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植物的精气神

2019-11-25 12:32李晓云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精气神桂花树杨梅

李晓云

描写植物,最怕的是抓不住特点,写不出精气神。什么是精气神呢?就是植物特有的气质、品格、秉性、精神。它和人一样,也有自己的精气神。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精气神,有的彪悍,有的瘦削;有的高傲,有的谦虚;有的弱不禁风,有的不畏严寒。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一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正反面。就像杨树叶的两面,一面是绿色,一面是白色;一面是张扬, 一面是内敛;一面是形象的展示,一面是内涵的积累。只有抓住特点,才能写出它的精气神。你看巴金爷爷笔下的大榕树: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鸟的天堂》人教版四年级上)

在作者笔下,大榕树的生命力是那样旺盛。它叶子多:“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颜色绿:“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生命力强:每一片绿叶像有一个新的生命力在颤动。作者眼里的大榕树是那样美好,它充满生机与活力,给人奋发向上的斗志和力量。这就是精气神。

怎样写出植物的精气神呢?

抓住特点。特点就是事物固有的特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不同点。比如,梅兰竹菊,人们称之为“花中四君子”。梅花是“四君子”之一,它的特点是耐寒,花开得早,在早春时节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因此人们把它看作是坚韧不拔品格的象征。

兰花色淡香清,馥郁袭人。它生长在深山野谷,远离尘嚣,不被世俗污染,具有高洁、清雅的特点。所以被人视为高洁、典雅、谦逊、正直和坚贞不渝的象征。

竹子高大、挺拔,不惧严寒酷暑,四季常青,不开花,清淡高雅。竹子非常随性,山野路旁也可生长,庭院庙堂也可以生长,随遇而安。竹子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是笔直生长,谦逊刚直,虚怀若谷,不卑不亢,潇洒一生,常被看作高雅、纯洁、虚心、有节、正直等精神文化的人格象征。

菊花清丽淡雅、芳香袭人,具有深秋傲霜的特点。它不与群芳争艳,所以历来被人们用来象征恬淡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抓住了特点,就抓住了文章的主心骨,植物就有了精气神。

选择内容。内容是文章的血肉,中心要靠内容来支撑,没有内容,中心又从何谈起?选择什么内容写,要根据文章的中心确定。一般说,大致可从这些方面入手:

1.生活环境。植物生长在什么地方,周围环境如何,有什么来历等。比如,《白杨》(人教版五年级下),它生活在“茫茫的大戈壁”,环境恶劣,“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它“从来就是那么直”,“ 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形象特征。植物像人一样,也有自己的形象。植物的形象是由根、茎、花、叶、果,树干、树皮、树枝、树叶颜色、形状、气味、质感等特征构成。根是什么样子,粗细、大小、长短、曲直,是木质还是草本,叶的形状、花的颜色、大小、气味等等,要认真观察,只有观察得认真细致,才能写得形象具体。

3.生长特点。植物的生长特点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有的长得高,有的长得矮;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有的适宜插枝,有的需要栽种,从发芽、生根、抽枝、长叶、开花、结果、落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观察,跟踪了解。要抓住变化过程,写出它不同时期的生长特点。

4.用途价值。植物的特点不同,价值也不同,有的供观赏,有的做建材,有的入药用,有的做编织,有的当食物……描写植物的用途,可以更好地表现它的精神、品质。

5.与人的关系。植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它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很多同学养过花。养花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美化生活,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还可以修心养性,培养审美观念。时间一长,便会与之产生感情。作文时抓住这一点,表达人与植物的关系,写出它给人以精神或品质的启示。比如,雯雯同学写的《我爱学校的桂花树》:

我爱学校的桂花树。每天上学、放学,都要从它身边走过,送上无声的问候。上体育课的时候,我们跑累了,就到桂花树下乘凉。桂花树像慈祥的老人,拿着扇子给我们扇风。它扇啊扇,扇走了炎热,迎来了凉爽。

小作者对桂花树关爱有加,每天上学放学都要从它身边走过,送上问候,就是上体育课也不忘到桂花树下乘凉。足见他与桂花树的关系密切,胜过一般人。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内容不需要都写,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哪些不写。决定要写的,一定要准确地写出它的独特之处。

具体写法,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写。

开头:总写植物的整体特点,或你要表达的中心。如: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部编三年级上):“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这叫开门见山,开篇点题。

中间:分述,即选择该事物相关联的几个方面,按一定顺序,描写它的特点,融思想于文字的表述中。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中间分别从杨梅树、杨梅果两个方面,表现杨梅的生长过程,表达“我”的喜爱之情。文章按时间顺序,先写杨梅树,“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接着描写杨梅果,用一个过渡段承上启下,“端午过后”,点明时令季节,转入下文描写杨梅果。这一段写得比较详细,分别写了杨梅的形状、颜色、滋味。我们读了如见其形,如尝其味。

结尾: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表达自己的所感。

当然,还可以根据表达需要,采用性质分类的结构形式,或按时间顺序等,组织材料,安排层次,确定详略。

展开想象。想象是文学的翅膀。作文内容的丰富,语言的生动,见解的独到,有赖于想象。想象能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把毫无生机的事物变得生动活泼,活灵活现。请看老师写的《又闻桂花香》(节选):

我爱桂花之心从小就有。小时候,我爱听故事,教书的父亲常给我讲“吴刚伐桂”的故事。吴刚只因和嫦娥偷偷相好,被玉皇大帝责罚到月宫去砍一棵叫月桂的大树,吴刚没日没夜地砍,却始终砍不倒。千万年过去了,那棵神奇的桂树依然生机勃勃,每到中秋,馨香四溢……从此,我对那棵不屈的“大树”产生了由衷的敬佩,渐渐地就爱上了桂花。

吴刚没日没夜地砍树,却始终砍不倒那棵月桂。时间过去千万年,它依然生机勃勃。可见桂树的生命力顽强。作者由眼中桂,想到月中桂,由物想到人,思接千载,凝神笔端,想象丰富。

借用描写手法。描写植物,需要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法。没有它,文章就显得生硬,缺少神韵。

比如,《落花生》(人教版四年级上)。作者借花生比喻做人的道理: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愛慕之心。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是为了说明做人的道理。作者借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质,赞美了生活中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工作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就像落花生一样,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平平常常,劳动成果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他们实实在在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我们学习落花生,就是要学习花生那种不图名不图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至于那些外表美,心灵肮脏的人,最终要遭到历史的唾弃。

植物世界多姿多彩,一花一草充满灵性。它教会我们生活、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从它身上,我们受到许多良好的教育和有益的启示。

猜你喜欢
精气神桂花树杨梅
永葆党员领导干部的精气神
爹味发言等
一起去闻桂花香
桂花树野哪儿去了
童年的桂花树
杨梅
走进新余市仙梅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窗前的桂花树
精气神
杨梅酒