走向全中国甚至世界;另一方面,赤峰皮影剧目开发,应当注意故事情节和音乐舞美贴近现代人生活,具备时代性。其次,赤峰皮影语言、表演形式也可适当革新。赤峰皮影中传统的方言对于现代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审美障碍,所以某些现代剧目可以尝试运用普通话。另外,表演形式方面也可适当和其他艺术及现代媒体活动相结合,比如电视、电影等。

第二,观众群体的发掘与培养。赤峰皮影最初的观众主要是农牧民,当下皮影改革也应充分考虑赤峰地区农牧民的文化需求和审美习惯,并鼓励皮影剧团多深入农村牧区。培养青少年观众群体也是赤峰皮影发展的重要渠道。皮影艳丽、夸张的造型很容易吸引儿童,因此皮影演出可以深入校园,让学生有更多机会领悟皮影的文化艺术魅力。另外,也可以和美术、音乐等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尝试皮影的制作、表演等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赤峰作为一个以文化和民俗著称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城市,应当在文化输出时适当将皮影加以推广,为赤峰皮影赢取更多观众。

第三,以高校为依托,建立赤峰皮影艺术产学研基地。以赤峰學院为首的高校聚集了文学、美术、音乐、历史、旅游等专业资源,可以尝试与民间皮影艺术家联合建立相关研学基地。一方面通过相关学者的专业研究,推动赤峰皮影在造型、剧目、表演等各方面的变革;另一方面,通过在高校设立专题讲座、建立皮影戏剧社、创立项目等方式吸引高校学生投入到皮影艺术活动中,为皮影的传承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

第四,产业化开发。在市场经济大浪潮下,以文化推广和产业运作的方式来推动赤峰皮影的传承与发展才是关键。首先可以与赤峰旅游业相结合。赤峰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目前主要是以草原、石林、沙地等自然景观为支撑点,文化内涵相对较弱。如若能将赤峰皮影作为景点内的表演项目之一,既可加强赤峰皮影的文化传播,又可与市场接轨,为皮影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另外,与旅游业和餐饮业联合,开发皮影周边产品,如旅游纪念品、门票彩印、广告标识等也有助于推动赤峰皮影的发展。皮影影视动漫产品的设计、开发也是符合当下观众审美诉求的一种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景磊.内蒙古巴林左旗皮影艺术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

[2]王素云.赤峰敖汉皮影戏[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34-36.

作者简介:

包天花,博士,赤峰学院蒙古文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三喻
为何要坚持“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网络文学 很有“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